撰文 / 劉寶華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琚 佳
卷至半途,電池江湖格局似乎在預料之中。
甯德時代率先發布半年報。雖然它在國内的市占率同比被同侪們擠壓了 4.27 個百分點,但業績表明它依然是最能打的龍頭老大:66.03GWh 的裝機量占據國内 43.4% 的市場份額;營利雙增,總營收 1892.46 億元同比增 67.52%,淨利潤 207.17 億元同比增 153.64%;第二季度淨利潤破百億達到 108.95 億元,繼 2022 年四季度之後第二次單季淨利破百;日賺 1 億元,向公司激勵對象發放 30 億元獎勵,綜合毛利率上升,海外很能打僅次于 LG 新能源 ……
但它的産能利用率爲 60.5%,較去年同期的 81.25% 下滑了 21 個百分點。
這可能與它擴産以及去庫存有關。今年上半年甯德時代和去年同期相比擴産了 100GWh,還有 100GWh 産能在建;去年甯德時代有 70GWh 庫存。
比亞迪一直在持續增長,市場份額從去年上半年的 21.59% 增至 29.85%,不過它的增速從三位數下滑至 91%。
第 3-10 名排位中,瑞浦蘭鈞去年上半年的第 10 位今年被正力新能取代,跌出前 10 位。去年漲幅最高的欣旺達歸于平靜,從瘋狂的 651% 回歸兩位數至 50.2%。
前 10 名中,增幅超過三位數的隻有億緯锂能達到 170%,排位從去年的第 8 位前進了 4 位,位列第 4,僅次于中創新航。
還有 3 家裝機量同比出現下降,分别是 LG 新能源、蜂巢能源和孚能科技,下降了 10.2%、20.9% 和 11.4%。相對應地,LG 新能源和蜂巢能源的排位從去年的第 5 位、第 6 位分别下滑 2 位到第 7 位和第 8 位,國軒高科雖然裝機量上漲了 9.6%,但市占率從去年的 5.02% 下滑至 3.98%,排位從第 4 位降至第 5 位。
雖然裝機量有升有降、增速有慢又快,但第一第二梯隊陣容總體穩定。
業界認爲,除非出現新一代颠覆性的技術,否則現有的行業格局短期内變化不大。
那麽,固态電池會不會是既有局勢的颠覆者?
針對動力電池行業的格局以及有可能成爲行業颠覆因素的固态電池技術,汽車商業評論專訪了華興資本投資銀行事業部董事總經理、新能源和先進制造組負責人周亮。
近日,固态電池初創公司重慶太藍新能源完成 Pre-B 輪融資 , 華興資本是其獨家财務顧問。
第二梯隊的機會
關于目前的锂電池競争格局,周亮把賽道内的企業分爲四個類型:第一類是甯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頭部企業。
第二類是第三名至第十名,也是近幾年擴産比較積極的幾家企業,如億緯、國軒、蜂巢、欣旺達動力電池、中創新航等。
第三類以 LG 新能源、三星 SDI、SK 等海外大玩家爲主,它們過往也都是比較大的傳統跨國公司,實力也很雄厚。
第四類是長尾類锂電池企業,這類企業(除去做新一代電池的創新型企業)在目前的競争格局中,規模上和技術上相對處于劣勢,面臨的挑戰也相對較大。
目前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很大,加之主機廠都在一定程度分散自己的供應商,其市場份額上漲空間有限。由于電池行業投資比較大,有明顯的規模效應,長尾類企業的市場份額在一個周期的震蕩過後很可能被不斷擠占。因此,相對增速更快的是第三名到第十名的中間梯隊,這是華興資本最看好的梯隊。
周亮認爲對投資人而言,中間梯隊的電池企業的數據,第一看增長速度,第二看擴産速度以及收入增長。
中間梯隊很多企業的毛利率很多都在 10% 上下。反觀頭部企業,像甯德時代上半年的動力電池毛利率已經達到了 20.35%。中間梯隊的企業由于尚未滿産,新産線較多,産能的爬坡、良率的提升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當擴産規模大且新産線産量占比較高時,各種損耗看起來都較大,此外,其議價能力與頭部企業相比較弱。因此,第二梯隊中後幾家的毛利率顯得沒有那麽可觀,但長期來看,這部分會有提升空間。
在現有格局上,第二梯隊趕超第一梯隊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看不到和甯德時代這種龍頭企業 " 掰手腕 " 的迹象。第二梯隊單個企業的市占率與頭部企業可能相差十倍的量級,但是總體來看,這幾家的總市占率會逐漸上升。例如欣旺達動力電池這種獲得了多家主機廠支持,且在技術研發持續投入和量産經驗豐富的企業會有不錯的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内動力電池産銷分别是 293.6GWh、256.5GWh,但裝機量隻有 152.1GWh,産量幾乎是裝機量的兩倍。此前也持續有評論擔心國内的電池産能過剩。
" 有人說前段時間碳酸锂價格暴跌,可能是産能過剩所導緻的。産能過剩其實疊加了多重因素,我們認爲,價和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關聯性的,但也需要拆開來看。" 周亮說。
碳酸锂價格的漲跌,很大程度上和電池産業鏈上各環節的擴産時間有關。锂電池的下遊擴産周期比上遊更快,當下遊迅速擴産時,上遊很可能跟不上,供小于求導緻價格猛漲,這是一個典型的供需錯配。
周亮認爲,第一,市場上統計的産能數字隻是靜态參考數據,不能完全參考。行業常用每個動力電池企業公布的擴産計劃綜合計算産能,相加後能達到 TWh 級别。但要看到,企業的擴産是一個計劃,會有調整,産能擴張是漸進式的過程。很多企業的擴産過程并非一步到位,新産線是逐步投入的,電池廠家也會根據市場需求做出調整。
第二,總體來看,锂電行業對電池的需求将持續增長,這一上漲趨勢的确定性是很強的,隻是增長程度會有波動。锂電市場疊加了新能源汽車需求和儲能需求,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放緩,但滲透率還在增長;儲能的需求增長很快,每年儲能的裝機量都在翻番。從需求側來看,行業整體是供需兩旺,當然,一定程度的局部過剩肯定存在。
第三,在快速更叠的競争環境下,一些老産能正在被淘汰,部分舊産線的投産率在下降,新産線的上馬代替舊的産線,這是一個自然叠代的過程。所以行業頭部企業上馬大産能的同時,也要看到有些小廠的落後産能在被淘汰。
固态電池規模裝車至少還要 3 年
行業普遍認爲,目前電池領域的競争格局不會有颠覆性變化,除非固态電池等革命性技術被非頭部企業率先商業化。
周亮判斷這種概率很小," 長期來看,固态電池肯定是新一代的技術。我們接觸的國内固态電池企業目前可能仍以半固态電池爲主,沒有真正意義上切換到全固态電池。電池選定型号之後上車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我們預判 2025 年前後半固态電池會出現大規模裝機。"
半固态電池的技術叠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汽車行業銷售存在爬坡周期,大規模裝車爲時尚早。
對于全固态電池而言,之前有分析判斷 2027 年、2028 年将迎來規模裝車,但是根據目前的推進情況,華興資本認爲可能需要等到 2030 年才能看到大規模裝車。
固态電池存在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電解質三種技術路線,歐美汽車以聚合物路線爲主導,日韓企業大多選擇硫化物路線,部分中國企業則選擇氧化物路線。哪種技術路線最有可能率先突破?
周亮分析,對于電池企業來說,在滿足安全性的前提下,一般需要滿足電池的能量密度、充電倍率、循環壽命三大核心指标。在安全性和三大核心指标都滿足的情況下,再看生産制造成本,包括原材料和制造環節的複雜程度、生産制造過程中的良率。
如果選擇激進的路線,可能某一項指标表現優秀,但綜合指标并不一定盡如人意,尤其是落實到量産之後。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廠家可能不計成本地去追求性能,但追求單一性能的同時,制造成本會大幅上升、良率會下降,最終距離商業化應用有一定差距。
比如太藍新能源就采用了基于氧化物體系的技術路線,同時沒有選擇很激進的負極路線。周亮認爲這是一個性能和成本綜合最優的半固态以及固态解決方案,它基于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氧化物體系(半)固态電池,将全固态電池的部分核心技術下放到液系锂電池産線,形成了獨特的半固态電池技術路線。
" 它選擇常用的矽碳而非金屬锂等能量密度更大的材料作爲負極,在一些環節上可以充分複用現有锂離子電池的成熟産線,整線生産效率能夠與現在的锂電池産線媲美,這确實是一個優勢。(金屬锂負極非常活潑因此生産難度和複雜程度大很多,如需要惰性氣體保護等)複用現有産線不完全是基于成本考慮,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控制良率。"
固态電池量産的難點和電池企業的戰略選擇有關。首先,初創型固态電池企業需要想清楚首先選擇哪些領域的客戶。固态電池可應用于無人機、電子煙、兩輪車、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等領域,一些領域的客戶尤其強調安全性和某些特殊訴求,對于成本的考量不高,這就可能形成應用領域。當然,動力電池一直是電池行業發展的制高點,電池企業肯定要抓這個核心市場。
其次,選擇什麽樣的客戶、主機廠合作?找到願意吃螃蟹的、和電池企業關系密切的主機廠攜手同行有很大重要性。電池的研發往往不是電池廠一家能夠獨立完成,需要和下遊主機廠,上遊材料廠緊密配合才行。在早期有主機廠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實現從 0 到 1 是非常關鍵的。
此外,所有初創型電池企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合作的車型銷量如何。如果合作車型的銷量不夠理想,對電池企業短期的銷量和财報也會有直接影響。
當電池企業從一家客戶拓展到多家,有包括主力車型在内的 5-10 個車型标配持續增産,實現了規模性收入的時候,才能說固态電池實現規模裝車。
" 所以從目前的進展來看,我們認爲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實現固态電池的大規模裝車。" 周亮給出他判斷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