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能成爲創造藝術的那支 " 馬良的神筆 " 嗎?
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家陳抱陽,正在做這場科技與藝術的實驗。他的一個個新奇的藝術創想,也可以稱爲關于技術與藝術的思想實驗——他将傳統文化與 AI 相融合,讓 AI 生成的書法有情緒,用 AI 做皮影戲,甚至,他還想創造一個 AI 自驅動的生态系統……
陳抱陽說:"過去我的想象是讓 AI 成爲我的合作者。而現在,AI 跟我的創作幾乎是共生的關系了。"
以下是和陳抱陽的對談内容:
Q:請陳老師先做個自我介紹吧。
陳抱陽:我一直在做科技藝術,現在發展得最熱鬧的就是 AI 跟藝術的融合發展,我大概是 2017 年底 2018 年初開始做 AIGC 這個方向。
Q:您是怎麽理解 AI 技術的?AI 介入到藝術創作中,會影響甚至反向限制藝術創作嗎?
陳抱陽:我幻想中的 AI 就像機器貓的口袋,從可以随時從裏面拿出一個工具,讓我去能夠更好地創作藝術。我覺得藝術家不管是從好奇心,還是創造欲上來講,我們總是希望能獲得更好的工具,所以我覺得技術對藝術應該不是限制的關系。
Q:您覺得用 AI 創作時藝術家應該追求什麽?AI 與藝術家的關系是什麽?
陳抱陽:我覺得 AIGC 語境下的藝術家就不再隻是追求一張張的畫了,我們應該去追求藝術家能不能得到自己的 AI 模型,讓這個模型不停幫自己去生成畫面,這個時候,AI 具體畫了多少張畫已經不重要了,就是要 AI 有能力可以不停地生産。所以說從這個想法出發,我覺得 AI 與藝術家應該是共生關系而非競争關系。當然,等未來仿生人世界真的到來的話,那個時候人跟 " 人 " 之間是會有競争的。
陳抱陽的 AI 作品《重構山水》丨陳抱陽供圖
Q:如果 AI 參與了藝術創作的過程,您理解中技術和藝術的關系是什麽?
陳抱陽:從浪漫的角度看,我會把 AI 想象成自己的合作者,當然,把 AI 當成合作者,可能十年前是個時髦的想法,現在大家都能接受了。另外,除了把 AI 當作一種手段或者一種工具,我還想把它當作 " 創作材料 ",你可以理解爲一種 " 創作主題 ",也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一些嘗試。
Q:可否介紹一個您曾經主持的 AI 藝術項目?
陳抱陽:我們做過一個 AI 書法項目。最開始是 2017 年左右,一些 AI 學者或者 AI 領域的工程師,開始去思考 "AI 能不能進行創造?"
那個時候的 AI,生成的圖像可以很好看,但這個時候我們會打一個問号:AI 生成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我自己要的?因爲是否好看跟能不能滿足需求,這是兩個概念。比如說用 AI 生成貓、小狗,或者花,AI 做完圖,大家沒有一個普世的标準去判斷它生成的好不好、準不準确。
我在這個時候就想到了咱們國家傳統的書法藝術。首先書法它是一種藝術形式,其次,書法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說一個文字你能認出來,它就是正确的。所以我們投喂了很多書法作品給 AI,去訓練它。
後來,我們想要嘗試控制 AI 圖像的生成,怎麽控制呢?我們得有一個限定條件,我就想到 " 書法的情緒 " 可能是一個好東西。爲什麽呢?首先情緒是足夠複雜的,其次在藝術範疇裏,我們又可以提出基于不同層次對于情緒的表達。
AI 生成的書法作品丨陳抱陽供圖
Q:什麽是書法的情緒?
陳抱陽:你看很多現在的書法帖子,比如說像祭侄文稿,文字本身就是有情緒的,比方說書法家寫一篇文章來悼念侄子,或者是有家國情懷,或者說壯志難酬的憤懑。書法家在書寫的過程中,就把自己的情緒寫了出來。
更進階的,文字的情緒,可能與創作者的心情是不統一的,心情平靜如水的 " 藝術家 ",是不是可以畫出一幅憤怒的畫?這些問題貫穿在我們整個 AI 書法的研究工作裏,最後我們這個工作叫做 "情緒驅動的書法生成",比方說當我們輸入一個句子,我們的系統就可以生成一幅書法作品,而這個書法是根據 AI 對于這句詩的理解來模拟書法家的情緒來生成的。
Q:爲什麽會想要做書法呢?
陳抱陽:除了我上面說的書法具有确定性的特點外,還因爲它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而我研究的出發點就是想去看,用新的數字技術來重新诠釋傳統文化時,能做出什麽有趣的東西,我把這種嘗試叫做 " 透過時代的鏡頭回看傳統 "。目的不是評論傳統,而是從像 AI 這樣的新型數字技術的視角去 " 看 " 那些傳統,看一看時代的倒影。當然,因爲我自己是一個藝術家,所以我很好奇,我要自己動手去做,去嘗試,所以就會想到用 AI 去生成書法。
Q:您的創作思路會因爲 AI 的加入而有改變嗎?
陳抱陽 : 會的。因爲我的創作思路就是跟着 AI 的發展來的,AI 跟我的創作幾乎已經是共生的關系了,我其中一個創作思路就是先看到一項技術,看它能做到什麽事,再回過頭去找到可以妥帖匹配的藝術形式,在這個基礎上去創造。
Q:可否舉一個基于這種創作思路的例子?
陳抱陽:我過去做過一個皮影的工作,這次我們不要生成圖片了,我們要用 AI 生成視頻。但當時 AI 生成視頻會有一些問題,比方說它會跳幀、會抖動,那麽在傳統藝術形式裏,皮影在視覺觀感裏也是會抖動的,所以這是當時選擇皮影的一個最直接影響因素,這背後的創作思想是:我看看現在最新技術是什麽樣?我能不能讓它服務于最合适的地方?
Q:您最開始使用 AI 創作時對 AIGC 最大的設想是什麽?時至今日呢?
陳抱陽:我讀書那會的設想是希望 AI 能成爲我的合作者,當時就寫論文就是去寫這個事情,是 AI 發展第一個階段,AIGC;第二個階段是 AI 驅動的交互,這種交互就類似大家小時候玩的 RPG 遊戲,比如你今天出門,跟這個社會發生互動,産生動态交互,最終可能指向固定的結局,這就是 AI 驅動的交互;而現在,我覺得是 AI 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用 AI 去構建一個生态系統。相當于,我們從最初的想象 "AI 是否可以創造和想象 ",轉向了更深一層次的思考—— " 機器是否具有意識和意圖 "。
所以在今天 AI 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的時候,它已經是一個完全可用的工具放在那裏,我認爲不能停留在光是去設想的階段。我作爲實驗藝術家,我希望 AI 能夠做什麽嘗試那我就要去做,就像畫家拿着筆,拿着顔料,面對一張畫布的時候,想怎麽做就可以怎麽做。
我現在的想法是用 AI 做多智能體仿真,構建 AI 生态系統,藝術家設定這個生态系統的規則,這個系統裏的所有角色和元素都是可以互動的,并且實現自循環、自驅動,當互動足夠複雜的時候,我們作爲觀衆無法完全預測他的結果,這個生态系統就接近真實世界了。這個就是多智能體仿真,它是社會仿真的一種。當 AI 達到這種程度,就真正符合了藝術家的想象:敢當造物主,敢去創世紀!
Q:您是否已經開始做 AI 多智能體仿真方面的嘗試了?
陳抱陽:是的,我希望把多智能仿真放在中國傳統故事的結構裏。比如說女娲補天補的到底是什麽?有沒有可能補的是一個星際之門?如果說我現在給 AI 一個叙述的框架,讓 AI 自己去模拟女娲補天,或者盤古開天這個故事的一個個事件和細節是否可以?這些都可以去想象。
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Q:您見到最有趣的 AI+ 的案例是什麽?
陳抱陽:一個是去年的斯坦福小鎮,這個項目是一個小鎮裏面生活着 25 個 AI,它們在小鎮裏像人一樣生活、工作、社交,甚至戀愛,每個智能體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AI 生活的城市,也有酒吧、咖啡店、公園、學校、住宅等場所供他們生活。生活在斯坦福小鎮的智能體彼此聯系,互相影響,它們的行爲通過大語言模型驅動。
另一個是斯坦福小鎮的升級版,爲了更進一步實現 AI 的 " 西部世界 ",Project Sid 項目組在 Sid 中加入了民主制度、社會監管、社會角色、等級制度、貿易、經濟、宗教等豐富的元素。就像人類一樣,AI 代理(AI agents)的心思更加千回百轉,比如它們能在交流中透露自己的意圖,分享自己的夢想;項目組還賦予了 AI 代理一種即時的思維活動,在這種思維下,智能體可以進行推理和反思,并實時生成或更改其原本的目标,以适應交互的變化。
策劃制作
作者丨凍頂烏龍 科普創作者
受訪對象丨 陳抱陽 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家
審核丨于旸 騰訊玄武實驗室負責人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