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将小說影視化很難,但類型不同,難處還不一樣。
像科幻作品,就會面臨觀影門檻的問題,拍太淺了有點敷衍,拍深了觀衆又看不懂。
這樣的難處同樣适用于馬伯庸身上。
雖然大家都知道馬親王并不是科幻作家,但他的書真的很難改編。
他的書整體對于曆史相當考究,讀者想要讀通讀透,則需要一些曆史儲備。
書都有門檻了,劇就更别說了。
馬親王的書改編那麼多回了,但真正引起讨論的隻有《長安十二時辰》,然而就這還被很多人吐槽節奏太慢沒意思。
至于《風起隴西》《古董局中局》,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而最近,馬親王 IP 又來了,來看看它行不行吧——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然後他本人也參與到編劇當中。
當然,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影視化改編的難處,并不是說将原著作者拉到團隊裡就萬事大吉了。
如何對書進行取舍,如何将情節前後銜接,如何在滿足書粉的同時照顧到沒看過書的觀衆等,都是改編當中極為棘手的問題。
不過演員倒是相當令人期待,畢竟這也是張若昀和王陽的二搭了,夢回了《慶餘年》了有沒有!
故事背景設定在明朝末期,圍繞着一起絲絹案揭露了橫跨二十多年命案背後的驚心動魄的真相。
馬伯庸筆下的男主,都不是善茬。
同樣,張若昀這回飾演的帥家默,是對數字很敏感的數學天才。
普通賬房要算一天才能理清的賬,他三分鐘就搞定了。
他是個數學奇才,但卻因為童年家中發生火災父母雙亡患上了 PTSD,所以有很強的應激反應。
簡單來說,他雖然腦子好使,智商超群,但情商卻為 0.
不懂人情,不會看眼色,愛鑽牛角尖,認死理。
頭腦風暴的時候喜歡念念叨叨,有點鬼上身的感覺。
當年那場大火之後,他成了孤兒流落街頭,靠着街坊鄰居的救濟長大成人,也因為酷愛算術,所以日常就是給老農們算算田間的地頭和賦稅啥的。
偶爾也去賭坊裡大展身手一番。
第一集就從他赢錢開始說起,賭博無非就是玩轉概率,所以帥家默很輕易就賺走了賭坊一大筆錢。
這賭場能答應?直接就把人給扣了。
機緣巧合之下,帥家默看到了賭坊的賬本,發現裡面有筆賬怎麼都對不上。
繼而又想到他在田間低頭給人對不上賬的詭異,後來他才搞清楚了,這其中的原因竟然是當地一直在交一筆非常離奇的" 人丁絲絹稅 "。
更為離奇的是,官府的賬本裡對這筆錢沒有任何說明,且隻有他們這一個地方在交。
其他幾個兄弟縣,沒有。
其他縣都不交,唯獨我們這一個地方交,為啥?
當帥家默向縣令提出這個疑問時,縣令懵了。
這個縣令是個标準的躺平派,生平就怕的就是出大案,所以一切案子經他手都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實在化不了的就拖,隻要上下逢源左右不得罪,糊糊塗塗就過去了。
面對帥家默提出的這個棘手問題,他當然不會回答。
結果帥家默卻非要弄個明白。
為此還特地和好兄弟一唱一和,以告狀打官司的名義鬧到官府,當着衆多看熱鬧老百姓的面,将多征收的人丁絲絹稅給曝光了。
這下老百姓不幹了,民意鬧起來,縣令也不好收場了。
而且倒黴的是,剛好這個案子還被新上任的知府給聽說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就以此案作為切口,想看看縣令要如何處置。
然而這不是别的,是稅,一年就要三千五百三十兩。
當聽說帥家默主張要幾個縣重新将這筆三千兩的稅按比例進行分攤時,其他幾個縣的縣令連夜殺過來,說啥都不答應。
當然,于理他們沒底氣,于是他們開始質疑帥家默的程序正義。
你一個老百姓,憑啥死纏着這筆稅,你有什麼資格翻看官家的賬本,你是不是别有所圖,是不是有什麼陰謀?
其實帥家默還真有私心。
前面提到他父母死于多年前的火災,但這并不像是意外。
他的父親是個公務員,精通算術,因為被卷入一樁貪污公款的案子被調查,但卻離奇死于大火之中,于是就被認定是畏罪自殺。
巧合的是,當年他父親涉及的那筆公款數目,剛好和現在說不清楚的人丁絲絹稅分毫不差。
帥家默對于父親的唯一記憶,就是父親不停念叨的三千五百三十兩。
所以他懷疑其中一定有關聯,所以才會死磕不放,要查清楚背後的真相。
然而,建立在金錢之上的真相太殘酷了。
為啥其他縣如此抗拒平攤稅,太簡單了,誰也不想平白無故頭上多交幾百兩銀子。
就拿穿插于劇情當中的高利貸案子來說,老農交不起賦稅隻好去借高利貸,結果利滾利最後不得已要賣女兒。
所以一旦分攤,各縣頭上多出的幾百兩不知道又要壓死多少人。
由此,知府大人盡管知道這中間有種種不公,但各地的難處又讓他無法再繼續允許帥家默查下去。
隻好将帥家默收監,讓事情平息過去。
那難不成就這樣放任不管了?帥家默又該怎麼樣才能繼續查下去呢?
比起馬伯庸之前複雜而繁瑣的曆史背景,《絲絹案》倒是相當清晰明了。
出場人物的動機也都非常明确。
尤其是官場上的幾位,他們都不是十惡不赦的貪官,但受制于環境,使得他們膽小怕事,不願意接過燙手的山芋,所以盡可能壓制這件事的發酵。
但偏偏遇上了一根筋的帥家默。
以小見大,王朝的覆滅絕不是一朝一夕,而這絲絹稅正是這千瘡百孔的小小一面。
也許是吸取了之前《風起隴西》的教訓,主角們的台詞都是大白話。
故事主線在頭兩集就告訴觀衆了,可是評論區依舊很多人給了這劇差評。
看不懂給差評,看得懂了咋也不滿意了?
原來這回問題出在了張若昀的身上。
張若昀一直在走實力派路線,但挑戰這種神經質的天才,似乎并沒有抓住帥家默身上大智若愚的氣質,反而用了千斤的力去撬動四兩。
帥家默不管是推算數學,還是據理力争,還是神神叨叨,都被張若昀演出了時刻要暴走的節奏。
太用力了。
當然,劇本的過于 " 幹癟 " 也勸退了不少人。
這也是馬伯庸 IP 改編的最大問題,其實看這劇不難發現,從演員到服道化,都在很努力去诠釋一個 " 優質劇 " 該有的樣子。
然而恰恰也是因為這點,使得該劇甚至是馬伯庸劇本的學術性大大高于戲劇性和趣味性。
而這之間的取舍又讓劇方相當頭疼。
正兒八經去拍書,那就太嚴肅了,一闆一眼難免受衆就窄了。
于是隻好加點愛情戲、設計一些搞笑的對白,試圖去降低門檻,結果變得浮誇又注水。
還記得上一部馬伯庸的《風起隴西》播出後收視率跌破央視底線,被編劇陰陽怪氣是觀衆不夠耐心。
所以再改編,就得在保持曆史水準追求逼格的同時,降低觀劇的門檻接地氣搞下沉。
可是無數的事實證明 " 既要又要 " 的最後就是什麼都抓不住,兩頭不讨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