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酒店觀察網
自從疫情防控政策轉向以後,國内消費呈現出 K 型分化走勢。普通商品的消費複蘇大都不及預期,從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就能看出端倪。
疫情前 2019 年的社零同比在 8%-9% 之間,而在 2022 年基數的很低的情況下,2023 年的社零同比也僅僅跟 2019 年相當。
由此可見,消費市場整體的修複沒有想象中那麽好,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報複性消費。
但餐飲、旅遊、酒店和影視的消費則出現了報複性消費的現象。餐飲的同比持續高增,酒店的經營數據超越 2019 年同期,旅遊恢複到接近 2019 年水平,暑期票房破紀錄,超過 200 億元。
仔細推敲就能發現,火爆的消費都發生在疫情期間嚴重受損的行業中。而疫情中受損不太嚴重的行業反而嚴重遇冷。
但旅遊和酒店行業的火熱能繼續維持嗎?
恐怕未必!已經有一些迹象顯示出天氣要降溫了。
9 月可能就是一場大考,能不能畢業,很快就能見分曉了。
降溫的迹象已經顯現
首先是北京出港的機票大都是 2 字頭和 3 字頭。即便是到貴陽這麽遠的地方,也隻要 350 元。
而上海出港的機票價格更加喜人,幾乎都是 2 字頭。
雖然 9 月是旅遊淡季,機票價格本來就會降價,但跟疫情前相比,今年降價的幅度要猛得多。
我們跟一些旅行社打聽到,今年 9 月,他們的訂單呈現出斷崖式暴跌。疫情前,還能零星收到一些 9 月份的散客,但今年從 8 月中旬開始已經無所事事了。
有些旅行團供應商看到暑期旅遊的火熱,過高估計了 9 月的旅遊市場,提前跟航司拿了較多的艙位。
突如其來的爆冷,逼得他們提前低價甩掉了一部分艙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據他們所說,今年 9 月冷得實在是太突然。我們不能僅憑 9 月的這些現象就斷言旅遊和酒店的報複性消費就此結束,但我們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可能性有多大。
旅遊和酒店消費火熱的根源
行業的景氣度說白了就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
先看供給
旅遊和酒店在疫情中遭受的重創很大,這就導緻很多供給被出清。
《2023 中國酒店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 2022 年底,酒店業設施 27.9 萬家,較 2020 年初減少 17.5%;客房總數 1426.4 萬間,較 2020 年初減少 19%。其中尤其是經濟型酒店減少的比例最多。
減少的供給很難在短時間補齊,畢竟一家酒店從籌備到開張需要數月的時間。當疫情防控政策突然放開後,需求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就開始井噴,并在暑假達到高潮。
這就出現了酒店行業量價齊升的場面。
再比如,北京的導遊在暑假期間可以開到 2000 元 / 天的薪酬,同樣是因爲疫情期間一部分導遊轉行,短期供給不足,而暑假遊爆發的太突然。
景區方面,部分景區的每日預約限額較疫情前大幅減少,同時驗票和安檢效率也較爲低下,既無法滿足居民旺盛的旅遊需求,也導緻旅遊體驗不盡如人意。
再看看需求端
疫後旅遊和酒店的需求呈現出集中釋放與疤痕效應并存的特征。一方面是需求量激增,而另一方面是客單價下降。
酒店方面還比較特殊,由于疫情期間出清了大量的供給,因此某些地區的經濟型酒店房價都開出了天價。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消費有所降級,隻不過由于供給短期無法彌補,即便經濟型酒店的價格被炒到這麽高,依然隻能無奈接受。
其實這種集中釋放的現象在某些行業也存在,而這些行業幾乎都是疫情期間被嚴重壓抑了需求。比如,餐飲、演唱會、音樂會、影院、醫療、會展等。
不過這些可選消費在需求短期釋放後,大都有後勁不足的迹象。
疤痕效應開始發揮作用
所謂的疤痕效應就是指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人們在疫情中,經曆了失業、斷貸、破産等危機後,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風險偏好會大幅降低。
表現出來的行爲就是: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避免風險投資、規避創業、不婚不育、宅文化興起、追求穩定等。
今年需求集中爆發的行業,也慢慢出現了疤痕效應:
1. 社零中的餐飲分項開始有減速的趨勢;
2. 八月份有大約 67 個音樂節,其中取消或延期的有 21 個;
3. 上半年演唱會門票常常秒空,且價格昂貴,但近期不少演唱會開售多時人有餘票,且票價大幅縮水。
4. 八月後的會展排期大幅縮水。(秋冬往往是旺季)
疤痕效應是否會影響旅遊酒店行業呢?
估計大概率會影響。
因爲旅遊酒店行業屬于典型的經濟後周期行業,呈現出明顯的周期特征。當經濟恢複後,企業和居民收入增加,才會加大此類可選消費。這種規律估計很難被打破。
今年前三季度的需求集中爆發後,消費很可能會回歸理性。除此之外,失業率也會對旅遊酒店行業産生比較大的影響,但影響可能會滞後。
當人們面臨失業後,會産生一種心态,那就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少年輕人在失業期間會選擇先去世界走一走,然後再考慮工作的事情。這樣的想法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暑期正好是畢業季,就業難度比較大,一部分人會選擇錯峰求職;
其次,工作後就沒有這麽長的時間可以去放縱,所以趁就業前先瘋一把;
第三,應屆畢業考研的比例增加,因此本科畢業後會選擇來一趟畢業旅行。
不過這種需求不可能長期持續,畢竟口袋沒錢也維持不了多久。
而且正是因爲暫時失去收入來源,他們可能更偏向于窮遊。現在畢業季也過了,錢袋子也羞澀了,該工作還得去工作!
經濟複蘇力度決定行業冰期長短
今年經濟複蘇的力度并不太理想。
首先,海外進入衰退,需求降低,拖累了出口;
其次,居民對樓市的預期下降,股市低迷,産生了 " 負财富效應 ",加上疫情疤痕效應的影響,使得消費需求不振;
第三,政策在上半年提早收手,錯失了最佳發力窗口,使得經濟二次探底;
第四,企業家預期和信心低迷導緻民間投資增速放緩。
因此,經濟從坑裏爬出來,估計也得是明年的事了。
那麽在這個空窗期,旅遊酒店行業就會迎來大考。
第一場考試:消費恢複理性,疤痕效應開始起作用;
那麽 9 月之後會面臨需求下降,可能很難延續上半年和暑假的繁榮。
第二場考試:供給逐漸修複;
錦江酒店上半年淨增開業酒店 381 家,華住是 207 家,首旅是 177 家,亞朵是 102 家。
各連鎖品牌都在抓進速度跑馬圈地,新簽約的加盟商都在排隊入場,一些單體酒店看到生意火爆後,也在積極入場。對于酒店這種沒有多大門檻的生意來說,供給的恢複會比較快。而且不少新酒店在原來關停的老地址進行改造升級後就能開業。
但好消息是,酒店的供給在今年可能還不太容易恢複到疫情前。
第三場考試:消費習慣改變。
疫情三年改變了很多消費習慣。就商務出行來說,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除非必要,不用親自前往,線上會議就能解決很多事。因此以後線上會議規模有增無減。
居民端,可能有不少人被培養出了宅文化,此外,人們的旅行方式也發生了比較大變化,微度假開始興起,親子遊成爲主流。
這就要求供給方要做出相應的改變,要能快速理解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經濟恢複可能正在加速
724 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政策密集出台,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利好政策。爲樓市松綁,降息,降稅,提振消費,提振股市信心,發放專項債,鼓勵民營經濟等等。
在政策發力後,經濟複蘇大概率會加速。實際上,一些經濟數據已經出現邊際改善。比如,國家統計局公布 :8 月 PMI 比 7 月上升 0.4 個百分點,達到 49.7%,其中新訂單指數達到 50.2%,重回擴張期。
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收窄,PPI 出現築底向上的迹象。由于去年 7 月基數很高,因此 7 月的出口數據很可能是拐點。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的問題。随着經濟緩慢恢複,旅遊酒店行業也會逐漸跟随恢複。
至于 9 月這場大考是否真的發生,報複性消費能否持續,有待于國慶之後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