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
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
如果,父母都成了老師,以老師的思維對待孩子,對待教育,甚至幹涉學校的教育,豈不是亂了套;
如果,老師都像父母一樣,事無巨細,事事都管,累壞了不說,還有可能混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讓孩子、家長都沒了規矩;
其實,在教育中," 老師 " 和 " 家長 " 扮演着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
父母是父母,老師是老師,雖然都要對孩子有愛,但是誰該負責什麼,界限清楚、泾渭分明!
如果老師不像老師,家長不像家長,又怎麼要求學生像學生呢?
到底怎樣把握兩種角色的度?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讨論家校之間的界限。
01
有時候,家長不像家長
動辄投訴、要求更換老師
在中小學,家長投訴老師、學校,早已不是新鮮事,家長 " 炒 " 老師 " 鱿魚 " 的理由,也五花八門。
女人懷孕生孩子,本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
但試問家長,當你孩子班上的女老師懷孕,你們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擔憂:她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去管好學生?
早在幾年前,杭州一小學爆出了一則新聞,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因為懷孕被家長聯名 " 罷免 "。
楊老師雖然負責,但懷孕期間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請假多次,由于代班老師不熟悉班級,一來二去學生成績出現下滑,很多家長對此很不滿。
家長們 " 罷師 " 态度堅決,甚至動用各種社會關系向學校施壓,這讓學校也很為難。
無獨有偶,不久前,廣州一小學又爆出了一則 " 年輕班主任被家長聯名‘罷免’的新聞 ",要求 " 罷免 " 的原因是那位老師太溫柔委婉,無法管住班級紀律。
這則新聞裡被要求 " 罷免 " 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學生眼中的她特别溫柔,說話細聲細氣,從來不批評學生,會被搗蛋的學生氣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
在家長眼中,這位老師與之前雷厲風行的班主任完全不一樣,她委婉而不擅言辭,她無法管理好班級……所以家長們認為無需再溝通,直接向校長反映才能速戰速決。
對此,有老師指出,需承認的一點是,家長不斷指出學校、老師教學中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教育的關注,這有利于完善教學。
可能有些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但是不注意方式與方法,個别還存在師德缺失的問題,但是更大一部分的投訴是因為家長 " 維權過度 "。
" 現在家長維權意識特别強,覺得學校工作有失誤 , 就各種告狀、反映情況。"
青島一所小學的校長認為 , 父母兩個人照顧一個孩子 , 經常也會犯各種錯誤 , 老師也不是聖人 , 當家長們對老師要求非常苛刻時 , 那隻能逼着老師從免責的角度來做事兒 , 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但是動辄就要求罷免老師真的妥當嗎?
" 維權過度 " 四個字真的很值得每位家長深思:到底誰給了家長 " 罷免 " 老師的權利?家長是不是越界了?
" 教育 ",不是為了取悅家長。
對于當前家長動辄找到學校 , 要求換掉某位老師的做法,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是非常不理智的,因為 "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 并不意味着是要 " 辦家長滿意的教育 "。
" 家長可以向學校表達對辦學、對老師的一些看法 , 但并不是每位家長的訴求都是正确的 , 一部分家長對某位老師不滿意 , 可能另一部分家長又很滿意這位老師 , 換掉後 , 一些家長滿意了 , 但對另一些家長不公平。"
" 真正懂教育的是教育圈裡的人 , 教育圈子主要以學校和老師為主 , 如果辦學總把家長訴求當第一 , 是在辦外行人的教育。"
這位校長認為更換老師是學校的事 , 如果家長找學校換老師成了風氣 , 不僅打擊老師的積極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師,親子和家校關系也因此受到影響。
所以倘若對老師有所指責,可以私下溝通,尋求更好的渠道。
這些現象本質是家長以愛孩子之名對學校和教師工作的一種幹涉,幹涉就是越界。
遇到問題時,家長是不是應該先站在學校和老師的角度來思考,再去溝通?
而對于學校和老師方面,要明白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斷然不能一味取悅家長。
02
有時候,老師不像老師
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演變為 " 家長作業 "
不久前,雲南網發布一則報道,篇名為《超六成家長下班後幫孩子做手工家長作業引吐槽》。文中提到,在昆明參與調查的 74 位家長中,超六成親身體驗過 " 家長作業 ",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
彭爸爸的孩子今年進入官渡區一所幼兒園,開學以來他就經常在朋友圈倒苦水。
他說:" 幼兒園有時布置的作業靠孩子一個人是根本沒法完成的,比如做模型、做風車、縫衣服等等,有些連大人都做不好,更别提孩子。而且有的作業麻煩又瑣碎,像我家這樣的雙職工家庭,夫妻倆經常還沒下班就要忙着準備完成孩子作業的材料,有時候做不完或不會做還得請同事幫忙。"
不僅是幼兒園,中小學家長們對這類作業也是深有感觸。
參與該項調查的家長中,超過一半認為這些作業加重了自己的負擔,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表示樂在其中,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肯定要有所犧牲,家庭教育就是應該盡量配合學校。
對此,老師也是有難言之隐。
" 現在對老師來說更難辦的是 , 不同家長的要求差别太大 , 衆口難調。" 青島一位小學校長說 , 在同一個班裡 , 有的家長覺得隻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 老師稍微布置點兒作業就嫌多 , 恨不得除了上課 , 啥作業都不布置;
有的家長則相反 , 希望老師能好好抓學生的成績 , 多給孩子布置點兒作業 , 而且會和其他學校比較 , 嫌自己老師不盡力。
嗯……名義上給學生的作業,有時候卻成了轉嫁給家長的難題。
" 家長作業 " 的出現,的确有老師的責任,但換個角度看,是不是也與家長沒有借此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能力,或者是争強好勝的心理有關呢?
頒布各種微信、QQ 群任務。
互聯網時代,QQ 群、微信群俨然成為家長與老師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有的家長覺得群裡随時待命很緊張很累,因為老師随時會 " 空降 " 任務。
" 最煩惱的就是下班後 , 老師忽然布置各種打印的、手抄報的作業 , 或者突然讓帶什麼家裡沒有的東西。"
女兒讀四年級的李女士說 ," 下班前布置這些任務 , 還有時間準備 , 但下班後怎麼辦 ? 大晚上的再跑出去找地方打印、找地方洗照片 ?"
" 每天下班看看班裡微信群 , 沒啥任務 , 回家吃完飯也沒啥新任務 , 心裡就安穩多了。"
李女士覺得 , 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 家長确實是有責任的 , 但上學歸根結底是孩子的事兒 , 家長不應該在每天下班後又進入一個 " 上學 " 狀态。
與這種恐懼 " 待命 " 的心情相反,青島一名小學校長說,有班主任建了群後不怎麼用 , 就有班裡家長找到自己 , 質疑那位班主任不夠負責任 , 都不在群裡和家長交流。
03
明确 " 邊界 ",各司其職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司其職、不可分割
對于家庭教育,在 2016 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提出一個議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存在僭越 , 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 而家庭教育也在取代學校教育。
比如家長批改作業、家長輔導功課、家長陪伴孩子學習……這是家庭教育職責上的僭越 , 教師的教育教學領域的專業教育活動不能向家長轉移。
他認為,家庭教育不應再圍繞學校開設的課程轉 , 不要圍繞着孩子應付學校和升學考試轉 , 要以教育孩子學會生活、也學會做人為主 , 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 家長也有指導、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和學會學習的職責 , 但不是主要目标 , 更不是唯一目标。
相反,對于一些錯誤認為一旦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責任就全在學校的家長,更要明确自己的責任,因為隻有讓孩子先學會做人,才能更好的去學會做事,兩者在孩子成長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對于學校教育,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學校教育更側重于做事,讓孩子變得更加智慧和能幹。
學校教育屬于專業領域,教師是專業人才,所謂術有專攻,教師從事的業務領域和業務能力需要專業理念和技能作為支撐,需要相應的資質和經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
04
老師像老師、家長像家長,
學生才能像學生
老 師
身為老師,應本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坦誠與家長進行交流。
與家長溝通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交流中應注意技巧與方法,年輕老師可以多求教于有經驗的教師或是心理學書籍。
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時要尊重家長,用語要恰當,要正确使用肢體語言。
要以熱情、關心、委婉、含蓄的語氣與家長談話,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風趣,就更能使氣氛融洽、和諧而輕松。
此外,孩子的情況也是他們的隐私,批評孩子時要顧及家長和學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個相對私密的地方,和家長靜下心來談。
除了借助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家庭基本情況,有了準備,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溝通中占主導地位,也方便引導整個溝通的過程。
溝通前的充分準備,還能讓家長認識到教師對孩子的重視,感受到教師工作的細緻、認真、負責。
教育學生注意方法,要關愛學生,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内心,發現學生所長,不做一些違背師德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
布置作業的同時考慮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可能性,并且嚴格履業内職責,批閱并判定孩子作業的完成質量。
家 長
身為家長,要明确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判老師 , 認為老師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 如有意見,可以先私下找老師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多明确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對孩子以人格影響人格,以身示範、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聽孩子,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對一般的家庭作業,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養成按時專心完成作業的習慣;對于動手操作型的作業,能放手讓孩子動手實踐,讓孩子們在不斷地 " 試錯 " 中曆練自己。
老師和家長之間真正的關系是換位思考 , 老師和家長之間目标一緻 , 相互尊重信賴 , 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隻有父母像父母,老師像老師,學生才能像學生!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