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忠犬八公》的觀影走出電影院,朋友一個一米八的壯漢已經哭的泣不成聲。
先不說改編是否成功,但就說從日系純種秋田犬到 " 小土狗 " 的變化,就已經本土化改編成功了一大半。
(主角找對,成功在望)
對每一個 80、90 年代的農村娃而言,生命裏基本都出現過一隻 " 小土狗 ",官方名稱 " 中華田園犬 "。
而對每一個愛狗人士而言,《忠犬八公》無疑是精準狙擊。
剩下的一批,也會被狗狗的 " 愛與忠誠 " 感動。
在人類樸質的情感裏,這種 " 催淚彈 " 電影貌似誰都逃不過。
《忠犬八公》大概就是這樣一部甘願被騙的電影:
" 爲什麽明知是居心不良賺眼淚的電影我還是哭得不行,今天大概流完了一年的電影。"
今天,我們不哭,跳出 " 眼淚全部獻給狗狗 " 的感動,單純聊一聊這部豆瓣 8.0 分的内地版《忠犬八公》是否合格。
被全部劇透也會哭成狗 ~
所以可以放心閱讀哦!
好哭,但離好看還差點意思
《忠犬八公》的故事大部分觀衆應該都不陌生:一位教授因機緣巧合撿到一隻小狗,他每天都會準時去車站送教授上班,再接他下班。
可一次教授在出差途中意外離世,再也沒能回到車站,狗狗卻十年如一日的去車站等待,直到最後死去。
這個經典 IP 将感動延續,從東京澀谷到美國小鎮如今來到中國的山城重慶。
前兩版《忠犬八公》都位列豆瓣 TOP250 榜單,分别拿下 9.2 和 9.4 的高分。
這次的教授,由轉行演員的馮小剛飾演。
一個 " 入贅 " 重慶的 " 耙耳朵 " 遇見了一隻可憐兮兮的小狗然後硬氣了一回。
前半部分,是教授和小狗的相互救贖。
父母會離開,子女會遠去,所以對孤獨的教授而言,小狗充當了一個新的身份—— " 我的傻兒子。"
而對同樣從小就流浪的 " 八筒 " 而言,教授又何嘗不是 " 爸爸 "。
每一次見到,都能夠熱情的奔赴,然後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
狗狗有什麽壞心思呢,他隻知道喜歡就是一輩子呢。
于是,每天接送教授,成了八筒生命中的第一使命。
像往常一樣送陳教授坐上纜車,可惜這一次,乘纜車遠去,教授卻再也沒有回來。
賣報亭的老闆說 " 今天等不到了 " ……
可是爲什麽今天等不到了呢?那就明天、後天,天天都來等 ......
被路人驅趕,被小孩吓唬,日複一日的堅守,十年時間它始終目光堅定的等待。
" 人類可以走出劇情,但狗狗一輩子留在劇情裏。"
這樣一個質樸的故事,從 1987 年到 2023 年依舊感動着無數人。
作爲珠玉在前的大 IP,國産版翻拍難度不小,事實上呈現出來的效果确實乏善可陳。
看哭跟好不好,沒關系。
内地版的改編囊括了導演的衆多野心,想講一個城市十幾年的時代變遷,想講中國普遍化的家庭矛盾,想講人與狗的情感羁絆。
導演的初衷大概是好的,講一個 " 中國故事 ",而不是簡單的複制一個人盡皆知的世界傳奇。
可惜在原基礎的故事上,水滿則溢,想給的東西太多,抓不住重點,反而每個點都變得模棱兩可和套路化。
講狗的故事變成了講人
一個世紀以來,八公的故事被各種文藝作品傳頌,已成爲 " 忠誠 " 的代名詞。
在此之前,日美兩版已将感動和批判做到極緻。
日版更多展現了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薄涼,美版則選擇做減法,更聚焦人狗之間的忠誠和感動。
日版八公的流浪是一種被動選擇。
教授死後,八公幾經轉手無人收留,最終選擇守在車站回顧那久遠的溫存。
而影片最後,在澀谷車站苦等十年的八公,耗盡了一生在雪中孤獨的死去。
一旁是行色匆匆爲生活奔波的人們,無人在意一隻流浪狗的死亡。
在八公最後的夢中,漫天櫻花飄落,它終于和最愛它的教授重逢。
而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則更純粹,八公對主人的守候是一種主動選擇。
影片最後還原了原版的叙事,在八公死亡的盡頭,大雪覆蓋了他的身體,他在夢裏與教授相擁起舞。
人類對于親人去世學會治愈,走出陰霾。
高級的動物學會處理情感,但狗狗很簡單:" 它隻是你的一隻狗,你卻是它的一生。"
這也是前兩版想體現出來的人們和狗狗對待死亡的态度。
且前兩版都細節描繪了教授和八公的日常互動,彼此之間完全超出了一般主人對寵物的感情。
反而内地版忽略了這些細節,因爲日版和美版的原因,大家會一開始在心中就做好一個這樣的心理暗示和設定。
就單獨從電影來看,教授和八筒的情誼是體現不夠的。
導演想要在原著中做加法,呈現一個更中式的故事。
但這種改編決策也很容易導緻重心偏移,表達不再純粹。
創作者試圖在影片中加入三峽移民的中國社會背景,徐徐展開十年間的城市變遷。
" 人和城市的關系 " 也成爲了内地版《忠犬八公》裏想讨論的問題之一。
可惜大多數淺嘗辄止,立意不深。
其次是人物之間的情感和矛盾設定過于套路,角色就會落入 " 工具人 " 的境遇。
人物形象刻畫的單薄,父子之間的隔閡刻畫的就很生硬淺薄,有一種理應是這樣的套路化實則難以自圓其說。
某些感動也過于刻意和用力過猛,用鏡頭和煽情音樂的烘托,來告訴觀衆 " 此處應有眼淚 "。
而這些的加入,都會讓電影的主題變得遊離而模糊。
講狗的故事變成了講人。
從教授選擇了八筒的那一刻," 狗狗 " 的身份也一直是 " 寵物 "。
(日版的會一起洗澡,美版的會俯身親自教狗狗叼球,這種尊重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然,内地版也并不是毫無優點的。
比如中國版改編《忠犬八公》中的 " 八公 " 被地域化的改編爲 " 八筒 ",與重慶當地的麻将文化不謀而合 ......
比如相對熟稔的商業片拍攝手法和呈現 ......
人類真的不能沒有小狗
本片在宣傳語中自稱爲 " 年度重磅情感炸彈 "。
無數人表示," 在電影院哭暈過去。"
小狗刀,刀刀緻命。
而 " 土狗 ",似乎更能牽動觀衆。
在一條采訪裏,導演也解釋了他爲什麽在國内版《忠犬八公》裏選擇中華田園犬的原因:
" 犬種千千萬。
但不管是從我童年時期見過的中國狗的樣貌,還是直到今天都還被忽視和被食用的現狀。都讓我覺得,這是我唯一的選擇。
男主必須是它——中華田園犬。"
在電影以外,很多參演的小狗,有的來自菜市場險些成爲盤中餐,有些是從屠宰場、狗肉館救下的。
一開始,它們對人類害怕恐慌,眼神充滿怯懦。
(這是國内普遍土狗的現狀)
《忠犬八公》殺青後,導演曬了一張狗狗演員大合照,從主演到 " 替身 "。
電影一定程度上,或許讓我們對狗狗的喜愛更近一步。
美國曾有一部名叫《疾速追殺》的電影,又名 " 還我狗命 · 一條狗導緻的一場團滅 "(假的)。
電影講述殺手(愛狗人士)john wick 的狗被人打死了,他一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連殺了三部(電影)。
(但不要誤會,該電影純動作片)
在真正的愛狗人士面前,狗狗是親人,是夥伴,是不可冒犯。
而内地版《忠犬八公》,一定形式上還停留在 " 人與寵物 " 的相處關系。
感動點還是在于:
" 這年頭,無條件的愛與忠誠,隻有狗身上能找到了。"
但顯然在突破人和狗相處這層關系上做的還不夠好。
目前從電影中來看,對狗狗超出 " 寵物 " 的情感較少,騙人眼淚的煽情技巧更多。
你看," 我們總說騙人是小狗,可是小狗才不會騙人呢。"
8.0 分是給小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