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八個大字,一錘定音!中國的優良傳統就是尊老愛幼。在近年來的養老金上調機制中,專門向高齡高人傾斜了,給予高齡老人津貼,不斷提高高齡老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們都知道,很多地區都建立了高齡老人津貼制度。一般來說,社保部門設置的高齡門檻比較高,多數地區需要年滿 80 周歲。發放标準:80-89 歲在 50 元 -100 元左右;90-99 歲在 100-200 元;百歲老人在 300-500 元。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 78.2 歲,退休老人呼籲:雖然有這個紅利,但我們恐怕活不到那一天呀!他們提出:能不能降低高齡津貼的年齡門檻呢?比如,給 65 歲及以上的老人統一發放每月 300 元。
有些社保專家認為:全國統一為 65 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 300 元的高齡津貼,基本是行不通的。專家的論證意見如下:
正是因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 78.2 歲,所以,才把高齡的界定标準設為 80 歲,超過平均壽命的才叫高齡啊。為什麼我們常說八十大壽呢!
現在的 65 歲,聯合國還定義為中青年呢!高齡津貼,是一種兼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性質的社會保障措施,體現了國家對高齡老人的真關懷、真幫助、真傾斜。如果大幅度放寬到 65 歲,覆蓋範圍太廣泛了,就成了普惠政策,人人都吃大鍋飯,關心高齡的現實意義就不存在了。
第二,給 65 歲以上老人統一發放每月 300 元,經濟實力不允許。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為 26402 萬人,占 18.70%(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19064 萬人,占 13.50%)。
高齡津貼是一種福利,隻要有當地戶口,年齡符合要求,就可以領取。這筆錢,與個人是否繳費無關,完全是由地方财政負擔。1.9 億人 *300 元 *12 月 =6840 億元。
2021 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為 60455 億元,基金總支出為 56481 億元,當年結餘僅有 3974 億元。如果從養老基金裡支出,根本兜不住。由地方财政支出,那就更拿不出來了。
我們國家在制定養老金标準,甚至各地的社平工資以及各地最低工資保障線的時候,基本都是從各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地區生活成本差異的實際出發的。比如,北上廣深的社平工資高于 1 萬元,東北西北等偏遠城市的社平工資隻有五六千元。同樣的道理,高齡補貼也要考慮各地的生活成本,不可能全國統一發 300 元标準的。
PS:有些退休老人也提出了與社保專家不同的意見:
第一,全國養老金的平均水平隻有 3000 元左右,大多數地區的養老金水平都是低于 3000 元的。而且,年齡越大的老人越是當年吃過苦的傳統國企的下崗工人,他們隻有一兩千元的養老金,給他們統一漲 300 元高齡津貼,能大幅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第二,現在不是提倡 " 共同富裕 " 嗎?為什麼在高齡補貼這個 " 小事 " 上又說地區差呢?再說了,北上廣深的人已經享受了時代的紅利、房地産的紅利和教育、醫療資源的紅利了,為什麼不能向偏遠地區傾斜呢?
第三,現在不是落實 " 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 原則嗎?偏遠地區的 65 歲以上的老人不正是弱勢群體嗎?給他們統一發放 300 元的高齡津貼,不正是惠及和保障更多老人嗎?
第四,為什麼有些地區就大膽實施了呢?比如,上海市就率先放寬了高齡标準——上海戶籍且年滿 65 周歲的老年人。上海能做到,為什麼别的地區做不到呢?
PS:本文隻是把社保專家和退休老人的兩種觀點擺出來,供大家讨論,希望有關方面能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制定出更加接地氣、更加溫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