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草長莺飛、萬物複蘇的三月的到來,影院也迎來了久違地複蘇。
國内新片接連定檔,海外好片也陸續引進。
就在上周,《生無可戀的奧托》宣布定檔 3 月 24 日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作爲無數人心中的治愈系好片,經過豆瓣 TOP250 認證的高口碑佳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的翻拍。
相信許多觀衆自去年年底北美上映以來,就已經翹首以盼許久了。
除了原版的故事保障,幕前幕後的陣容也足以令人心動!
曾執導過《追風筝的人》的導演馬克 · 福斯特,搭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編劇大衛 · 麥基,兩位強強聯手,可謂足夠吸睛。
但是最令觀衆期待的,或許是這位 " 生無可戀的奧托 "。
沒有人會質疑他的演技,隻是會有人好奇這次他又将帶給大家怎樣的驚喜——
湯姆 · 漢克斯
看到這張面孔時,你腦海中浮現的大概率不會是他的大名。
而是會脫口而出——" 阿甘 "。
這倒不是怪湯姆 · 漢克斯不夠出名:
畢竟他已經是當代美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 " 國民爸爸 ",是美國精神、美國形象的不二象征;
這倒也不是怪湯姆 · 漢克斯的演技不好:
畢竟他是繼斯賓塞 · 屈塞之後,第二位連續兩屆蟬聯奧斯卡影帝的演員,也是曆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得主;
這當然也不能怪他拿得出手的作品不夠多:
畢竟他曾參與制作過上百餘部的影視作品,除了 " 阿甘 ",《薩利機長》、《綠裏奇迹》、《費城故事》......
他所創作出來的經典形象,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如果說詹姆斯 · 斯圖爾特憑借着一股美國保守主義所喜愛的鄉下小夥形象,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終結了帶有民粹主義氣息的 " 硬漢 " 克拉克 · 蓋博對銀幕的霸權統治。
湯姆 · 漢克斯則以一個又一個平民主義的小人物,開啓了美國夢的新篇章,成爲 20 世紀 80、90 年代美國平民文化的精神領袖。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說:
" 人們說湯姆是好萊塢的普通人;他是這一代人的詹姆斯 · 斯圖爾特或加裏 · 庫珀。但他隻是湯姆 · 漢克斯。這就足夠了。已經太夠了。"
湯姆 · 漢克斯的表演人生,始于他高中時的戲劇表演課。
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加州查伯得學院,
在一次偶然的課程中,他在看過尤金 · 奧尼爾的《送冰的人來了》的幕後紀錄片後,興奮的不能自己,
下決心要将成爲一名優秀的演員,作爲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标。
爲了實現這一理想,他轉學到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托分校,攻讀戲劇專業。
在薩克拉門托,湯姆 · 漢克斯出演了契诃夫的四幕喜劇《櫻桃園》并在其中扮演一名男仆亞沙。
畢業後的他來到了紐約,發展自己的事業。
1979 年,湯姆 · 漢克斯第一次登上了大銀幕,出演了一部低成本電影《血紅濺白紗》。
影壇初探後的他,不久,搬到了洛杉矶,去電視劇行業闖蕩了一番。
主演了電視連續劇《紅妝小子》,漸漸地大家對這個長得略微帶些喜感的卷毛男孩有些眼熟了。
1984 年,朗 · 霍華德導演慧眼識珠,邀請他出演的由迪斯尼公司制作出品的《美人魚》。
正是這部不起眼的片子,他在片中不起眼的形象,使他正式走上了成名之路。
雖然湯姆 · 漢克斯沒能長一張俊美的臉,但是對愛情電影的诠釋,他可是絲毫未差。
除了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他那富有喜劇感的面孔和逗趣生動的演技,讓他對這個角色把握 得十分到位。
這部開支預算不大的電影一經上映在北美狂攬 6200 萬美元的票房,
湯姆 · 漢克斯一夜之間成爲了一名萬衆矚目的喜劇新人。
他精湛的演技立即引起了影評人的注意,他們對他在影片中既有風度而又不失幽默的形象贊不絕口。
他再一次在喜劇形象中獲得成功,是 1988 年領銜主演的影片《長大》,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小男孩喬希,
他苦于個子矮小而得不到心儀女孩的垂青,結果通過向遊樂場裏的機器巫師許願而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
時年以及 32 歲的湯姆 · 漢克斯在一個成熟男人的軀殼下,将兒童的純真、幽默與頑皮表現的淋漓盡緻。
在憑借着《長大》大獲成功之後,他的星途一片坦蕩。
《紅粉聯盟》中,他是曾經輝煌過的運動員,脾氣乖戾卻不失可愛,率領麾下的女子棒球隊創造出了難以置信的奇迹。
《西雅圖未眠夜》中他和梅格 · 瑞恩被公認爲最經典的銀幕情侶,成爲後來者《北京遇上西雅圖》" 帝國大廈屋頂,不見不散 " 的愛情見證的源頭。
1993 年,他迎來了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也正是出演《費城故事》,他拿下了第一座奧斯卡的小金人。
爲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因病痛而折磨的消瘦的身材,湯姆 · 漢克斯通過節食,逼着自己瘦了整整 30 磅,并将自己一頭漂亮的卷發染成灰色。
他還前往艾滋病協會,和那裏的醫生和患者一同生活,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并且認真體會他們的心境。
最終,湯姆 · 漢克斯以一副形銷骨立的病容,塑造出了一個憔悴垂死的艾滋病患者并将他内心對生的渴望和豁達樂觀的态度展現在觀衆面前。
轉過年來,事業巅峰的他又重拾那個單純、天真的幽默形象,也是我們最爲熟悉的 " 阿甘 "。
《阿甘正傳》怎麽看都是一個堪稱奇迹一般的存在。
它創造了美國 3 億、全球 6.57 億的票房收入奇迹,并且在 1995 年獲得了 13 項奧斯卡獎項提名,嬴得其中 6 項。
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如下描述觀衆觀看此影片後的情景:
" 男女老幼懷着真誠的感傷湧出電影院。孩子們似乎在想問題,成年人在沉思,成雙成對的人則互相緊緊握住對方的手。"
正如戴夫 • 凱爾所寫," 阿甘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美國人的偶像之一 "。
湯姆 · 漢克斯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誇張的表演和有些憨憨的氣質,
他總是帶有其平民主義的随意、質樸,以特有的平易近人和不着痕迹的表演個性吸引着每一位美國觀衆。
1995 年,湯姆 · 漢克斯又主演了太空史詩片《阿波羅 13 号》,将曆史的英雄再現銀幕,創下了 5 億美元的超級票房紀錄。
而他自己也成爲了國家太空學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簡稱 NSS)中的一員,
也成爲了 HBO 電視連續短劇《從地球到月球》的制作人。
同年,他不僅 " 飛向了太空 ",還一頭鑽進了玩具 " 牛仔 " 中。
他開始爲動畫系列電影《玩具總動員》的主角之一的胡迪進行配音。
僅憑聲音,就把胡迪那份活靈活現的小嬌羞,表現得淋漓盡緻。
1996 年,他又開始向新的領域進發。
自編、自導、自演了《擋不住的奇迹》,重現了 60 年代搖滾樂狂歡的奇迹。
新世紀之交,他同時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飾演了在戰争炮火中的米勒上校;
在《電子情書》裏與梅格 · 瑞恩談起了甜甜的戀愛;
又在史蒂芬 · 金同名小說改編電影《綠裏奇迹》中體會愛與救贖。
2000 年後,湯姆 · 漢克斯持續發力,我們似乎每一年都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他的身影。
《薩利機長》還原了那個拯救了飛機上 155 位乘客姓名的傳奇機長;
《菲利普船長》中和海盜周旋,再次憑借信念将一船人帶回陸地的英雄船長。
有人會好奇,這樣的宣揚主流價值觀的老套路,美國觀衆不會看膩嗎?
可能他們還真的沒看夠,并且還在一窩蜂地稱他爲" 美國爸爸 "。
美國人之所以這麽愛戴他,是因爲他真的像他電影裏那樣,用一顆永不褪色的童心,書寫着童話般的世界。
有一次,他在外出時發現幾個小姑娘在賣餅幹。
他不僅買了四盒,還大大方方的和路人拍合照,以幫助小女孩招攬生意,臨走不忘捐了一筆小錢。
但是他真的是酷愛和路人拍照,尤其是不放過身邊的每一對新人。
這樣可愛而又親民的老頑童,誰能不愛呢?
2016 年,奧巴馬在白宮授予了湯姆 · 漢克斯總統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藝術界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那一幕仿佛又回到了 " 阿甘 ",回到了那個用力奔跑就可以實現夢想的少年。
就像《阿甘正傳》中的台詞那樣: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會選中哪一顆。"
而湯姆 · 漢克斯自己就像是那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他會帶給觀衆怎樣的驚喜。
* 本文作者: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