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23 年的行情即将畫上句号。今年 A 股與外圍指數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相應的,投資 A 股的權益基金與 QDII 的成績也是一個上天,一個入地;前幾年活躍在 A 股的明星基金經理身上的光環也黯然失色;而監管層啓動的降費改革更像是一場供給側改革,注定了有些基金公司在本輪風暴過後将出局。在 " 業績淘汰 " 和 " 改革淘汰 " 雙重洗禮後,2024 年的基金能否有驚豔的表現?
權益投資指數化
2023 年已進入最後一周。與自年初以來 " 跌跌不休 " 的滬深 300 指數形成對照,萬得微盤股指數(8841431)又在近日錄得新高。前者成分股大多是公募基金重倉股,後者成分股則因盈利能力差、市值小而遊離在機構的視野之外。雖然外界對于萬得編制的微盤股指數頗多争議,但也阻擋不了一衆基金經理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複現微盤股策略。
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對于微盤股策略既愛又恨的背後,則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885001)連續兩年下跌,權益基金發行跌入冰點的冷峻現實。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 22 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從年初的 10030 點下跌至 8442.82 點,跌幅 15.82%。另據 Choice 終端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統計,在剔除非主代碼基金後,今年以來共成立新基金 1224 支,相比去年同期的 1446 支,減少約 15.35%;合計發行總份額 1.1 萬億份,相比去年同期的 1.4289 萬億份,減少約 23.02%。回顧過去 4 年,2020 年與 2021 年均是基金發行高峰期,年發行份額在 3 萬億份左右;2022 年以來市場持續低迷,2023 年則有望再創新低。
市場風格方面,今年整體價值風格較爲強勢,成長風格較爲弱勢。Choice 終端數據顯示,6 種風格中,自年初以來截止到 12 月 22 日,小盤價值錄得跌幅 4.16%;中盤價值錄得跌幅 4.91%;大盤價值錄得跌幅 4.15%;小盤成長錄得跌幅 13.21%;中盤成長錄得跌幅 24.54%;大盤成長錄得跌幅 22.74%。
從主題來看,今年投資于 A 股、表現最好的基金均重倉了 TMT 闆塊股票,表現最差的則仍然堅守在新能源領域。Choice 終端數據顯示,剔除 QDII 基金後,股票型基金中,表現最好的是金鷹科技創新股票 A(001167),今年以來收益率爲 32.98%;混合型基金中,表現最好的是東方區域發展混合,今年以來收益率爲 43.33%。這兩支基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今年二季度以前持倉均以 TMT 闆塊(傳媒、計算機、電子、通信)股票爲主,二是今年以來份額暴增——金鷹科技創新股票 A 的份額從年初的 2.69 億份暴增到三季度的 9.46 億份;東方區域發展混合的份額從年初的 0.19 億份暴增到三季度的 3.7 億份。股票型基金中,表現最差的是廣發高端制造股票 A(004997),今年以來收益率爲 -44.74%。混合型基金中,表現最差的是中信建投低碳成長混合 A(013851),今年以來收益率爲 -48.65%;這兩支基金的重倉股集中在電力設備新能源闆塊,且基金份額較年初有大幅度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QDII 基金表現較好,ETF 基金份額大增。前者受美股慢牛影響,業績較爲出色;後者則因爲交易費率低、持倉透明、風格不漂移而受到投資者越來越多的關注。Choice 終端數據顯示,剔除非主代碼基金後,全市場 255 支 QDII 基金中,有 137 支實現了正收益,收益率中位數爲 1.2%。投資美股的 QDII 基金表現普遍好于投資恒生指數的同類産品。據平安證券研報顯示,截止到 2023 年 11 月末,ETF 市場共有基金 872 支,規模總計 1.97 萬億元,較 2022 年末增加 24%;從細分類型來看,除貨币型 ETF 規模縮水外,股票型、跨境股票型、商品型、債券型 ETF 的規模分别增長了 31%、36%、33% 和 23%。ETF 基金的強勢,既有該類産品服務費率低、主動管理型基金衰落的推波助瀾,同時也反映了投資者對于明星基金經理、權益大廠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公募基金趨于回歸單純的 " 工具屬性 "。
頂流規模大縮水,明星基金經理頻變動
這種不信任感來自于 2021 年基金發行大年的 " 造星運動 " 以及一衆明星基金經理業績的崩塌。據 Choice 數據統計,2021 年底時,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規模最大的 10 位 " 頂流 " 基金經理,分别是中歐葛蘭、易方達張坤、景順長城劉彥春、興全謝治宇、中歐周蔚文、廣發劉格菘、彙添富胡昕炜、銀華李曉星、易方達蕭楠與景順長城楊銳文。
2021 年底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
截止到 2023 年三季度,上述 " 頂流 " 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水。其中葛蘭最新管理規模爲 638.08 億元,較 2021 年底時降幅 42.17%;張坤最新管理規模爲 763.54 億元,降幅 25.1%;劉彥春最新管理規模爲 596.04 億元,降幅 39.09%;謝治宇最新管理規模爲 422.18 億元,降幅 56.18%;劉格菘最新管理規模爲 394.95 億元,降幅 48.93%;胡昕炜最新管理規模爲 427.93 億元,降幅 38.32%;李曉星最新管理規模爲 314.15 億元,降幅 42.5%;蕭楠最新管理規模爲 430.2 億元,降幅 20.55%;楊銳文最新管理規模爲 308.11 億元,降幅爲 36.14%。
管理規模下降,部分原因是基金公司主動給基金經理 " 減負 ",使其能更專注于規模較大的代表作;部分原因則是産品業績不佳,遭遇持有人大幅贖回。上述 10 位 " 頂流 " 基金經理中,有 4 位的代表作收益率已連續三年下跌。Choice 數據顯示,2021 年到 2023 年 12 與 22 日,張坤代表作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分别錄得收益 -9.89%、-16.03%、-24.14%;蕭楠代表作易方達消費行業分别錄得收益 -11.19%、-13.66%、-17.41%;胡昕炜代表作彙添富消費行業混合分别錄得收益 -4.2%、-20.48%、-20.74%;劉彥春代表作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 A 分别錄得收益 -9.94%、-14.39%、-22.53%。
業績難做,曾經被放置在閃光燈下的明星基金經理壓力陡增,投資者日益高漲的不滿則進一步催化了基金經理的離任與跳槽。其中離任的代表,當屬泓德基金的邬傳雁、諾安基金的蔡嵩松、彙添富基金的劉江與東方基金的蔣茜。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明星基金經理因個人職業規劃選擇了跳槽,比如長城基金的何以廣去了興全基金,恒越基金的高楠去了永赢基金,中銀證券的白冰洋去了富國基金。何以廣、高楠等人在老東家時已是總監級的核心人物,放棄原有積累轉投規模更大、實力更雄厚的新東家,顯示出公募基金業的 " 馬太效應 " 已漸不可擋。
降費:加速基金的供給側出清
不管是明星基金經理的離任,還是其管理規模的縮水,都表明了權益市場在 2021 年這一輪成長股結構性牛市後已迎來大洗牌。事實上,即使沒有指數下跌、市場情緒低迷這些外部催化,公募基金的改革也早已箭在弦上。2022 年 4 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了 " 積極培育專業資産管理機構 " 與 " 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 " 這兩個目标。2022 年 9 月,國務院出台的《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又提出了鼓勵證券、基金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這些文件最終指向的目标都是提升公募基金的投研、管理能力,降低服務費率,增強行業整體競争力。
今年 7 月,公募基金行業正式拉開費率調降的大幕。18 家頭部管理人先後發布了主動權益基金降低管理費和托管費的公告,之後大量中小管理人也加入到降費的大潮中。在一階段降費中,基金管理費從此前的 1.5% 降至 1.2%,托管費從 0.25% 降至 0.2%,根據國元證券的測算,首批管理費和托管費的試點雙降将每年爲投資者節省 97.54 億元。
與一階段降費同步進行的是與基金規模、業績挂鈎的浮動費率産品試點。7 月 8 日上午,證監會受理了 3 支與規模挂鈎的浮動費率産品、8 支與業績挂鈎的浮動費率産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與業績挂鈎的浮動費率産品。此類産品按照基金業績表現分檔收取管理費,費率水平雙向浮動,收益表現不達約定水平時,管理費水平适當向下浮動,收益表現超越約定基準時,管理費水平适當向上浮動。此類産品設計的初衷是讓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保持一緻,從而解決 "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 的行業痛點。2023 年 10 月,首支讓利型浮動費率基金交銀瑞源三年定開完成募集。該基金認購天數 14 天,合并發行規模達到了 16.68 億元。
一階段降費完成後,2023 年 12 月,以公募基金交易傭金爲核心的二階段降費開啓。12 月 8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确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被動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交易傭金費率原則上不得超過市場平均股票交易傭金費率,且不得通過交易傭金支付研究服務等其他費用;其他類型基金通過交易傭金支付研究服務費用的,股票交易傭金費率原則上不得超過市場平均股票交易傭金費率的兩倍。據中信證券測算,降費後,被動股票型傭金(剔除聯接基金)規模将從 2022 年的 9.0 億元下降至 4.2 億元、其他股票及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指數增強、靈活配置、偏股混合、平衡混合和多空股票)的傭金規模将從 2022 年的 160.5 億下降至 106.4 億。業内普遍預計,在上述第一輪、第二輪針對托管費、管理費和證券交易傭金的改革後,2024 年底之前,還會有第三輪改革。改革的重點在于對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的規範。
降低交易費率,提升投研服務水平,已成爲公募基金行業大勢所趨。在這種導向下,嚴重依賴渠道銷售能力、沒有特色的中小機構生存處境會進一步惡化并最終淘汰出局,資源将向頭部機構集中。
中信證券指出,合規管理層面的改革,有利于推進交易傭金支付走向以研究能力爲核心,對銷售傭金依賴度較高的券商具有不利影響,以代銷爲核心的财富管理商業模式有望迎來轉型;對于信息披露層面的優化,有利于降低資本市場中利益輸送風險,改善基金投資者持有體驗;同時,通過對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責任壓實,有利于強化對于公募基金的外部監管,多渠道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 作者 | 陳齊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