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科技新知,作者丨王思原,編輯丨伊頁
新年伊始,吉利集團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展現出既有歡喜也有憂的兩面性。
除了新的中高端品牌吉利銀河亮相外,極氪在前不久宣布完成 7.5 億美元 A 輪融資,投後估值 130 億美元,其中有甯德時代、Mobileye 創始人等參投。
離上市又近了一步,但憂慮也開始逐漸顯露。
近日,在極氪官方 App 和衆多投訴平台上,大量車主反饋極氪 001 存在動力系統故障,車輛在冷車啓動和行駛途中從儀表盤上突然跳出 " 動力受限 "" 無法行車 ""ESC 異常 " 等故障信息。
一個多月的時間,全國消費者投訴平台車質網上涉及極氪 001 的投訴量達到了 600 餘條,遠超第二位的 300 條,空降投訴榜榜首,被車主們筆伐口誅。
事實上,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大面積出現産品問題,極氪已不是先例。2017 年成立的極星也一直飽受诟病,甚至在 J.D.Power 公布的 2022 汽車質量報告(美國地區)中,拿到墊底的排名。
再疊加極氪這次出現的 " 故障 ",使新能源戰略本就稍顯落後的吉利汽車雪上加霜。
動力故障?極氪遭 " 網暴 "
車主手中的極氪 001,似乎與衆多車評人之前吹捧的 "30 萬以内操控最好底盤最棒的電車 " 畫風迥異,也與在各種極限操控賽事中拿獎到手軟的冠軍車型大相徑庭。
據了解,在極氪官方論壇、各大車友論壇、投訴網站上,大規模動力系統故障、無法行車等問題,是用戶投訴的重災區。
最爲典型的是有極氪車主發布視頻内容,稱其車機系統影響安全駕駛。視頻中可以看到,車主在主駕開啓 " 一鍵休憩 " 功能時,需要連續按鍵才能起作用,将座椅調整成休憩模式。
在想要恢複到駕駛狀态時,車主可以選擇點踩刹車或者點擊中控屏,但車主腳踩之後,座椅并未恢複原狀,因此不得已起身點擊中控屏進行操作。
最嚴重的問題也随之而來,在休憩模式結束後,系上安全帶挂 D 擋準備駕駛時,主駕駛座椅突然向後移動、靠背向下躺倒,看起來似乎又進入了休憩模式。如果外出突然遇到,很容易導緻慌亂踩錯踏闆,釀成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車主是特意再現汽車系統問題,并且錄制了完整的視頻,足以說明這類問題并非偶發,可能故障概率非常高。
除此以外,極氪 001 動力系統故障導緻無法行車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據不完全統計,僅 1 月 3 日一天,就有 155 位用戶在車質網平台發起了該款車型的投訴。
" 開着車,突然就無法行車,你無法預測下一次在什麽場景下出現,這太危險了,很容易出車禍。" 一位來自北京的極氪車主表示。
在極氪官方車友論壇和全國缺陷産品投訴平台上,也有大量用戶反饋極氪 001 存在動力系統故障,包括但不限于車輛在冷車啓動和行駛途中從儀表盤上突然跳出 " 動力受限 "、" 無法行車 "、以及 "ESC 異常 " 等故障信息。
并且大多數車主向極氪反饋該問題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極氪官方對此類問題的回複也顯得有些避重就輕,僅讓車主重啓或檢查。爲何出現該情況,如何避免等關鍵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直到輿論風波持續發酵多日後,極氪方面才出面承認了錯誤,目前針對市場上反饋的動力系統故障,經過排查确認是系統初始化時各模塊自檢,有一定概率發生系統自檢校驗時序上的偏差,從而誤判爲不滿足動力系統啓動運行條件。
極氪的品牌名稱原取自其願景——專爲極客人群打造。這類人群收入較高,更願意相信硬件、技術和性能,對新品牌抱有高接受度,并且非常務實,關注性價比。
但極氪顯然低估了 " 極客 " 們對産品的苛刻。001 的大賣,問題也接踵而至。無疑,極氪在深陷産品危機的同時,也喪失了消費者的信任,大衆也需要撕下之前的 " 極客濾鏡 " 來看現在的極氪了。
把視角放大到整個吉利汽車集團,大面積出現動力問題,并非極氪旗下獨有,另一高端品牌極星竟然也長期受到質疑。
産品問題,師承極星?
極星是吉利最早切入新能源的嘗試。當時借助沃爾沃的商業影響力,将其旗下原有的性能車型品牌極星摘出,成立了全新的電動車品牌。
作爲自帶流量的新晉玩家,極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吉利相對較晚入場新能源的客觀劣勢,甚至後來居上直接對标特斯拉。
隻是産品技術上,極星唯一的獨特性是其在沃爾沃的 SPA 上進化而來的 SPA2,也就是基于中央處理運算平台的電子電氣架構。除此之外,在電驅系統、電池系統、無人駕駛等方面沒有任何亮點。
所以在 2019 年、2020 年,極星在競争激烈的中國市場表現消極,不得不将業務重心從原定的國内轉向歐美。
但作爲豪華運動定位的電車,動力、續航、技術這三方面并沒有帶來任何加分。而且在歐美嚴苛的市場環境下,還沒有大規模量産的極星,交付僅三個月時間,便開始大範圍出現産品問題。
2020 年 7 月,極星 2 新車在歐洲交付後不久,就有車主曝出行駛中出現 " 趴窩 "。并且在此後幾個月中,接連有車主反映極星 2 存在 " 無法啓動 "" 行駛中失去動力 " 等重大質量問題。與最近的極氪一樣,彼時的極星面臨的質疑聲不斷。
爲此,極星汽車宣布在歐洲市場召回已交付的 2200 輛新款極星 2。同年 10 月到 11 月,極星又連發兩次召回;時間來到 2021 年,極星再次召回共計 2031 輛;甚至就在前不久,本就沒賣出幾輛的極星 1 也被召回了 26 輛。
一般來說,頻繁召回是汽車市場成熟的表現。但值得注意的是,極星連續多次召回的原因均涉及動力電池能量控制模塊,這些核心零部件問題。并且與極氪放在一起來看,雖然表現模式不一樣,但兩者大面積出現故障的邏輯相似。這就需要思考吉利是否在認真對待這一問題,亦或是在解決時存在一定難處。
另外,全球具有相當權威性的市場研究機構 J.D.Power 發布的《2022 美國新車質量榜單》中,極星雖然無法獲得正式排名,但其産品質量表現堪稱不忍直視。以每 100 輛車有 328 個質量問題的成績排名倒數第一,甚至比 " 有口皆碑 " 的特斯拉還要差。
在極氪和極星車主們的眼裏,買這兩款車看中的就是吉利與沃爾沃多年的造車經驗,兩個品牌在技術、細節的把控上本應駕輕就熟,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讓消費者作何感想?不重視、不用心、不深入或許是最可能的答案。
除了極氪和極星已然面臨的窘境,吉利集團的整個新能源矩陣也十分尴尬。
新能源矩陣,隐憂已現
今年 1 月底,吉利汽車集團 CEO 淦家閱,在新春寄語中定下了 2023 年的銷量目标,其中新能源整體産品要實現翻番增長,超過 60 萬輛。爲此還表示将在 2 月底推出新的新能源品牌,命名銀河。
而對于該品牌如何定位,有内部人士表示,未來該系列主要是介于幾何與極氪之間,售價在 20-30 萬元,産品方面也會推出與比亞迪漢同檔的車型。具體内容規劃還要等 2 月 23 日發布會公布。
也就是說,今年的吉利新能源,大概率是幾何、極氪、極星以及銀河四大品牌外加雷神混動系列,幾乎覆蓋了所有價位以及所有車型。但 " 主流難争、小衆難拓 " 不免成爲吉利的尴尬現狀。
首先是中低端走量的幾何系列,前期發布時無論是喊出 " 東半球最好的電動車 " 口号,還是獨立品牌等等一系列營銷操作,都讓自己的品牌定位以及在消費者心目中對應着 " 高端 " 兩字。
然而當幾何車型正式量産之後," 油改電 " 的形式讓消費者心理出現巨大的落差。幾何 A 三電和帝豪 EV 一模一樣,換了個殼卻賣得更貴。整個系列叠代至今,似乎除了搭載鴻蒙系統外,找不出其他任何競争力。
但在幾何所處的賽道上,最不缺的就是性價比極高的車型。幾何 C 與小鵬 G3、比亞迪宋、威馬 EX5 等相比,不僅尺寸不占優,智能化程度更是差距頗大;幾何 A 本質被網友看作是帝豪 EV 的升級版,在産品力和影響力卻是被比亞迪秦 Pro 吊打。
再看極氪,之所以 001 能夠突出重圍,一方面是錯位競争,另一方面則是足夠 " 價格公道量又足 "。
然而今年極氪 001 将起步價上調至 30 萬元,雖然還具備一定的 " 性價比 ",但不能忽視的是即将到來的外部環境大變化。
當前岚圖追光、智已 L7、AION Hyper GT 等産品,都已到了發布的最後關頭。毋庸置疑,不久後 30 萬元級的性能電動車市場,競争會變得異常慘烈;另外,蔚來 ET5 旅行版的問世,将成爲極氪 001 的直接競品,勢必會搶占其現有的市場份額;最後還需要擔心的是特斯拉這條 " 鲇魚 " 可能還會繼續發起降價攻勢。
總的來說,極氪 001 的原有優勢将被逐步削弱,其銷售規模能否維持現狀,還存在一定變數。
再來看極氪 009,作爲純電 MPV,實則延續的還是 001 的錯位競争路線,希望成爲從小衆到爆款的另一車型。
但極氪 009 的市場表現并不算樂觀。锂電技術的瓶頸,難以讓 009 這種純電大型 MPV 在産品性能和商業效益之間取得像轎車那樣的平衡。所以 009 的直接競品騰勢 D9 以及岚圖夢想家,都有增程版本,反而 009 作爲後發者,如果沒有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實在難以後來居上。
最後再看極星,除了上文提到的産品問題外,内部管理更是一塌糊塗。
沃爾沃将極星汽車的總部建立在瑞典哥德堡,研發在瑞典和英國,生産制造設置在中國大陸。這看似分工井然,實則各自爲政,更不用提頻繁的掌門人變動問題。極星似乎從未過多考慮過全球以及國内汽車市場的實際情況。
以當前形勢來看,被家大業大的吉利和沃爾沃寄予厚望的極星,淪落這般田地,不免有些遺憾。
寫在最後
就在昨天,吉利公布了新品牌銀河,有意思的是那句 slogan ——銀河,每個人仰望的星空。再加上外界推測的 20-30 萬元的價格區間,首發車型對标漢,生怕大家不知道是在與比亞迪較勁。
當然,吉利作爲國内老牌車廠之一,在技術水平、供應鏈建設以及渠道拓展上的能力毋庸置疑,這些也足以使其能夠打造出具有競争力的産品。
但一旦缺少了對新能源市場的正确認知,卻無疑是緻命的。
這幾年吉利花的最大一筆錢就是 2018 年以 90 億美元購得奔馳母公司戴姆勒 9.69% 股份,而同時擺在面前的另一個選擇是 15% 的特斯拉股份。顯然,最終的結果說明吉利誤判了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曆史進程。
從 2015 年官宣 " 藍色吉利行動 " 至今,已經過去 8 年時間,吉利似乎一直樂此不疲地賺着燃油車 " 最後一個鋼镚 ",但對于新能源市場的決策用舉棋不定來形容,再合适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