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霞
編輯|董潔
拼多多的海外業務 Temu,究竟成長到了何種規模,成爲了外界巨大的好奇。至少從海外不斷傳出的監管政策看,它的影響已足夠巨大。事實上也确實如此。
Temu 的收入主要由基礎的商品加價(按照供應商供貨價與實際售價之間的差值計入傭金收入類目)以及從倉儲、跨境、幹線到配送整個物流履約的抽成構成。在拼多多的财報中,它體現在交易服務收入中。
去年 Q3,拼多多就已經用同比翻兩倍、環比翻一倍的交易服務收入向外界展示了 Temu 的肌肉,而到了 Q4,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
去年四季度,拼多多的營收達到 889 億元,同比增長 123%,其中交易服務收入 402 億元,同比大漲 357%,關鍵因子就是 Temu。
綜合機構的預測,整個四季度 Temu 的 GMV 可能在 70 億 -80 億美金,這一數據與去年前三季度的 GMV 數據之和相當。而據海豚投研的測算,Temu 四季度的收入大約是 260 億。
" 黑五 " 的亮眼表現,不隻帶來了收入的膨脹,更多的是對市場的信心。Temu2024 年的 GMV 目标也一路上調,從 300 億美金到 350 美金,後來流傳的數字又變成了 450 億、甚至 600 億美金。
在财報會上,拼多多管理層透露 Temu 已進入 50 個國家和地區,但短短兩周,Temu 又至少上線了四個新站點——格魯吉亞(西亞)、毛裏求斯(非洲)、馬耳他(南歐)、哈薩克斯坦,其中哈薩克斯坦是 Temu 在中亞的第一個站點。
然而,這艘跨越太平洋的 " 巨輪 ",在乘風破浪一年多後,也遇上了潛在的危險。
把雞蛋放到更多的 " 籃子 "
盡管站點已蔓布全球,美國市場卻一直是 Temu 的核心陣地,此前 36 氪曾報道過,美國市場爲平台貢獻約 60% 的 GMV。
Temu 的發展離不開一個關鍵要素——美國的 " 最低限度條款 " 關稅豁免政策,該規則的核心是美國個人消費者隻要購買價值 800 美元或以下的進口商品,就可以免除關稅。 不論 Temu 還是 SHEIN,都是這項豁免規則的最大受益者。
美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 年高達 10 億個包裹通過 " 最低限度條款 " 進入美國,其中三分之一來自 Temu 和 SHEIN。
現在,這扇大門正面臨随時關閉的可能。
去年 6 月,美國國會就提出兩項法案,試圖取消對價值低于 800 美元的貨物的關稅和稅收豁免。近日,美國兩會議員再次提議終止這一條款。盡管協調沒有達成一緻,但目标一緻:爲電子商務進口設置障礙,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電商進口貨物。
這意味着大量來自中國的免稅包惠将會遭到打擊。一旦政策的利劍落下,Temu 的成本會水漲船高,最終對利潤産生影響。
另外,TikTok 在美國面臨的壓力,也成了埋伏在 Temu 身上的雷,不知何時會被引爆。
3 月份,美國國會衆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一項針對 TikTok 的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剝離 TikTok,否則 TikTok 将被下架。
高盛認爲,跨境業務的政策格局正迅速變化,包括美國衆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最近通過的法案,重點關注外國應用程式。在主要國家進一步明确政策之前,可能會在中短期内抑制投資者對拼多多的興趣。
去年,市場對于 Temu 能否給拼多多帶來增量估值還持有質疑,但随着三季報的披露,這種質疑被打消,市場開始考慮給予 Temu 估值。但伴随海外監管的不确定性,市場對 Temu 的估值再次變得謹慎,盡管拼多多 Q4 的業績依然彪悍。
面對潛在的政策變動和市場風險,TEMU 眼下的重點是合規,甯願放慢擴張速度,也要确保所有合規準備和市場調研到位,以避免出現難以扭轉的局面。
這其中重要的表現是,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Temu 希望今年将美國的 GMV 占比從 60% 降到 30%。Temu 最大的競争對手 SHEIN 也在推進這一進程,過去兩年,SHEIN 美國市場占比已經從近 40% 降至 30% 出頭。
此前一份廣爲流傳的專家紀要也曾提到,2023 年 4 月之前,Temu 的想法還是把美國市場做到一定的規模後再鋪全球,但後來合規風險顯露後,集團更改了原來的策略,開始全球開拓站點,尤其富國、跟中國制造成本差價大的國家要做大,單一國家份額要小。
根據研究機構 Bernstein 預估,僅在美國市場,Temu2023 年的廣告支出在 30 億美元以上,成爲美國最大在線廣告商之一。這一情況今年應該會有所轉變。不止一位行業人士表示,Temu 今年會減少美國廣告投入,進而增加其他國家、地區的投放。
有 Temu 商家告訴 36 氪,平台在号召供應商優先爲歐洲、中東、日本和韓國等市場儲備暢銷産品,這是未來一年 Temu 擴張的重點。
去年并未投放太多的日本市場,近期的增長态勢很好,去年上線僅 35 天,就達到了美國市場花了 45 天才達到的 100 萬下載量。1 月份 Temu 日本用戶數已經超過了 1500 萬人,達到日本三大綜合電商平台(亞馬遜、樂天、Yahoo!購物)平均用戶數的一半以上。
Temu 在日本的增長也吸引了當地手機支付企業 Paypay 的關注,後者從 4 月開始支持在 Temu 支付。
規模和利潤,兩手都要抓
不過眼下,Temu 仍處于虧錢狀态。在将雞蛋放到更多籃子的同時,Temu 還在想辦法縮窄虧損。
此前,36 氪曾對 Temu 的成本進行過拆解,履約成本一直是大頭。去年美國市場履約成本占到了總成本的近 30%。
Temu 物流和履約鏈路由三部分組成,先是國内頭程,賣家可選擇提前備貨的 VMI 模式或根據實際訂單發貨的 JIT 模式将商品發往國内倉庫,運費由 Temu 和賣家平攤;其次是幹線運輸由 Temu 從國内倉通過合作物流服務商發至海外轉運樞紐,中間還涉及清關報關及轉運,包括物流公司攬收、航空幹線和清關、落地轉運等環節;最後再經第三方物流合作方完成商品到用戶手中的尾程配送。
早些時候,在幹線運輸過程中,Temu 會通過極兔、雲途等物流服務商提供全鏈路服務,但現在 Temu 更多是通過自行分段采購運力來完成,就是爲了降低成本,分散風險。
去年,Temu 與美森、以星、達飛、馬士基、中遠海運等船公司展開合作 , 推出海運物流配送方式,同樣出于減少物流支出的目的。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方法的總體降本效果不足 5%,另外,由于到貨時間太長,海運并未大量鋪開。
現在,Temu 将更多的希望放到了 " 半托管 " 上,該模式下,商家可以選擇不使用 Temu 指定的倉庫物流服務商,依照适合自己的方式,靈活地決定倉儲物流方案。至于商品定價權,還是掌握在 Temu 手中,區别于速賣通 POP" 半托管 " 模式——平台擔任物流履約服務,而貨品、定價、運營則交給商家。
目前," 半托管 " 依然在進行大量招商中,商家已達上萬,其中一部分來自在美國本土擁有倉庫、能夠自行發貨的商家,另一部分則是原本 " 全托管 " 下的商家,他們在平台上新增開設 " 半托管 " 形式的店鋪。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半托管進展順利的話,美國市場的履約成本預期可以降至 18% 左右。根據此前官方消息," 計劃 3 月 15 日在美國上線,并于 3 月底拓展至歐洲等站點 "。36 氪了解到,繼在美國站點開通半托管後,最近 Temu 也在加拿大上線了這一模式。
" 全托管 " 的探索已經讓 Temu 摸索出适合該模式的貨品,而 " 半托管 " 也有與之相契合的商品類型,目前," 半托管 " 重點發展的商品品類包括大件商品、帶電産品以及其他客單價較高的産品,如珠寶首飾等。
這一模式上線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商品上架審核通過率提高,"10 件商品能通過 7、8 件,遠高于‘全托管’ ",有商家表示。
時效性是 Temu" 半托管 " 對商家的重要要求,在發貨時效上,賣家共有 "1 個工作日内發貨 " 和 "2 個工作日内發貨 " 兩個選項,同時,在配送區域範圍内,平台要求的運送時效(不含備貨時效)爲 2-5 個工作日,計算下來,商家的妥投時效範圍大概爲 4-9 天(考慮到周末兩天時間)。
而 " 全托管 " 模式下,Temu 的物流時效則需要 7-15 天。除了直接降低物流費用外," 半托管 " 提升了履約效率後,也有利于加價率和客單價的提高,進而攤薄物流成本。目前," 半托管模式 " 下的商品客單價要比 " 全托管模式 " 高 30% 甚至更多。據 36 氪了解,後一種模式下,Temu 客單價在 40 美金左右,以此推算," 半托管 " 的客單價可至少提升到 50 美金。
在 " 半托管 " 推進之餘,據悉,Temu 今年直接跟航司合作的份額也會大幅度提升,減少物流服務商中間賺差價的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Temu 的巨額虧損不會在今年持續,随着開城的繼續,以及 " 半托管 " 模式的探索,傳言 600 億美金的 GMV 目标實現也并非不可能。
但更重要的,它要随時做好美國這一重要市場 " 背刺 " 自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