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啊,今年電影院,好萊塢大片不好賣了。
如今最賣座的引進片,屬于日漫:新海誠的《鈴芽之旅》。
預售過億,上映7天破4億,穩居2023引進片票房第一。
圖源:燈塔專業APP
電影于去年11月11日在日本上映,票房超142億日元(約7.4億rmb),是他所有導演作品裏票房第二,也是目前日本影史票房第14位。(最火的還是7年前《你的名字。》,250億日元)
新海誠也仗義,哪怕日片引進用的是批片模式,電影版權方不參與分成,有新片在内地上,必來中國吃吃喝喝配合宣傳。這回,又來了。
《鈴芽之旅》賣得不錯,口碑嘛,開分7.8,上映3天後跌到7.4(18w+人打分)。
這部号稱新海誠"集大成之作"的新片,果然一個不落集齊他的招牌技——
純愛+救災+壁紙狂魔+RADWIMPS配樂......以及雷打不動的"細節控"。
還記得《天氣之子》主題曲血洗B站
對付這種細節狂魔,當然得來篇最全彩蛋。
準備好開始這20分鍾的解密之旅了嗎?
22個彩蛋,請笑納。
(p.s.下文會有輕微程度的劇透,還沒看片的請謹慎下滑)
一、13頁的黑色日記
四歲的鈴芽,還不會寫字,但已經會用畫畫來記日記。
但在她日記本的中段,有長達13頁(如果我沒記錯)的黑色畫面,每一頁都布滿黑色粗線條。
日期,是那一年的3月11日。
也隐晦地表現出,本片聚焦的日本"311地震"。
這也是繼2016年《你的名字。》的隕石墜落、2019年《天氣之子》的異常氣象後,新海誠第三部災難題材。
《鈴芽之旅》與前兩者有所不同。
《你的名字。》《天氣之子》中的災難是虛構的,并化用爲影片的故事元素和大背景。
《鈴芽之旅》中,災難不再被後置,而是直接以真實災難事件作爲"母題"。
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日本戰後最嚴重的自然災難——
震級規模達9.0,後續引發的海嘯和餘震導緻22312人罹難與失蹤,33萬居民流離失所,成爲很多日本人心中長久的隐痛。
影片主人公鈴芽,也是在這場海嘯中離開家園的一員。
圖源@電影鈴芽之旅
二、地震警報
《鈴芽之旅》中多次出現手機接受到地震警報。
橙色頁面,大字顯示震級。
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全國民衆實施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
2007年,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在全日本推行,日本氣象廳能通過電視、手機等設備發布地震警報,爲民衆應對地震争取數十秒甚至數秒的反應時間。
手機上的地震警報更是靈敏,甚至在有震感之前就會發出警報,震級越高,聲音越大。
(甚至無需安裝,在日本當地,地震超過五級以上就會激活預警,由當地運營商系統根據震波自動發出警告,光速傳播)
可以想見,地震給日本政府和民衆帶來多大的恐懼。
《鈴芽之旅》中第一次警報響起後有個細節。
鈴芽班上,坐在後排靠門的同學迅速開門,爲的是"防止震後門框變形無法打開,影響逃生"。
哎。
三、廢墟
新海誠坦言,這次他想做的主題是"場所的哀悼":
"人死會有葬禮,但是土地和城市死去卻沒有。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有一個通過祭奠來哀悼這些地方的故事。"
鈴芽的"廢墟之旅",途徑的5個站點,傷痕累累——
第1站九州,曾有過2016年熊本大地震;
第2站愛媛縣,2014年愛媛伊予大地震,以及2018因西日本暴雨受災嚴重;
第3站神戶,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
第4站東京,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
第5站岩手縣,2011年的311大地震。
尤其第4次的東京,片中那場(能觸發地震的)蚓厄最爲龐大可怖,也因百年前的關東地震爲日本迄今傷亡最慘重的地震,約十萬人罹難。
四、船&路牌
影片開頭,小鈴芽在"常世"裏看到一艘漁船停在房屋上。
這副廢墟奇觀,并非虛構,而是出自當年地震引發海嘯後,真實的恐怖景象。
新海誠也時不時用閑筆鋪陳影片的現實質感。
比如鈴芽和芹澤、姨媽一起驅車返鄉的路上,鏡頭在那張寫着"通行禁止"的路牌上停留了好幾秒。
311地震引發福島核事故後,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很多地區被劃定爲返鄉困難區。
而距離這場核災12年過去的今天,日本約3.1萬人還在以"避難者"身份生活,這當中有近7成來自福島縣。
五、廢棄學校
電影裏,鈴芽和草太,跟随大臣到處關門。
片中第二個關門點,在一所廢棄的學校。
成爲廢墟的學校,是他殘留的靈感。
他最開始的構想是做一部女孩鈴芽在當下日本遊曆廢墟的故事,同時觸及日本少子化現象。
在日本,很多地方因爲少子化,人口外遷而不斷形成廢墟,最明顯的變化,就在學校。
六、實景壁紙
dddd,又一屆"聖地巡禮"時間。
p.s. (尖叫)(暴風哭泣)這片子費錢。
因爲看完,我十分不想上班。
賊想去宮崎縣嘗嘗大龍蝦,然後來一筐肥美多汁的愛媛縣特産橘子。
以及,逛遍新海誠片子的所有"壁紙"。
本片頭号奇觀,鈴芽幫忙關閉的第一扇門——
可能來自九州地區唯一尚存的扇形機關庫,舊豐後森機關庫。
爲了追上大臣喵,鈴芽和變成椅子的草太登上一艘渡輪,在現實中也有艘幾乎一毛一樣的"橘子四國号"。
圖片攝自Kamezukakofun
渡輪上岸後的港口是"八幡浜輪船碼頭",跟現實版不能說完全一緻,但可以說是沒啥區别。
還記得那個廢墟遊樂園山上看到的jio美夜景嗎?
神戶六甲山瞭望台,你值得擁有。
鈴芽在神戶市遇到的酒館媽媽桑,她工作的地方現實原型是"二宮筋商店街"。
新海誠,日本旅遊局不能沒有你。
七、東京聖橋
看過片的胖友估計都忘不了鈴芽從聖橋上奮不顧身的一躍。
可以說是片中鈴芽最爲大膽的一次舉動,爲了跟上草太去阻止關東大地震,她不要命地跳上蚓厄。
爲什麽選"聖橋"?
100年前的關東大地震中,有6座大橋遭到各種破壞并造成慘痛傷亡。
從而也促使日本内務省在1926年頒布了新的"道路法規",首次提出應在公路橋梁設計中考慮"地震力"的因素。
而聖橋,正是關東大地震後的"複興事業"之一,橋梁改革的成果。
八、蚓厄&要石
《鈴芽之旅》裏,地震的罪魁禍首,是一條碩大的,會由黑變紅的"蚓厄",形象化用自"蚯蚓"。
這一設計,來源于日本的一個神話傳說。
自江戶時代起,日本傳說流行"地震鲶"(也稱大鲶)。
相傳地下生活着巨型鲶,它搖動身體能引發地震。
圖源:安政江戸地震(1855年) 的鲶繪
新海誠把大鲶魚改成了大蚯蚓。
因爲他覺得,蚯蚓跟土地的聯系更密切,有松土活土之類的動作。
當然,"蚯蚓"的設定也受到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青蛙君救東京》的影響。
同樣以地震(阪神大地震)爲題材,小說中主人公大戰蚯蚓君以鎮壓地震。
另一個要素,"要石"。
關于大鲶的傳說中還有提到,鹿島神宮的祭神用兩塊"要石"鎮壓大鲶,釘住它的頭跟尾,從而防止地震。
如此神器,《鈴芽之旅》也有兩塊。
但跟冷冰冰的石頭相比,片子裏大臣和左大臣萌多了。
九、貓要石
爲啥要石的設定要用"貓"呢?
正經版:靈感取自日本神社門口那對招财祈福的狛(bó)犬。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真心話:老貓奴了。
片子裏,貓咪示警時的咧牙嘶吼、翻肚皮看人的萌态、張腿低頭洗菊花的認真……恩,二次元也不耽誤我吸貓。
作爲資深貓奴一枚,新海誠對貓向來有偏愛。(雖然這部貓結局把我的心戳爛了)
光是以貓爲題的作品他就有倆,一部1999年黑白短片《她和她的貓》,以及2007年的《貓的集會》。
笑死,堪稱"我"與另一個"我"
《鈴芽之旅》中,他覺得貓咪的"陰晴不定"用在比喻自然災害上很合适。
新海誠說,鈴芽面對的是自然災難,大自然對大家來說雖然已經是再熟悉不過的,但也會有很多意外狀況發生,那麽什麽樣的動物能代表大自然的陰晴不定呢?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貓。
這次我來北京也看到很多野貓,我以爲它是要賣萌,結果它又跑掉,性格就很陰晴不定,貓在我制作大臣這個角色的時候是很合适的。
出自@新浪電影
p.s. 北大首映禮上,新海誠還表示自己很喜歡《羅小黑戰記》,在設計大臣的動作時也有所參考。
十、大臣
私心再多聊幾句小白貓"大臣"。
相比左大臣的成熟穩重,大臣很像一個孤獨太久,極度渴望愛的小孩。
而鈴芽和大臣的關系,類似于環姨媽跟鈴芽。
鈴芽意外放出大臣,給過它滿滿一盆的小魚幹,還邀請它去她家住。
她的這句邀請,剛好對應上環姨媽曾對剛喪母的小鈴芽說過的:"來我家吧。"
缺愛的大臣被鈴芽感動,仿佛心專屬于她。
這份愛非常奇妙——
鈴芽喜歡我,貓貓我就圓滾滾又精神;鈴芽讨厭我,貓貓我就骨頭如柴髒兮兮。
可惜,貓貓最終還是變成了冰冷孤獨的要石。
隻爲守護鈴芽。
能讓一隻小貓貓在故事裏擔此重任,我願意相信新海誠心是熱的。
十一、往門&常世
《鈴芽之旅》企劃書的前言中,新海誠解釋過往門——
原本是古典能樂(一種日本傳統戲劇)中的概念,指的是通向神與精靈世界的門。
而老愛化用民俗點子的他,在影片中将"往門"設定改爲——
既是災難之門,蚓厄從這裏竄出從而引發地震;又是通往靈界之門,即連接"常世"的門,那是在現世生活的人們無法涉足的往生者世界。
p.s. 鈴芽因爲小時候誤入過往門,所以也擁有了常人沒有的,能夠看到蚓厄的能力。
同時,往門也寓意鈴芽的一扇"心門"。
失去母親,失去家園的十二年後,她仍未能走出創傷。直到踏上這趟關門救災的旅程裏,鈴芽逐漸拾起好好活下去的勇氣。
十二、草太的咒語
草太作爲閉門師,每次關門都要神情嚴肅地念一長串咒語:
思而複思 祈喚日不見之神
祈喚祖祖代代之土地神
此山此河 承恩甚久
不勝感激 誠惶誠恐 誠惶誠恐
謹尊神旨 予以奉還
讓肉叔來幫大家翻譯一下疑難詞彙。
"日不見"神:日本鼩鼹,愛吃蚯蚓。
所以草太請它出來鎮壓蚓厄(蚯蚓)就很對頭。
日本鼩鼹(學名:Urotrichus talpoides)是日本特有的鼹科哺乳動物,也是日本鼩鼹屬的模式種與現存唯一物種,和名"日不見"。
來源:維基百科
"土地神"就很好理解啦,類似咱這邊的土地公公,鎮守土地的神。
草太的咒語,就是在請這倆神賜神力,還很客氣地表達用完就還的謙卑心态。
但儀式的成功還需要"傾聽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再次喚醒那些曾經溫暖這片土地的情感,才能成功啓動門鎖,将門關閉。
在前幾次關門,草太用的都是這個咒。
但最後一次不同。經曆過某種死亡(變成要石)的他,這回多了一句:
我深知命如蜉蝣
深知死亡總是如影随形
但此時哪怕再多一年,再多一日
再多一時也好,我輩仍願人生得續
這段便暗示草太作爲閉門師,作爲人的成長,他不再隻是敬畏、感恩,更多了一層"活下去"的渴望。
十三、鑰匙孔
這個不重刷真的沒留意到哇,原來每個小小的鑰匙孔都有戲。
5次關門,5個不同的鑰匙孔圖案。
第一個孔......肉叔解謎失敗,歡迎肉友們評論區踴躍答題。
第二個應該是那所廢棄學校的校徽。
第三個是遊樂園,圖案上半部分有"旋轉木馬",下半部分"摩天輪"。
第四個則是德川将軍的家紋"三葉葵紋"。
這站東京的閉門點爲"皇居",也曾是德川将軍家的居所"江戶城",曆史上它幾度因地震和火災而遭損毀。
最後一個鑰匙孔圖案則是"燕子"。
我在物料沒找到圖,打算去影院看的胖友可以留意這裏圖案的下半邊明顯像燕尾的樣子。
喻指鈴芽媽媽,她的名字是"椿芽",日語裏與"燕子"同音。
這次的關門,也暗示了鈴芽也要跟那個沉溺于喪母之痛無法走出來的小鈴芽作告别。
十四、三條腿的小椅子
《鈴芽之旅》中人氣最旺的,除了大臣就是這把可愛的缺腿小椅子了。
(周邊給我gkd!)
新海誠不管到哪做宣傳都拎着它。
在柏林電影節
那麽,椅子爲啥缺條腿呢?
新海誠解釋過,椅子是在鈴芽一家遭遇海嘯時被沖掉了一條腿。
它也是鈴芽内心的外化,象征着她兒時喪母後的缺失感。
同時,一貫熱血的新海誠還想借此鼓勵:即使破碎,也能全力奔跑。
圖源@淘票票
草太在變成椅子前有個細節。
他曾拿過一個鐵罐用來當椅子腿支撐着坐下。那個鐵罐上面有很稚嫩的字迹,應該就是小時候鈴芽寫的:"鈴芽的寶貝"。(新海誠的爸爸也給他做過一把,也寫了字)
其實就是暗示鈴芽/椅子的殘缺,根源就在于她的童年。
十五、鈴芽的書
草太第一次進到鈴芽的房間,看到一地淩亂的書,便動手收拾。
(雖然後來我理解了導演的意思,但看的時候還是憋不住内心OS:别随便動别人東西啊)
其中有本紅色的書名叫 《紅發安妮》 ,講的是一個自幼失去父母的女孩,以浪漫天真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艱難,預示了鈴芽之後的成長。
另一本書值得注意的書是小椅子旁的《看護師》。
鈴芽的母親是護士,所以思念母親的她愛屋及烏,也跟着學怎麽成爲看護師。
這也是爲啥她能麻利地幫草太包紮傷口的原因。
十六、蝴蝶
《鈴芽之旅》中蝴蝶出現了四次(或以上)。
在日本,蝴蝶有亡靈,或者輪回轉世的意涵。
譬如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裏也出現過類似用法,母親看到蝴蝶在家中飛舞,以爲是已故的兒子回來了。
影片中,蝴蝶可以理解成離開但也以另一種形式一直守護在鈴芽身邊的母親。
鈴芽後來回到老家在地下挖出了存放兒時回憶的鐵盒。
鐵盒裏裝着小鈴芽的繪圖日記,日記封面正是一隻黃色的蝴蝶。那裏面存放小鈴芽與媽媽很多快樂的過往。
十七、緻敬吉蔔力
芹澤開車載着環姨媽和鈴芽去往老家時,第一首歌播的是《魔女宅急便》的插曲《口紅的傳言》。
而大臣搭地鐵的情節,一下又讓人聯想到《側耳傾聽》(《心之谷》)裏大白貓搭地鐵的同款場景。
十八、名字
女主"岩戶鈴芽"的名字和姓氏的靈感都來自日本神話。
"鈴芽"源自女神天宇受賣命(天钿女命)。
在日本神話中,當世界被黑暗籠罩時,女神在師門前跳舞,所以與"門"相關。
"岩戶"取是神話中的天岩戶,宮崎縣同時是舉辦天岩戶祭典的地點。所以選擇宮崎縣作爲影片開場地點,也是新海誠有意設計。
鈴芽的姨媽取名"環",因爲故事是環形結構。
鈴芽在名媛遇到的女孩叫"千果",她們初次相遇時,千果的摩托車散落了一地的橘子。
芹澤朋也,因爲是草太的朋友,所以他姓氏中的芹(Seri)是跟草太(Souta)一樣都用S打頭「芹(Seri)」,澤(Zawa)則聽起來比較有銳氣,能凸顯芹澤的個性。
這個名字也緻敬了《哥斯拉》中的芹澤博士,新海誠希望這裏的芹澤也能像芹澤博士一樣人氣旺旺。
十九、腳
新海誠足控又一實錘。
之前《秒速五厘米》《你的名字。》都少不了的腳部特寫。
更别提他此前還有部《言葉之庭》,裏頭男主緻力于成爲手工鞋匠,并爲女主量身打造了一雙鞋。
再到《鈴芽之旅》,片中鈴芽第一次發現往門,新海誠就設計了鈴芽下水濕鞋的鏡頭。
後來她在東京還搞掉了鞋子,光腳一小段時間,而後再穿上草太的"戰靴"。
至于爲啥,7年前就招過了。
新海誠:(笑)喜歡腳的男士一點都不少,我确實也很喜歡,是女性身體部位中最喜歡的部分吧。我是覺得腳是表情非常豐富的一個部位,三葉在東京感到疲憊的時候,隻通過刻畫腳就可以傳達出這種疲勞感。而在《秒速5厘米》第二話裏,花苗試圖向貴樹表白的時候,我也把鏡頭切到了她的腳部,我是覺得僅通過腳就可以表達人物的猶豫不決。總之腳是個很有戲的部位,我覺得很有魅力。
來源@新浪娛樂
二十、雨
新海誠還有另一大偏好,下雨。
每部長片動畫必有下雨場景。
從《言葉之庭》 裏一直陰雨朦朦。
再到《天氣之子》的暴雨襲來,新海誠動畫裏對"雨"的表現更是令人驚豔。
光是研究怎麽畫雨,當年作畫師就花了一年時間:
"在每一個畫面的前後,水的紋路以及水珠濺起的方向都不一樣,雨水強度以及落下的地點不同也會影響雨水彈跳的方向。"
這種招牌技,《鈴芽之旅》當然也不能少啦——
劇作設定中,每次關門成功,蚓厄都會消散爲雨。(誠哥真會)
二十一、配樂
《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鈴芽之旅》三部的配樂都與RADWIMPS合作。
但這次意義相對特殊一點——
311地震後每年的這一天,RADWIMPS都會爲此創作并發布歌曲。
所以這次的合作簡直命定。
可能你會問,接連三部都非常好聽的OST難道隻是剛巧天作之合?
Nonono......
新海誠對配樂超級重視,就說《天氣之子》,在作品上映兩年前,他就已經把初稿發給RADWIMPS的野田洋次郎。
還會給他一一配好"參考配樂"說明他想要的feel。
寫給野田的配樂反饋郵件be like:
詳細到第X秒要一個什麽樂器聲,增加怎樣的riff帶情緒等等。
對配樂的精細要求,有木有令你回想起被甲方支配的恐懼。
節目中被問到給新海誠做配樂有多辛苦,野田當着導演的面脫口而出:
我反正就是,再也不想做電影配樂了的程度
圖源@雲田木易子
雖然但是,成果真不錯哇,我尤其喜歡東京上空蚓厄盤旋那段BGM,寫這篇稿循環N遍。
二十二、台詞
·這是我心裏真實的想法,但它隻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會單拎出這句,是因爲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小姨和鈴芽吵架,一個指責對方搶走了自己正常的人生,一個責怪對方的愛太讓自己窒息。
吵得很兇。
雖然有左大臣附身的成分,但讓肉叔意外的是,清醒過來的姨媽,并沒有否認自己說過的話。
小姨和鈴芽和解時說的這後半句,比直說"我很在乎你"真實,含蓄又有效10倍。
·我是鈴芽的明天
讓很多人淚崩的一句話。
小鈴芽在"常世"中看到的原來不是媽媽,而是長大後的鈴芽。
當她問"你是誰",鈴芽這句回答太暖心啦。
那一刻,16歲她,終于真正感受到她的生活或許會有更好的明天。
·我出發了
影片結尾關上最後那道往門時,浮現的那片土地上人們的聲音是,每天出門前都會說的那句:"我出發了"。
在日語中,這句日常用語有"去去就回"的意思,表示離開一段時間就會回來這。
然而在地震發生的那天,很多人都沒能夠再回到家。
·歡迎回來
影片末尾,鈴芽對草太說:"歡迎回來"。
終于說出了這句遲到多年的話,等到了她喜歡的人。
這也是那些曾在災難中失去愛人親人的人們,期盼能有機會說出的話。
以上,就是肉叔三刷後發現的22個彩蛋。
雖然這部集大成之作,在肉叔看來,技術上有進步,劇作上卻少了驚喜。那抹他試圖讓大家重視的災後創傷,依然被诟病的"純愛"稀釋。
但新海誠就是新海誠,哪怕失望,《鈴芽之旅》也值得一看。
尤其是在深挖彩蛋後。
新海誠或許還是有堅持的風格,堅持的創作母題,可在表達上,他依然求精,求實。
沖着這份"守",這第一也不白得。
觀察觀衆想要看什麽,就是我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說我一定要去妥協,說觀衆喜歡什麽,市場喜歡什麽,我就做什麽,我并沒有要去妥協,也從來沒有妥協過。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自己,就是市場,我自己也是一名觀衆,我就會去想,我自己到底想要去看什麽,我覺得這其實和我說想要看市場喜歡什麽的想法是一緻的,我要真正地去面對我自己的内心。
——《Sir電影》和新海誠對聊
本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