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會與其他委員會的初衷相仿,本應是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橋梁,是家教結合的。但現實中,它似乎離這一初衷越來越遠,成爲家長間無形的戰場。
是否加入家委會,也成爲家長面臨的一場靈魂拷問。
作者 | 鄭依妮
編輯 | 詹騰宇
題圖 | 《歡樂家長群》
筱恬是一位育兒博主、生物學碩士,是許多家長口中的 " 别人家的媽媽 "。有一次她發現,自家孩子的照片總是無法在學校活動中上榜,盡管她和孩子很重視、很用心地準備每一次活動。
學霸的自覺讓她想了解個究竟。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她驚奇地發現,平時出鏡率最高的那幾個孩子,父母幾乎都是家委會成員。
這個結果讓筱恬五味雜陳。她坦言這些微妙的事實叫人很難不多心:" 它分明在提醒我,還是得跟老師搞好關系啊。"
2022 年 9 月 1 日,合肥,在六安路小學,學生從 " 志願者護學崗 " 身邊通過,進入校園。志願者護學崗通常由學生家長組成。(圖 / 視覺中國)
與筱恬有相似困惑的家長并不在少數。近年來,網絡上有關家委會的新聞接連不斷,在這些新聞裏,家委會成爲一個掌握權力與信息的中心。比如大連市某小學家委會 " 逼 " 家長同意讓教師給一年級孩子留作業、考試;江蘇南京某家委會家長,在家長群中向每位家長收取班費 1000 元;廣州一家長稱給家委會提意見,結果被踢出班級群,長沙某中學家委會要求家長 " 衆籌 " 爲教室安裝空調;等等。家委會引發的諸多亂象,深藏着當代教育的種種問題,引發公衆的廣泛關注和讨論。
是家委會,
還是 " 刷委會 "?
家委會全稱 " 家長委員會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家委會的基本職責包括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溝通學校與家庭等。家委會成立的初衷,主要是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促進家校共育,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然而,現實中家委會的職責有被曲解或過度擴展的可能。
電視劇《小别離》中也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參與到學校各種活動中,希望成爲家委會成員,接近老師甚至學校管理層,爲孩子争取更好的課外活動機會、更多的學習資源,甚至在升學問題上的一些便利。
上海,家委會成員們在開會讨論。(圖 / 視覺中國)
徐沁可的孩子今年讀初一,其所在學校宣布新一屆家委會選舉,她決定參與競選,初衷很純粹——希望通過參與家委會,更好地理解學校的教育政策,爲孩子們的學習出一分力。然而随着她深入參與家委會的活動,逐漸發現事情不像想的那麽簡單。
徐沁可注意到,家委會的一些成員似乎更關注如何利用平台和身份爲自家孩子争取優勢,在活動中刻意多安排自家孩子的表現機會,在評選中爲自己的孩子公開拉票,或想盡辦法在老師面前多刷存在感,試圖讓老師對孩子留下更好的印象。
不服輸的徐沁可意識到,如果自己不采取一些行動,自家孩子可能會在無形的競争中處于不利地位。她也開始 " 卷 " 起來,積極參與家委會讨論,提出自己的建議,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些家長的不滿和抱怨。
(圖 /《歡樂家長群》)
同時,她也反思:爲自己的孩子争取權益,家長錯了嗎?如果自己當初沒有加入家委會,豈不是連這樣的機會都沒了?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70.3% 的受訪家長表示家委會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其中,52.5% 的受訪家長擔心評優獎勵等機會更容易偏向家委會的孩子,家長把家委會當成在老師面前刷存在感的最佳途徑,希望通過自己的 " 付出 ",可以換來孩子在校的優先待遇;48.4% 的受訪家長指出家長之間相互攀比,家委會變 " 名利場 ";26.4% 的家長認爲,家委會變成班級的義工,處理各種瑣碎事務。
一些家長 " 用力過猛 " 的表現,往往是把進入家委會看作某種教育資源去争奪。當這種關注超出合理的範圍,矛盾也因此産生。随着家委會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上 " 取消 " 或 " 重塑 " 家委會的呼聲越來越大。
" 子涵 " 式父母,
" 中國版 Karen"
問題最終凝結成一個網絡熱梗。
每個班幾乎都有 " 子涵家長 "。" 我家子涵 " 這個梗,源于一位老師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聊天記錄,家長質問老師,爲什麽他們家子涵在幼兒園被蚊子咬了,其他孩子卻沒有。
這個看似小題大做實則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家長行爲的質問,演變成關于家庭教育的讨論和網絡熱梗,而 " 子涵 " 式家長,也被用來調侃那些對孩子過度關注、事事希望控制的家長。有的家長則可能對家委會有過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代表所有家長的利益發聲,調和一切矛盾。
2021 年 12 月 7 日,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 5 年級學生在校方及家委會的組織下,來到鳳凰島濕地公園參觀研學。(圖 / 視覺中國)
誰都希望 " 我家子涵 " 能夠時刻被關注,但學校集體的環境和老師有限的注意力,這種訴求終究不切實際。當家委會家長未能滿足這些期望時," 子涵家長 " 就可能産生矛盾和失望,甚至誤解。這種矛盾和沖突揭示着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家長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焦慮最終轉化成不切實際的期望和過度的競争。
做過家委會工作的朱丹,最大的感受是:" 遇到‘子涵’式父母,那就是 ' 中國版 Karen',讓你人累,心更累。"
朱丹是一個熱心腸的家委會成員。每當學校有大型活動,她總是第一個到達,最後一個離開,忙前忙後地準備物資、布置場地。在最近一次運動會上,朱丹爲了讓孩子們有難忘的體驗,掏錢租了一輛貨拉拉,将跳舞道具搬運到學校。她自己出了幾十塊錢運費,因爲額度不高所以不好意思向學校報銷。偶爾班級活動需要添置文具和教具,隻要量不多,朱丹都自己買來并搬到教室,從不聲張。
在朱丹看來,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像是照顧家裏人一樣自然。但她的付出并沒有得到所有家長的認可。有些家長認爲,家委會成員總會從中獲得某些不爲人知的好處,甚至在私下裏抱怨朱丹在活動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一位家長公開指責朱丹沒有在活動中給他的孩子拍照,而朱丹明明記得是有的。
2023 年 3 月 24 日,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剛邊壯族鄉中心小學家校共育活動上,老師向家長們介紹學校開展工作情況。(圖 / 視覺中國)
朱丹說:" 作爲家委會成員,要經常去義務勞動,還被家長說不給他家孩子照相;搞親子活動還要被嫌棄說我們準備的東西不好吃;經常自己出錢又出力,小錢不好意思報賬。但是,總有家長認爲家委會的家長得了很多好處。"
不少老師也表示很委屈,很多時候都是非自願蹚家委會這渾水。程文傑是某省級小學的班主任,他說,作爲老師,其實最想做的隻是專心教學:" 大部分老師都不會因爲某孩子的家長在家委會而給予這個孩子特殊優待。老師最害怕的是那些總覺得自己孩子吃虧,熱衷提意見,動不動就去教育局投訴的‘子涵’式家長。"
程文傑很怕這種事兒多要求多,還善用 " 規則 " 的家長:" 有一位家長找我商量,學校課外興趣班的安排和她家孩子的日程有沖突,希望學校調整課外興趣班的時間。我告訴她這是學校統一安排,無法調整,若時間沖突,可以不報當天的興趣班。她不同意,溝通到最後還要組織家委會投票表決。"
無聲的戰場
根據《指導意見》劃定的标準,家委會成員是 " 代表全體家長意願的在校學生家長 "。這個定義略顯粗疏,也造成了不同心态和目的的家長,迷失在以 " 家委會 " 爲名的旋渦中。
一些學校在選拔家委會成員時,會根據家長的學曆、職業等要素來決定,這似乎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定。2020 年曝光的江蘇鎮江某小學首屆家委會名單顯示,入選家委會的家長不是在政府部門任職,就是企業高管。該校校長對此回應稱:" 家委會成員有社會名氣,做事會比較容易。"
做了三年家委會成員的朱丹,已經跟各科老師們混熟了。班主任也确實爲她提供了更多資源和便利。比如,第一時間幫忙打聽她的孩子其他科目的成績;會主動爲孩子的教育規劃提供建議;會在孩子與同學有糾紛時,私底下給朱丹看監控視頻 ……
2021 年 5 月 14 日,山東濟南,高中舉辦家庭素質提升教育講座。圖爲各班主任召開班級家長會。家委會通常也是在家長會時通過選舉産生。(圖 / 視覺中國)
朱丹坦言:" 家委會總能第一時間知道學校的活動,其他家長的機會相對來說也少了很多。"
經曆過家委會的 " 錘煉 ",徐沁可很感慨。她覺得,這屆家長太難了,不僅要輔導孩子作業、關心家校共育,還得懂點公關,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與老師搞好關系,爲孩子争取更多資源:" 情商不高的家長不要進家委會,你很有可能聽不懂校長和老師的潛台詞。時間不多的家長不要參加家委會,你沒精力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心态不好的家長不要參加家委會,你會面臨大量的負面情緒。既要替老師說話,又要解決大量的家長問題,在家委會,你既是夾心餅幹,又得會和稀泥。"
(圖 /《小舍得》)
對此,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李澤武說:" 現在人們普遍比較自我、功利,一些家長在一起時想着‘圈子’之類的,其實是個自然的現象。但有些東西是可以去打破的,就像《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和劉姥姥一樣,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但可以肯定的是,要避免家委會異化爲教育尋租,重要的是觀念,即家長們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場,從每個孩子的需求出發,去找到解決的方案。"
家長都在 " 卷 " 自己
作爲參照,美國家委會有着另外一種 " 卷 " 法。
Jasica 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是美國灣區典型的 " 華人虎媽 "。Jasica 在小女兒的學校裏當上了家委會副主席的職位。Jasica 介紹,美國的家長委員會(PTA)是全校性的,班級不設家委會。美國家委會的職責包括幫助學校組織活動、爲學校做義工、募捐籌款等,不與教課老師直接打交道。
美國家委會,簡稱 PTA。學校每年有很多的活動一般也都是由 PTA 來組織協調完成的。PTA 也會組織有專業特長的家長來學校給孩子們上課,也就是利用家長的資源來提高充實學校的教學。(圖 /pixabay)
Jasica 說:" 國内學生基本上都是學業爲重,很少有太多學習以外的事情,但美國家委會要做的事情比國内家委會多得多。每年感恩節、萬聖節、校慶、畢業典禮這些大型活動,家委會都是高度參與的。除此之外還有各種主題活動,要求形式不能重複。活動經費來自家委會的捐款。活動當天也需要有幾位家長在教室裏給老師幫忙,例如布置教室、分發食物、輔助學生做遊戲等。"
在 Jasica 看來,美國學校不搞成績排名,班級裏沒有班幹部、三好學生的評比,老師手裏沒有什麽可以利用的 " 資源 ",家長不必特地去讨好老師,老師和家長之間相對疏離,老師有事才發電子郵件通知家長。
Jasica 認爲,美國家委會成員通常是用服務的心态參與其中:" 即使是社會地位高的家長,也不會高調展示自己的履曆和學曆。我名分上是家委會副主席,實則是當義工的雜事管家,負責聯系各種好玩的項目,豐富 500 多名小學生的在校時間。今年最花時間的一項工作是參與了全美家長委員會(National PTA),爲學校申請 'School of Excellence'(創優學校)頭銜。"
在美國,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都需要家長捐款。而捐款一般也是由家委會來組織,每年捐款的金額也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很多教學項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圖 /pixabay)
在家委會,Jasica 一整年都停不下來:一月做晨讀項目,二月請科學館開展化學實驗,三月舉辦國際美食節,四月是教師感謝周,五月則要準備全校戶外日和畢業典禮。下半年還有十月的全校跑步募捐、十一月的秋季競拍和十二月的聖誕商店," 組織活動、籌款等任務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能幹的家長也會感到壓力重重。現在家長們都在強調‘雞娃不如雞自己’。無論中、美,進家委會都是家長‘雞’自己的方式之一。要想孩子不平凡,自己就得先做到非凡。爲了讓孩子在學校開心,我也會努力讓自己出現在學校家委會的名單上 "。
這或許是家委會的另外一種可能,或者本質的意義:爲孩子們構建良好的集體生活和學習體驗,讓他們在其中既看到集體的美好,也發現個人的意義,有足以安定的環境,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總是不能代替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