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leitech
自從進軍汽車領域,華爲就不止一遍強調,華爲不造車,隻想做汽車領域的供應商,與更多車企合作,爲更多消費者帶去良好的出行體驗。
然而前段時間華爲在 AITO 問界汽車的宣傳海報上,打上了 "HUAWEI"logo,近期華爲宣傳汽車時,已不再提 "AITO",而是直接稱其爲 "HUAWEI 問界 "。種種迹象表明,華爲正在提高自己的存在感,提升對問界汽車的品牌加持。
問界開啓交付剛剛一年,華爲就急不可耐作出改變,增加問界汽車的品牌加持,似乎,華爲有一點急了。2023 年之前,華爲對問界的表現大概很滿意,可看到 2023 年前兩個月的表現,華爲是該急了。
問界銷量銳減,華爲需要變通
2022 年,AITO 問界開啓交付僅 10 個月,銷量就突破了 7.5 萬,下半年多個月份銷量過萬,殺入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與蔚小理相比也毫不遜色。
好景不長,步入 2023 年後,問界汽車銷量下滑不少,1 月銷量僅 4475 輛。由于 1 月是春節月份,大家銷量環比均處于下滑階段,問界還可以辯解一二,2 月的銷量則徹底說明問界汽車需要反省并改變了。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2 月國内狹義乘用車銷量爲 135 萬輛,同比增長 7.2%,環比增長 4.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爲 40 萬輛,同比增長 46.6%,環比增長 20.3%。無論是看整體數據,還是隻看新能源汽車的情況,2 月汽車行業都處于複蘇階段,比亞迪、理想、蔚來等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均恢複增長。
但問界不是,2 月問界汽車銷量僅爲 3505 輛,逆勢環比下跌。華爲的目标是,2026 年産銷量達到 100 萬輛,平均每個月銷量需要超過 8 萬輛。可現在一個月銷量僅有三千多輛,差了 20 多倍,想要在 3 年内實現目标,難度太大了。
最關鍵的是,問界汽車銷量仍處于下滑階段,現在銷量低可以接受,未來呢?
2022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份額達到 25%,行業已然成熟,相關部門也取消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行業邁向成熟有利有弊,利在于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會有更多消費者願意購買新能源汽車;弊在失去了補貼,行業也逐漸頭部化,小車企追上大車企會更難,整個行業将進入大魚吃小魚階段。
問界汽車若不能吃掉其他的小魚,壯大自身,自己難免會成爲被吃掉的小魚,留給問界汽車的時間不多了。面對競争更加激烈的市場,問界汽車曾降價數萬元,意圖通過價格吸引消費者,但效果并不明顯,說明價格并不是問界汽車銷量下滑的核心因素。
對于華爲而言,當務之急就是找到問界汽車的病症,并制定解決方案。将 "AITO 問界 " 改爲 "HUAWEI 問界 ",就是華爲汽車業務轉變的開始。
問界的症結,華爲着手治病
針對汽車業務,華爲推出了三種模式,即零部件模式、Hi 模式、智選車模式。零部件模式屬于淺合作,華爲隻爲車企提供零部件或其他所需的服務;Hi 模式合作更深一些,華爲會與車企聯合設計産品;智選車模式才是華爲汽車業務的核心,華爲不但要與車企聯合設計産品,還會利用自己的品牌和營銷渠道幫助車企銷售汽車。
華爲的品牌能爲新能源汽車提供加持嗎?從問界汽車的表現來看,華爲的品牌加持在前期很有效,賽力斯以前根本沒有多少名氣,更是長期從事低端 MPV(面包車)生産,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品牌價值,沖擊高端市場很難,更不用說在去年實現超過 7.5 萬輛銷量了。
另外,華爲入局汽車行業後,電商平台有不少店鋪售賣 " 華爲車标 ",而且有不錯的銷量。這種情況說明,不少消費者及就是沖着華爲的品牌價值買問界汽車。
然而,華爲畢竟不是汽車品牌,或許有一部分人将問界當成了華爲旗下的汽車,但另一部分人卻知道,問界是華爲與賽力斯聯合推出的品牌。從海報打上 "HUAWEI"logo,到改稱 "HUAWEI 問界 ",華爲不斷将自己的品牌價值加持到問界,并将問界當做一個完全獨立的品牌運營。
其次,華爲汽車還有一個問題,車型太少了,能夠爲消費者提供的選項不多。新能源汽車時代,不少車企走起了精品化路線,例如特斯拉、理想等,車型都不算太多,但相較于問界汽車,那些車企入場較早,已經培養起了品牌價值。更何況他們的車型現階段還是比問界多不少,吉利銀河新品發布會,直接公布了 7 款車型,不管何時能發布上市,反正大餅先給畫好了。
老牌車企更不說,車型多到數不清,比亞迪旗下就分爲王朝、海洋兩大系列,另有騰勢和仰望兩個子品牌,王朝系列的産品線分類就更多了。哪怕是步入新能源時代,車海戰術依然重要,僅有 M5 和 M7 兩款車的問界,車型明顯不夠。
此外,華爲還曾公開表示,不會做 20 萬元以内的車型,這無疑舍棄了份額最大的 20 萬元以内市場。現在的問界汽車,需要更多車型,滿足不同經濟水平消費者的需求。更換爲 "HUAWEI 問界 " 雖然可以提供更多品牌加持,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長遠來看,隻有完善産品線、提升産品競争力,才能走的更遠。
按照此前的爆料,華爲将于今年發布更加高端的車型問界 M9,但這款車顯然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華爲還有更大的舉動,那就是與奇瑞聯合推出智選車。
華爲與奇瑞聯手後的前兩款産品命名已曝光,分别是純電動轎車 EH3 和純電動 SUV EHY,從名稱就能看出這兩款車對标特斯拉的 Model 3 和 Model Y。請注意,重點在于,這兩款車大概率仍會被歸于問界品牌下。
問界車型太少,華爲同時運營兩個品牌又有難度,将二者融合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隻是問界原本屬于華爲與賽力斯聯合推出的品牌,現在又加入了奇瑞。從這裏我們也能理解,品牌的名稱爲什麽變成了 "HUAWEI 問界 ",因爲這個品牌不再是隻有賽力斯與華爲,又加入了奇瑞。
問界的未來,能走到哪一步
與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相比,問界汽車都顯得有些稚嫩,縱然賽力斯在汽車領域奮鬥多年,但并沒有見過高端市場份的風采。哪怕是與奇瑞建立了合作關系,問界汽車依然底蘊不足。
好在,問界汽車并不缺亮點,也不缺軟硬件技術優勢。在智能座艙、高階自動駕駛、三電系統等領域,華爲都有不少優勢。
幾乎所有造車新勢力都宣傳過自己的自動駕駛功能,但他們都面臨一個困境,那就是自動駕駛的成本,或者說激光雷達的成本。就連行業利潤最高的車企特斯拉,都曾計劃放棄激光雷達,走純視覺方案。華爲正是國内激光雷達領域的頭部廠商,并且計劃将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到 100 美元(約合人民币 697 元)以内。
與華爲通過智選車模式合作,意味着問界将有希望以更低的價格,甚至以成本價采購激光雷達和自動駕駛方案。之前問界 M5 和 M7 降價兩三萬,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可如果再降兩三萬呢?擁有成本優勢的問界汽車,未來可能會頻繁與友商打價格戰。
這麽多造車新勢力,其中大多數注定會失敗,有華爲在背後,問界成功的概率無疑高于絕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可問界能成功嗎?隻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