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準時打開電視機,随後又罵罵咧咧地轉戰社交平台,與親朋好友和陌生網友進行實時春晚互(t ǔ)動(c á o)。
在歌曲、舞蹈、武術、音樂劇等各類節目映襯下,今年春晚最大的笑點當屬主持人尼格買提穿幫。而從前曾是各類 " 名梗 " 制造機的小品,則秒變帶貨現場,越看越尴尬。讓不少網友驚呼:沒包袱沒亮點。
▲ 2024 年春晚,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評論。圖源:網絡
但其實,小品誕生之初頗爲經典。
1
1983 年第一屆春晚,演員王景愚帶着他創作的啞劇《吃雞》登上了舞台。
現在談起吃雞,很多人會聯想到 " 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但是,王景愚這 " 雞 " 吃得可不容易。
1962 年,26 歲的王景愚剛從中戲畢業。有一次,他到廣東表演,在一家飯店吃罐焖雞,由于雞煮得不太爛,吃着很費勁。王景愚頓時來了靈感,腦海裏有了《吃雞》的雛形。
次年,王景愚在北京飯店舉行的元旦晚會上表演了這個節目,逗得在場領導們捧腹大笑。但是,在随後的十年中,《吃雞》受到批判,一度無緣舞台。
直到改革開放後,随着電視在中國的普及和娛樂行業的迅速發展,這個節目被全國觀衆熟知。王景愚通過無實物表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啃雞骨頭、肉塞牙縫、卡喉嚨等一系列動作,表情誇張、動作滑稽。
▲ 1983 年春晚,王景愚表演啞劇《吃雞》。
上世紀 80 年代,一台老式顯像管電視機,隻有寥寥無幾的頻道,就能讓一家人,或是鄰裏街坊幾戶人家看得津津有味。
忽如一夜春風來,春晚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進了千家萬戶,從此再沒離開。
2
那一年的春晚還沒有專門的主持人,報幕的工作由王景愚、馬季、姜昆和劉曉慶等演員友情客串。
第二年春晚,相聲演員馬季一手拿着香煙,以推銷 " 宇宙牌香煙 " 的虛拟廣告爲内容,講了一段單口相聲《一個推銷員》(又名《宇宙牌香煙》)。
" 你不抽我這宇宙香煙,你就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你不抽我宇宙香煙,你年輕人你就搞不上對象!你不抽我的宇宙香煙,你學生你考不上大學!"
▲ 1984 年春晚,馬季表演相聲《一個推銷員》。
馬季以相聲的形式抨擊了社會上一些大搞虛假宣傳的商家,同時,幽默語言的背後是中國商品經濟大潮的風起雲湧、高考恢複後學子走向大學校園等社會現象。
這個相聲火了之後,還真有廠家将 " 宇宙牌香煙 " 投入生産,這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熱點營銷之一。
那時,市場經濟初興,那些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時代的潮流中賺到了第一桶金,比如曾經備受歧視的個體戶。
個體戶最初是一個貶義詞。在 80 年代初,它甚至成爲待業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這些人靠倒騰服裝、電器及日用百貨,從低價區進貨到高價區售賣,賺取差價,一度被主流社會嘲笑爲 " 投機倒把 "。
偏偏就是這幫人,成就了中國第一批 " 萬元戶 "。
萬元戶在當時是什麽概念?1980 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不過才 762 元。于是,有了這麽一條順口溜," 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
3
啞劇《吃雞》和相聲《一個推銷員》已經初具小品雛形,而真正開創小品之先河,首次采用戲劇表演形式的節目是 1984 年春晚,陳佩斯與朱時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條》。
據 1984 年春晚導演黃一鶴回憶:"《吃面條》是我們國家晚會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他們在創作中也是摸着石頭過河,遇到了不少困難。"
那一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登上春晚。
籌備期間,兩人在賓館裏寫了一個星期的劇本,好不容易才完成的作品,愣是沒通過。
當時在賓館吃飯還要交糧票,春晚劇組也挺不容易,陳佩斯和朱時茂不好意思讓領導爲難,就跑路了。黃一鶴急忙到處去找,費盡周折才将他們找回來,說好了要繼續寫,寫完通不過他們又跑了,跑了還是再找回來,接着寫。
黃一鶴說,正因爲這麽折騰,最後出來的東西也确實有質量。
《吃面條》在試演中赢得一片叫好,可這個小品是純逗樂的節目,沒有絲毫教育意義,倒是有一定政治風險。一直到春晚前夕,黃導都不确定到底能不能上。
除夕夜,黃一鶴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吃面條》登上春晚。
結果,《吃面條》一炮走紅,陳佩斯和朱時茂之後十次登上春晚,成爲 80、90 年代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
在《吃面條》中,陳佩斯将無實物表演推上了新的巅峰,舞台上明明隻有一個空桶,碗中空無一物,他卻把面條的美味可口和吃面條的酣暢表現得淋漓盡緻,觀衆們隔着屏幕都想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打鹵面。
▲陳佩斯在《吃面條》中經典的無實物表演。
之後十四年裏,陳佩斯與朱時茂這對黃金搭檔,又爲觀衆們帶來了《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經典小品,直到 1998 年,最後一次亮相春晚,表演《王爺與郵差》。
每一次表演,都深入人心。
1989 年的小品《胡椒面》,沒有一句台詞,也不需要特意搞怪的方言,陳佩斯狼吞虎咽吃混沌的表演,卻讓觀衆感同身受,看着他,就想起自己被食物燙着的模樣。
▲ 1989 年春晚小品《胡椒面》。
1990 年的小品《主角與配角》,是二人合作的又一經典作品。" 隊長,别開槍,是我!"," 沒想到呀沒想到,你朱時茂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了 ",這幾句台詞,即便是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無數觀衆依舊能脫口而出。
▲ 1990 年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
二人的春晚生涯在 1998 年結束,個中緣由讓人感慨。
1999 年,央視在未得到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将陳佩斯和朱時茂在春晚表演的《吃面條》《拍電影》《警察與小偷》等小品用于其出版的 VCD 中。
陳佩斯咽不下這口氣,毫不猶豫地将央視告上了法庭。最終,央視敗訴,賠了陳佩斯 30 多萬。
赢了官司,丢了舞台,此後,陳佩斯在央視的舞台上銷聲匿迹。
後來接受采訪,陳佩斯評價當時的春晚:" 整個演出的氛圍已經非常糟糕了。"
除了版權之争,陳佩斯跟春晚早已格格不入。他說:" 春晚是艘航空母艦,豪華、氣派,但你要聽從船長、大副、水手長每個人的命令,而我現在做的事就像一葉扁舟,雖然小,但卻自由快活。"
陳佩斯不願爲名利所絆,更願潇灑一生。離開春晚後,他将全部心力投入話劇,其第一部話劇《托兒》曾創造 4000 萬的票房紀錄,先後演了 200 多場,走過 40 多個城市,觀衆多達 17 萬。
再回首,昔日笑匠早已胡須花白,他離開春晚舞台 20 餘年,卻從未被觀衆忘記。每一年,都有陳佩斯重返春晚的傳聞。
4
有的人因爲官司離開春晚,有的人,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這兩年說唱節目很火,但這都是 MC 麗蓉玩剩下的。
1995 年,在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全國觀衆看着趙麗蓉老太太穿着帶亮片的馬甲,戴着耳機,跳着迪斯科唱了一段堪稱外國快闆的 Rap:" 春季裏開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我看谷秀春打六九頭。"
我們也忘不了她的搭檔鞏漢林那魔性的嗓音:" 這個節奏就是 Rua 普(Rap)!"
1988 年,年過花甲的趙麗蓉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她那一口诙諧的唐山話,陪伴觀衆走過了多個除夕夜。
趙麗蓉老師從小生活在戲班子裏,稱自己是 " 文盲 ",卻爲了表演小品,堅持學英語,在舞台上獻唱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苦練書法數月,在舞台上揮毫寫下四個大字 " 貨真價實 "。
▲ 1996 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她的小品亦不忘針砭時弊,在 1996 年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中,趙麗蓉扮演進城打工的老太太,強勢怼了亂擡物價的黑心商家:" 宮廷玉葉酒,一百八一杯,這酒怎麽樣啊?聽我給你吹…… "
可是,這位多才多藝、帶給全國觀衆歡笑的斜杠老太從 1992 年開始,就已飽受病痛的折磨。
1995 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有這麽一個畫面,趙麗蓉在唱完 rap 後一個踉跄,單腿跪到地上。很多觀衆以爲這是劇本需要而制造出來的喜劇效果,實際上,當時趙麗蓉是因常年腿傷難以支撐,差點兒摔倒。
▲ 1995 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裝》。
1999 年的小品《老将出馬》,是 72 歲的趙麗蓉在春晚的最後一次登台。春晚前兩個月,她在後台咳出了血,春晚前兩周,她因病情加重被送進了醫院,但她仍然敬業地堅持到最後。
第二年,趙麗蓉因肺癌去世。
春晚舞台上,這位操着一口地道的唐山話、憨态可掬的老太太,無人能夠取代。
▲自行腦補 " 嗨 "、" 嗯哼 "。
5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陳佩斯離開春晚舞台的那一年,一個頭戴破舊解放帽、身穿皺皺巴巴中山裝的東北大叔開始稱霸春晚舞台,他就是趙本山。
1999 年的春晚,就像一場接力賽到了交接棒的時候,以趙本山爲首的一批東北小品演員,如黃宏、潘長江、高秀敏、範偉等成爲之後幾年春晚的主力軍,有的人直到近年仍活躍在春晚舞台上。
趙本山于 1990 年首次登上春晚,總共上了 21 次,其中 15 次拿一等獎,可說是當之無愧的 " 小品之王 "。
▲ 1999 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1999 年,趙本山與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其裏程碑之作。
我叫白雲。我叫黑土。
我七十一。我七十五。
我屬雞。我屬虎。
這是我老公。這是我老母……
白雲大媽和黑土大叔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這個小品通過幽默的訪談反映了社會變遷,其中黑土根據 1998 年國内外時事編的幾句順口溜成爲視頻剪輯的絕佳素材:
"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争氣;齊心合力跨世紀,一場大水沒咋地。"
" 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百姓安居樂業,齊誇黨的領導。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内閣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如今,黑土大叔和白雲大媽都不演小品了,小崔則成爲時代的鬥士,從央視辭職後,完全擺脫束縛,嬉笑怒罵,快意恩仇,直至銷聲匿迹。
6
與崔永元恩怨未了的馮小剛,其實也是春晚的常客,不僅擔任過 2014 年春晚總導演,而且還創作了腦洞大開的科幻小品《機器人趣話》。
1996 年春晚,郭達、蔡明表演的《機器人趣話》,現在看來仍毫不過時,改編成科幻電影上映估計還能票房大賣。
小品中,好吃懶做的 " 單身狗 " 郭達•斯坦森唱着 " 單身時間長了想結婚,現在的女人實在氣死人 ",買了蔡明飾演的女機器人 " 缺心眼子 " 回家。
郭達一拆包裝,一看這女機器人空氣劉海娃娃卷,芭蕾服蓬蓬裙,真是時尚時尚最時尚,隻是吐槽:" 怎麽長得像蔡明,怪不得給我打了 8 折。"
▲ 1996 年春晚小品《機器人趣話》。
郭達想将其打造成百依百順的完美妻子,沒想到 " 缺心眼子 " 是真缺心眼,幾番折騰讓郭達受到了驚吓,他情急之下摔壞了遙控,差點兒被機器人拆散架。
這個小品跨時代地思考了人工智能危機,其中 AI 女友的設定更是在之後二十年的影視作品中不斷出現。
難以想象,這是 1996 年的春晚小品。1990 年代,學習計算機的熱潮尚未席卷全國,今日的互聯網大佬們也不過還是菜鳥。
1995 年,馬雲才在美國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之後在家人好友的幫助下湊了 2 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 海博網絡 "。
1998 年,在外企上班兩年的劉強東不滿足于當白領,拿着 1.2 萬元積蓄,來到中關村,租了一個小櫃台賣刻錄機和光碟,櫃台名叫 " 京東多媒體 ",這是京東的前身。同年,馬化騰也開始在計算機通信行業摸爬滾打。
隻有少數像雷軍這樣的弄潮兒,僅用兩年時間,在大學修完所有學分,畢業後作爲金山骨幹,參與研發軟件。
那時的人們,不了解電腦,不知道互聯網,更想不到,有朝一日,手機會成爲世人接觸網絡、生活必備的萬能工具。
至于《機器人趣話》中的虛構情節,在不遠的将來,或許就将由這些 90 年代的互聯網菜鳥們變爲現實。
7
春晚的故事似乎永遠都講不完,舊的人離開,會有新的人到來。
說到馮鞏,我們會想起他幾十年不變的那句 " 我想死你們了 ",說到李谷一,一定是每年春晚的最後一曲——《難忘今宵》,說到除夕夜,我們忘不了每年春晚響起的零點鍾聲。
一場晚會濃縮了一個時代,留下滿屏感慨歲月蹉跎。
我們會覺得以前的春晚小品好看,因爲那是時代的縮影,但是,近年來,春晚小品仍然沒有放棄在現實生活中取材。
2011 年的春晚小品《新房》,丈母娘看到未來女婿 " 新買 " 的婚房竟是租來的,當即要拉着女兒離開。小品直擊房價這一社會敏感話題,以皆大歡喜的結局收場,背後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道。
2014 年,開心麻花帶來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将 " 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 " 這一社會話題搬上春晚舞台。沈騰最後一段宣言極具正能量:" 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我們也希望,人心不倒。
▲ 2014 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或許,并不是春晚不好看了,而是時代變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找到春晚小品的替代,對春晚也難以抱有期待,一群人圍着電視的生活早已一去不複返。
除夕夜裏,家裏開着電視,一家人可能在玩手機、嗑瓜子、喝茶,偶爾擡頭,看到電視裏的小品演員喊了一聲 " 過年好 "。
一如北京師範大學唐任伍教授所言:
春晚,是一盤小菜還是一道大餐我們姑且不論,因爲在一個打破了思想樊籬的多元社會中,衆口難調是不可避免的……春晚,因爲盛名和隆重而承擔着太多的責任、太多的期待,同時也承載着太多的包袱。
春晚小品或許已不複昔日輝煌,但是——
無論我們看或不看,春晚就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