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濮振宇 6 月 25 日,阿斯頓 · 馬丁宣布将與 Lucid 達成協議,雙方将合作生産高性能電動汽車。在 Lucid 的幫助下,阿斯頓 · 馬丁的目标是在 2025 年推出公司首款純電車型。此次合作是典型的 " 股權換技術 " 案例,Lucid 輸出技術并獲得阿斯頓 · 馬丁約 3.7% 的股份。
阿斯頓 · 馬丁是英國豪華跑車制造商,現階段正在推進全面的電動化轉型,Lucid 是美國的 " 造車新勢力 ",被視爲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主要對手。無論從哪一方的角度來看,這兩家公司的合作都有令外界意外之處。
阿斯頓 · 馬丁的現有股東已包括奔馳、吉利,這兩家車企都擁有豐富的電動化技術。但阿斯頓 · 馬丁爲何要舍近求遠,與一家不算成功的造車新勢力合作?
Lucid 近幾個月的消息頻頻,先是大規模裁員約 1300 人,再是招攬前集度汽車高管朱江負責中國市場業務,再加上此次向阿斯頓 · 馬丁輸出技術,Lucid 這一系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行爲,背後動機何在 ?
阿斯頓 · 馬丁以股權換技術
根據拟定的協議條款,Lucid 将向阿斯頓 ? 馬丁提供用于純電車型的動力系統、電池系統總成。而阿斯頓 · 馬丁将向 Lucid 發行約 2835 萬股新普通股,并分階段向 Lucid 支付總額約 2.32 億美元的現金,Lucid 将成爲阿斯頓 · 馬丁持股約 3.7% 的股東。
在汽車行業電動化浪潮下,阿斯頓 · 馬丁與大多數傳統豪華品牌一樣,雖然行動相對遲緩,但也下定了決心轉型。2022 年 4 月,阿斯頓 · 馬丁宣布 "RacingGreen" 戰略,預計 2024 年初正式交付旗下首款插電式混動車型—— Valhalla,2025 年推出首款純電車型。同時,預計到 2026 年,阿斯頓 · 馬丁旗下所有全新車型都将擁有插電式混動或純電動版本。
但長期困擾阿斯頓 · 馬丁的是其财務狀況不佳,僅靠自身難以進行大規模的電動化技術研發。從這個角度看,股權換技術對阿斯頓 · 馬丁來說,是一種務實可行的方法。
财報顯示,近幾年阿斯頓 · 馬丁一直處于嚴重的虧損狀态。2022 年,阿斯頓 · 馬丁銷量、營業收入、毛利潤等指标均有所增長,但由于供應鏈和成本上漲等原因,經營虧損從 2021 年的 7400 萬英鎊擴大至 1.18 億英鎊。今年一季度,阿斯頓 · 馬丁虧損相較同期仍在擴大。
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汽車行業分析師白毅陽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已背靠奔馳、吉利兩大車企股東的情況下,阿斯頓 · 馬丁之所以又與 Lucid 合作,應該跟兩個品牌的品牌調性較爲一緻有關,即講求高端、高性能。
公開資料顯示,Lucid 的前身是 Atieva,創始人包括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謝家鵬和甲骨文前高管溫世銘兩位華人。作爲一家豪華電動汽車品牌,Lucid 首款量産車型 Air 定位高端豪華電動轎跑,被視爲特斯拉 ModelS 的對手。
近日,Lucid 首席執行官 PeterRawlinson 公開表示,Lucid 最初的業務重點放在提供高性能、超高壓技術上,這并不适合大衆化的市場,這在阿斯頓 · 馬丁的交易中得到了體現。此次合作具有裏程碑意義,阿斯頓 · 馬丁認識到 Lucid 具備全球領先的電動傳動系統技術。
Lucid 的高端定位主要依托其較強的三電系統。2021 年,LucidAir 的 Dream Edition Range 版本被美國環保署認定爲迄今爲止續航裏程最長的電動汽車,充滿電後可行駛 520 英裏(約 836 公裏)。此外,Lucid 已擁有純電高性能車的量産經驗:Lucid Air 于 2021 年開啓交付,下一款車型電動 SUV Gravity 預計 2023 年發布,2024 年開始量産。
作爲 Lucid 股東,奔馳在純電高性能車領域的技術布局尚未完全成熟。根據奔馳的計劃,AMG 總部阿法特巴赫獨立研發中的高性能純電動車專屬平台—— AMG.EA,要等到 2025 年才将正式發布。
不過,阿斯頓 · 馬丁與奔馳在電動化方面一直也都有合作。在此次宣布将與 Lucid 合作的同時,阿斯頓 · 馬丁還發布了一份聲明稱,其已經修改了與奔馳的協議,奔馳将保持現有 9% 左右的持股比例,并繼續向阿斯頓 · 馬丁提供發動機和電動汽車技術。
Lucid 賣技術謀發展
" 與阿斯頓 · 馬丁的交易隻是一個開始。"Rawlinson 稱,Lucid 未來将尋求更大規模合作,即出售其電動汽車設備,以擴大其技術供應業務。
目前,巨大的業績壓力使得 Lucid 不得不想方設法開拓新業務。财報顯示,2023 年一季度 Lucid 淨虧損約 7.8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8130 萬美元相比大幅擴大。截至 2023 年一季度末,Lucid 擁有的現金和可用信貸額度分别爲 34 億美元和 7 億美元,Lucid 的現金流隻能維持公司正常經營到 2024 年二季度。
業績下滑背後是銷量不振。2023 年 1-3 月,Lucid 産量和銷量分别僅爲 2314 輛和 1406 輛,低于 2022 年四季度的 3493 輛和 1932 輛。在 2022 年四季度财報中,Lucid 預期 2023 年将獲得 2.8 萬輛以上的訂單;在一季度财報發布後,Lucid 将産量目标調低爲 " 超過 1 萬輛 "。
除向阿斯頓 · 馬丁這樣的車企輸出技術,Lucid 的業務拓展措施還包括推出新車型。根據計劃,Lucid 将在 2025 年左右推出一款車型,與特斯拉熱銷車型 Model3 展開競争。Rawlinson 表示,随着公司轉向更加大衆化的車型,Lucid 的零部件授權業務規模應該也會持續增長。
從豪華市場轉向大衆市場,Lucid 的發展路徑與特斯拉類似。但特斯拉最終走出虧損困境,靠的并不是單純地推出 Model3 這樣一款大衆化車型,而是通過在中國建廠走出 " 産能地獄 ",以及成爲中國 30 萬元級新能源汽車市場最暢銷品牌。
Lucid 如今也有意學習特斯拉的經驗,宣布進入中國市場發展。2022 年,Rawlinson 曾表示,Lucid 計劃于 2023 年進入中國市場,并在 2025 年左右在中國新建工廠。2022 年底,Lucid 開始面向中國招聘,崗位涉及數字信息化、硬件工程、法律、物流管理、供應鏈、零售等領域。
2023 年 4 月,前集度汽車負責用戶發展與運營的副總裁朱江加入 Lu-cid,負責中國市場業務。公開資料顯示,朱江曾就職于華晨寶馬、福特(中國)、集度汽車,對中國汽車市場頗爲了解。
近幾個月,朱江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分享關于 Lucid 的信息。對于 Lucid 完成的新一輪 30 億美元融資,朱江表示," 再次融資 30 億美金是爲了讓 Lucid 加快将最先進的電動車技術和産品體驗帶給整個行業和全球的用戶。中國也在期待着 "。
與前幾年相比,如今中國市場對外資電動品牌的吸引力有增無減。Fisker 也是一家正有意進軍中國市場的美國新造車企業,其中國董事會成員丹尼爾 ? 弗阿近日表示,中國用戶一直對傳統國際汽車品牌有較高的接受度,政府政策和消費者行爲都在迅速轉向電動化,由此産生了國際電動車品牌搶占傳統品牌燃油車份額的機會。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争激烈,自主品牌掌握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并不斷向更高端價格區間邁進。即便強如特斯拉,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招銀國際證券預計,特斯拉 2023 年二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環比一季度增長 13%,但與此同時,特斯拉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卻将從一季度的 16% 下降至 13.7%,原因是比亞迪、廣汽埃安等自主品牌的份額有所上升。
在白毅陽看來,Lucid 等外資新造車企業想在中國市場立足難度比較大,需要有一個好的本土戰略。但無論怎麽樣,如果錯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格局确立的關鍵時期,未來再想赢的希望恐将更爲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