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3 個月前,問界新 M7 的爆火攪動了整個 25 萬元級市場,至今訂單量已經突破十萬台,它标志着華爲智選車全面殺出重圍,成爲了一個現象級事件。而一直 " 主内 " 的賽力斯,也因此被輿論推向聚光燈前,股價随之翻番。
而接下來,如何接棒承接好這波急速湧來的訂單,并将其交付落地就成了關鍵的挑戰。
近期,在探訪賽力斯工廠時,工廠負責人向華爾街見聞介紹,9 月初新 M7 發布的時候,工廠接訂單後當月就生産了約 5 千台,10 月份時數據已經翻倍破萬。而按照華爲汽車 BU 董事長餘承東的最新承諾,新 M7 在 12 月交付量将達到 2.3 萬台,從明年起的月交付能力将升至 3 萬台。
交付量從 " 千到萬 " 的翻倍提升,這樣的産能爬坡在賽力斯内部被稱爲 " 垂直上量 ",其中的關鍵在于供應鏈體系的快速拉通。
賽力斯工廠負責人表示,工廠的整體産能是一個系統能力,不能單獨看産線的能力。" 從供應鏈的上端開始,大家都要參與進來 "。
該負責人坦言,最初的确沒有預估到 M7 的量有這麽大。不過爲了解決産能問題," 兩三個月前賽力斯已經和供應商合作提前布局,爲了防止供應鏈出現問題,我們和供應商也在核心部件上做了布局 "。
據了解,新 M7 發布之後爲了保交付,賽力斯和華爲一起在前端的供應鏈、後端的産線輪班。同時,一些核心的供應商已經在賽力斯工廠附近建廠,賽力斯的供應鏈、産品、質量三支團隊直接進入供應鏈企業駐廠。
除了前期的準備,在 10 月賽力斯工廠的直播中,餘承東透露又爲整條供應鏈投了 10 個億元。工廠負責人表示,這部分的投入主要包括生産的節拍、流程、效果的提升。
在如此上下遊體系的拉通下,新 M7 第二個月的交付量破了萬,超過傳統企業正常所需的 2-3 個月。該工廠負責人表示," 目前階段的訂單增長是能夠應付的,未來還可以根據單量動态調整 "。
随着産能的釋放,僅新 M7 單款産品就将撐起問界 2-3 萬台的月交付量,後續還有王炸的旗艦 M9。問界的銷量或許很快要超越小鵬、蔚來等,直追理想、埃安了。
因此,除了華爲在台前造勢,台下雙方也在制造力的保障上加速布局。
目前,賽力斯在重慶布局了三座汽車智慧工廠,分别是生産 M5 的兩江工廠、生産 M7 的鳳凰工廠、生産 M9 的兩江新工廠。年設計産能分别爲 15 萬、15 萬、70 萬輛,這使得問界擁有了約百萬輛的生産能力。
回顧過往,工廠負責人表示,早在 2020 年,賽力斯和華爲就已經開始了合作。在投産初期,華爲帶來了整個産品集成、質量管理體系團隊,雙方一起研讨整個過程管理的思路、機制、方法。
随後又在智能化、數字化應用、質量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叠代,在原有的基礎上導入了 AI 視覺技術,在硬件部分也加入了自動化控制。這在流程和結果的管控效率上得以體現。
該負責人指出,普通汽車底盤平均有 30-50 顆螺栓要打,但手工作業難免有失誤,無法達到焊裝車間的高自動化程度。因此引用 AI 視覺技術後,攝像頭會拍照後根據雲端數據比對,出現誤差便會立刻提示,并且在裝配流程和工序上也會嚴格監控。
此外,華爲和賽力斯也開始嘗試将一些工業品的制造手段、流程等融合到汽車行業。
賽力斯工廠負責人稱,傳統汽車下線後跑兩三公裏,經過一些基礎的慣例檢測就完成了。但在賽力斯産線上卻需要做 400 多項測試,完成後的各項數據還會同步至雲端以便研判。借此,在交付前階段,就能識别至少 5% 可能會在用戶使用多年後出現的問題,加以規避。
據了解,雙方合作催化下,這樣智慧化和自動化的生産能力,已經在賽力斯的其他智慧工廠建設過程中做了平移和展開。不過這樣的彎道超車,付出并不小。
" 傳統制造業不會這麽搞,成本太高了 "。工廠負責人透露道," 我們長期的技術投資占營收比例是 10%,常規 2-3% 都非常高了,我們雖然掙回的錢沒有那麽多,但把錢都投到該投的地方上去了 "。
或許在賽力斯看來,這都是在深挖護城河。但驗證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主義。
在經曆過上半年的銷量波動後,後續 M9 和将來的新産品能否繼續接棒持續熱銷,且産量水漲船高?這些都還需要市場給出答案。
11 月 25 日,華爲将汽車 BU 獨立分拆,成立一家多元股權的新公司,賽力斯也接到了邀請,有望與華爲更深入地綁定合作。
當晚,賽力斯發布公告,表明雙方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沒有被動搖影響,其對賽力斯的零部件供貨關系也将照舊。同時,賽力斯還表示内部正對華爲的投資、合作邀請積極論證。
作爲華爲汽車業務最大的受益者,賽力斯想必會願意與華爲更緊密地綁定在一起。畢竟搭上華爲這輛快車的它,徹底從曾經制造彈簧、面包車的小廠來翻身,一躍坐上國内智能電動車核心玩家的席位,知名度、曝光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爲了接下來能夠持續長虹,賽力斯和華爲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