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小時代》上映的十周年。不少網友重新考古這部電影,無論是作爲主角的時代姐妹花,還是電影中的片段台詞,都被不斷拿來讨論、咀嚼和回味。
" 青春是以十年爲計量單位嗎?"有網友曬出十年前看《小時代》的票根,感歎時光易逝,已經遺忘了當年一起看電影的同伴。
圖源網友 @RISK
對于不少 90 後、00 後而言,《小時代》代表着難忘的青春記憶。或許是和中學時期的好閨蜜結伴去看電影,或許是互相模仿電影台詞,也或許是街頭巷尾都在放的歌曲《時間煮雨》:
風吹雨成花 / 時間追不上白馬 /
你年少掌心的夢話 / 依然緊握着嗎 /
十年前,《小時代》系列電影正式上映,講述以林蕭、顧裏、南湘和唐宛如爲主角的四個女孩的成長故事。這一系列共有四部電影,豆瓣評分在 5 分上下徘徊,是當時票房最成功的商業電影 IP,同時也是承受最多罵聲的電影。
十年間,關于《小時代》的争議從未停止。很多人認爲它 " 虛榮、拜金、膚淺、空洞,刷新了爛片标準 ",卻也一直有人爲《小時代》翻案,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小時代》文藝複興熱潮。
不可否認,《小時代》系列展現了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文互聯網,關于它的網絡熱梗僅次于《武林外傳》和《甄嬛傳》,超越了電影本身,變成一場現代流行文化的讨論。
圖源網友 @小王今日有梗
" 祝你的人生和我的一樣發爛發臭 "" 林蕭你罵人可真高級 " 等句子常常出現在各大平台評論區;在小紅書上,《小時代》不但被奉爲奢侈品啓蒙聖經,還被看作 " 一部上海 City Walk(城市步行)攻略 ",有關 " 郭敬明審美 " 的讨論經久不息,就連最近流行的 " 滬簽 " 話題,都能從中窺見《小時代》的身影。
如今回頭看,《小時代》像是一個預言家,精準地抓住時代的脈搏,消費主義、物欲膨脹、精緻的都市白領生活方式。它背後代表的那個繁榮 " 小 " 時代,或許才是人們最懷念的。
十年前,《小時代》的爆紅與争議
《小時代》在被改編爲電影前,最早是被翻拍成了電視劇。
2012 年,劇版《小時代》宣布開機,由台灣導演瞿友甯執導,李易峰、陳意涵、江铠同等演員聯合出演,提前放出的片花中,其小成本網劇畫風和土味造型被網友吐槽爲 " 土味滿滿的豪華鄉村劇 "。
幾個月後,原著作者郭敬明宣布,自己決定親自執導電影版《小時代》。似乎想要争一口氣,他找來正當紅的女星楊幂飾演女主角林蕭、郭采潔飾演富豪閨蜜顧裏,第二年在院線上映,成爲那一年最賣座、争議也最大的電影。
《小時代》第一部在初上映時就已爆火,上映近兩周,票房超過 1 億人民币,四部電影總票房 17.84 億,連續十年蟬聯暑假檔青春片票房冠軍記錄。
這部電影在無形中塑造了年輕人對于都市生活、友情、愛情的想象。
當時的 90 後、00 後們向往未來去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生活,擁有主角們光鮮的工作和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有人認爲閨蜜就該像幾位主角那樣,即使多次争吵、割席,在對方真正需要幫助時,依然出現在彼此的身邊。
有網友總結《小時代》爆火的根本原因," 郭敬明給大家展示了一場同時擁有青春、友情和财富的美夢。"
但與此同時,這部電影也引發了不少争議。電影上映後連續獲得兩屆金掃帚獎 " 最令人失望影片 ",被網友譏諷爲 " 史詩級爛片 "。
電影《小時代》劇照
不少網友認爲,《小時代》系列劇情老套、人設單薄。主角們的生活充斥着車禍、癌症、争家産、劈腿等狗血元素,四姐妹上一秒噓寒問暖,下一秒相互扭打,更是對 " 塑料姐妹花 " 的最佳演繹。觀衆們對電影劇情感到迷惑:" 電影總共就這幾個角色,爲什麽每對男女都有一腿?誰和誰都要撕一遍?"
楊幂飾演的女主角林蕭有着大段旁白," 我們的生命就這樣一天一天轉動着,拖着虛影轉動着這個龐大的時代 ",也被吐槽爲 " 矯情得不像在說人話 "。
中國文聯發布的《2013 中國藝術發展報告》中,直指《小時代》存在嚴重的 " 重場面輕情節 " 問題:" 對浮華都市時尚元素堆砌的場景空間過度渲染的同時,影片情節矯情而單薄。"
除去電影劇情外,《小時代》的價值觀也飽受觀衆诟病。
早在小說出版時,《小時代》就因爲對奢侈品的過度描寫而被稱爲 " 奢侈品啓蒙讀物 ",郭敬明會在角色出場時着重強調此人的穿搭品牌,比如 " 我回過頭,看見提着 LV 包包、踩着 Gucci 小短靴的顧裏朝我們走過來。"
《小時代 3:刺金時代》顧裏的衣帽間,這還隻是一部分
據統計,《小時代》三部小說裏,LV 出現 43 次,愛馬仕出現 27 次,香奈兒出現 24 次,Prada 出現 21 次,Gucci 出現 15 次。郭敬明用最昂貴的名牌奢侈品,來營造主角們的奢靡生活。
而到了電影裏,這種奢靡更爲直觀。《小時代》116 分鍾時長裏,郭敬明塞進了七八十個知名服裝品牌和 8000 件高級時裝,就連主角們身上的校服都是找 Burberry 獨家定制。
主角們住着洋房别墅,穿着二十幾萬的皮草、全球限量的禮服、戴超過百萬的鑽戒,用着價值十萬的雨傘、歐洲水晶杯 …… 其奢華程度連見慣奢侈場景的楊幂都直言 " 價值觀被颠覆了 "。
辦 party 慶祝和徹底撕破臉在主角團的人生來回上演
可以說,《小時代》對于都市生活的誇張呈現,在國産影視劇中至今難逢對手。電影台詞裏,主角們也毫不掩飾對物質的追逐,白富美顧裏和姐妹們住在靜安區别墅,自稱 " 出了内環就過敏 "、" 浦東永遠就是一股水泥味 "。
此外,《小時代》間接地鞏固了 " 出身決定論 " 的刻闆印象。有錢人顧裏永遠堅強又大度,美麗貧窮的南湘,則善妒算計,連對好姐妹都嫉恨不已。
盡管郭敬明反複強調中國需要自己的時尚電影,但《小時代》沒有《欲望都市》對于女性話題的深入思考,也沒有《穿 Prada 的女魔頭》裏反拜金主義的内核,隻剩下空洞的階級凝視和對物質欲望的淺薄追求。
十年後,《小時代》是流行文化窗口
不少觀衆反感《小時代》的空洞劇情,但亦有網友從流行文化的角度解讀,認爲這部電影被嚴重低估了。
" 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小時代》的江湖地位堪比《甄嬛傳》與《武林客棧》。" 一篇名爲《昔日爛片 < 小時代 >,今天竟成預言家》的文章提道。
《小時代》的缺點是碎片化,缺少明确的主線和邏輯,像是一部超長版 mv。但在短視頻時代,它卻是天然素材庫,随便截取的台詞片段都能成爲流量密碼。
2020 年,網上開始流行南湘的一句台詞," 祝願她和我的人生一樣開始發爛發臭!" 這個片段源自電影《小時代 2》,時代姐妹花們爲顧裏過生日,慶生期間卻爲了男人反目成仇。
此後,每年都有網友自發爲顧裏慶生,并附上 " 轉發這個顧裏,你讨厭的人就會發爛發臭 "。
" 今天,我要敬我的好姐妹,感謝她,分享我的悲慘人生。我也發自内心地祝願她,從此以後,和我的人生一樣開始發爛發臭!"
這個片段引發了網友們樂此不疲的二創興趣。
一些廣爲流傳的短視頻裏,女孩們在面館或其他場所用醬油、醋等物品代替紅酒,說着和南湘同樣的台詞;還有網友特地給男朋友發微信說 " 今天是我朋友顧裏過生日 ",觀察對《小時代》一無所知的男友如何回複,成爲風靡一時的樂趣來源。
前段時間,熱播劇《我的人間煙火》裏,女主許沁被罵戀愛腦,顧裏又成了 " 互聯網嘴替 "," 一個男人比天大,沒有男人你就活不了啦?"
社會環境與人們觀念的變化,更是讓《小時代》成了行走的流行語寶典。
" 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着。" 是不少人社交平台上的個性簽名;
" 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片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這句台詞在十年前被罵拜金虛榮,如今卻是反戀愛腦金句;
電影中主角們大喊大叫的 " 發瘋文學 ",成了今天社畜們的解壓利器。某種程度上,《小時代》正在成爲一種全民奶頭樂,變成大衆疲憊生活的精神出口。
如果說前幾年,很多網友還認爲《小時代》裏的精緻生活浮誇做作,現在這種生活,正在年輕群體中盛行。
十年前看《小時代》的學生們,不懂爲什麽郭敬明非要強調每件物品的品牌;十年後,他們在社交平台曬着自己背的香奈兒,排隊搶購着價值 580 元的 LV 聯名款帆布袋。對名牌的追逐和推崇,潛移默化中,成了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LV 聯合三家咖啡館打造限時書店,購買兩本品牌書籍(最低 580 元),便能獲得印有 LV 品牌 LOGO 的帆布包,無數人趨之若鹜
追逐高質量的生活本身無可厚非,倘若無法把握其中的度,隻會停留于對這種理想生活的表面模仿,爲自己帶來更大的壓力。
比如前些年流行的 " 精緻窮 ",以及最近流行的 " 滬簽 " 話題,都代表了人們對于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混淆,最終苦苦追逐的是一種高度标簽化、充滿物欲的生活。
以飛盤、露營、City walk 爲代表的 " 滬上生活方式 ",讓新中産們趨之若鹜。因此,不少網友認爲上海這座城市十分國際化,調侃道:" 去上海是不是還得單獨辦簽證?"
" 滬簽 " 一詞由此而來。
如何才能拿到 " 滬簽 " 呢?網上流傳着一段攻略:" 說話中英文混雜、喝冰美式、帶蘋果手表、穿 Lululemon(某健身服品牌)、給自己 gap day(休息一天) 去 city walk(城市漫遊),享受 brunch(早午餐)的人,才能順利拿到滬簽。
如果想拿到 " 滬簽 ",住在什麽位置也很有講究,《小時代》的主要場景是南京西路,上海最繁華的地段。顧裏的别墅就坐落在離這裏不遠的老弄堂,如今想來,她說自己 " 對外環過敏 ",大概是住在靜安區别墅裏的富人通病。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 滬簽 " 成爲流行的背後,代表着一種「階級認同」,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展示出自己的階層。隻有吃飯選擇 omakase(高端日料),冰激淩選擇 gelato(某意式冰淇淋品牌),甚至手機殼都要選 casetify(某品牌),才意味着你身處社交鏈的頂端。
如同紐約之于《欲望都市》一樣,上海是滋生《小時代》故事的土壤,這座城市的小資、情調、消費主義和《小時代》裏的紅塵男女相得益彰,構建了一出紙醉金迷的上海浮世繪。
《小時代》爲什麽能持續翻紅?
直至今天,《小時代》帶來的諸多讨論和争議依然沒有消失。
這部電影有着鮮明的郭敬明式特色:畫面精美、服化道奢華,與此同時,劇情空洞,有着青春疼痛感,卻不接地氣,就像郭敬明曾經的小說作品。
十多年前,郭敬明這個從未進過片場的作家,突然宣布自己轉型做導演時,并不被看好。
制片人安曉芬曾透露稱,郭敬明跨界做導演沒有優勢,他勝在有商業頭腦,深知" 隻要有定價,在出售,它就是商品,不用空談意義。"
這部電影的商品屬性強烈,郭敬明知道:有 IP 改編、精緻華服、夢幻生活、俊男美女的情感糾葛,足以構成觀衆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更何況,郭敬明構建了他自成一派的審美王國。前段時間郭敬明執導的電視劇《雲之羽》開拍。從片花來看,整體畫面華麗詭谲,演員們顔值頗高,向來搞笑耍寶的虞書欣神情清冷,達到出道以來的顔值巅峰。
《雲之羽》海報(左)虞書欣路透照(右)
很多網友們在看到路透照後誇贊郭敬明 " 審美好絕 "。
郭敬明曾說:" 我非常清楚大衆的審美,我會給他比這個審美再高半格的東西,你給他一樣的,他會覺得你太平庸,給他高一格的,他不覺得那個東西美。"
對郭氏審美的翻案讓不少人重新審視《小時代》,并驚訝地發現,《小時代》裏的服化道,放到現在也不算過時。其視覺奢華程度,讓後來所有的都市劇難以望其項背。
你能從不少都市劇中看到《小時代》的影子。
馮小剛的《南轅北轍》被稱爲京圈版小時代,《歡樂頌》被稱爲接地氣版小時代、《三十而已》則是中年版小時代 ……都市劇被質疑陷入懸浮和脫離現實的怪圈,也讓人們再次想起《小時代》,畢竟它才是小鎮青年想象都市生活的啓蒙鼻祖。
《小時代》上映的那一年,三四線小城市和縣城不斷擴張電影院規模,全國影院數量激增到 3849 家。同年,國内的消費主義達到了高潮,資本的擴張、互聯網的熱潮,讓剛剛穿上耐克和阿迪的小鎮青年對未來充滿希望。
觀衆們走進電影院,正如今天的用戶打開短視頻,不僅僅是看别人的生活,更是對平行世界裏另一個 " 我 " 的幻想。
很多年輕人表示《小時代》影響了自己的選擇
參與投資的樂視副總裁陳肅曾在采訪裏,将郭敬明形容爲 " 小鎮青年之王 ",他了解小鎮青年的痛點,他也是小鎮青年的代表,在四川自貢出生長大,後來到上海求學。他不止一次提起自己初到上海的自卑和落差。
他給小鎮青年們提供了一個幻境,勾勒出人們對大城市生活的憧憬和想象。
2013 年,tfboys 組合剛剛成立,三個人一起去看了《小時代》
但郭敬明并非是小鎮青年的樣本,反倒是孤例。當新滬漂們真正站在上海這片土地上,每天蓬頭垢面擠地鐵時,當年在時代姐妹花生活裏種下的 " 都市夢 " 終于醒了。
他們意識到,理想的滬漂生活,或許隻存在于虛拟的《小時代》裏。
台灣青年作家廖信忠稱," 以《小時代》爲文本,可以研究中國小鎮青年如何想象上海,從小城青年到都會新貴的身份轉變與認同,甚至讨論當這些看了《小時代》的年輕人,來上海追夢,夢碎上海,未來如何去重構新上海人的上海想象。"
回頭看,雖然《小時代》沒有多少文本價值,卻有一些曆史意義。它好像站在一個時代的路口,精準地扼住當時的流行脈絡,見證了那個瘋狂的、物欲至上的年代,人們的物欲需求空前高漲,精神生活卻開始陷入貧瘠。
正如《小時代》旁白裏模仿《雙城記》的那句台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最壞的時代裏,人們拜金、虛榮,物欲空前膨脹,但它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人人有希望,遍地是黃金。
隻有一切向好時,人們才可以不關注宏大叙事和群體命運,回歸個人主義和自我感受。
如今想來,人們懷念的并非是電影《小時代》,而是那個繁榮又充滿希望的 " 小 "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