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零食品牌之間的戰事還懸而未決,大批折扣零食店又來了。
以量販零食品牌 " 零食很忙 " 為例,2022 年品牌實現零售總額 64.4 億元,綜合毛利為 18%-20%,門店數量超過 2000 家。僅去年一年,就開出了 1200 多家門店。
無獨有偶,赢商大數據重點監測的 24 城 5 萬㎡以上購物中心内,同為折扣零食店的好特賣 HotMaxx 和嗨特購,從 2021 年到至今新增門店分别為 150 家和 70 家。
然而去年臨期食品倒閉潮餘溫猶存,折扣店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從輝煌走向沒落
臨期食品催生的折扣經濟
早期,在線下臨期食品折扣店出現之前,國内折扣賽道已經有大批選手存在。比如線下常見的街邊尾貨店、2002 年進入中國的奧特萊斯,以及此後陸續上線的唯品會和拼多多,它們都在發力中國折扣零售市場。
根據唯品會招股書顯示,2010 年中國折扣零售市場規模還隻有 565 億元,到 2021 年,這一市場規模達到 1.62 萬億元,11 年翻了近 30 倍。
而在折扣零售業态爆火上,臨期食品可謂功不可沒。
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原本就存在産能過剩的零食行業,又因為各大品牌滞銷嚴重,導緻不少臨期産品堆積,無法再被送上貨架。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對購買日漸謹慎的消費者,也開始對臨期食品産生偏好。在此基礎上,集合臨期食品的折扣店迎來爆火。僅 2020 年 -2021 年期間,臨期食品折扣店新增企業注冊數量突破個位數,2021 年達到 68 家。
與此同時,紅杉中國、真格基金、創新工場、金沙江創投等資本入局,也在催熱臨期食品行業。比如,好特賣在創立不久後就拿下金沙江創投、雲九資本和日出資本投資的數千萬人民币的 A 輪融資;主打臨期食品的 Boom Boom Mart 繁榮集市也在短時間内獲得兩輪融資,其中一輪還來自元氣森林背後的挑戰者資本。
根據上海證券公布的數據顯示,到 2021 年時,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已經快速增長至 318 億元,預計 2025 年将達 401 億元。
然而僅兩年時間,臨期食品行業就陷入瘋狂倒閉潮,大批臨期食品折扣店在逆風起盤後又迅速退場。
以立志成為中國式唐吉诃德的 Boom Boom Mart 繁榮集市為例,其在成立第一年時間就開店超 20 家,營業額突破 1.5 億元,大有向好之勢,然而在 2022 年就因卷入與供應商的合同糾紛訴訟而不得不停頓,申請破産。與此同時,曾經将臨期食品作為主流的好特賣 HotMaxx、嗨特購 HitGoo 等也在尋求轉型。
而資本市場的冷淡更是給臨期食品賽道再添一抹暗淡。在 2022 年期間,整個臨期食品行業的投融資數量減退至不及前年的一半,資本對臨期食品折扣行業的喜愛明顯大打折扣。
這并不意外,和傳統商超相比,臨期食品店的貨源本身就缺乏穩定性,且數量有限,因此,當發展到後期,尤其是入局者增多,僧多肉少的情況下,其行業弊端明顯加重,這就導緻不少店鋪後期因找不到貨源不得不選擇倒閉退場。
既然如此,折扣店是否還有未來的疑問,也在資本和商人之間頻頻發出。
軟硬折扣相較量
中國折扣店的抉擇
有意思的是,對比中國臨期折扣商迅速走向熄火,飽受質疑的境遇,美國最大的臨期品零售商 Dollar Tree 卻存活了數十年,且擁有超過 15000 家門店。
這并非個例。日本 " 折扣之王 " 唐吉诃德在全球受困于疫情陰影時,仍能做到在海外逆向擴張門店,到 2020 年擁有近 800 家門店,年收入達 16819 億日元,并成為日本收入排名第四的零售企業。
再比如德國著名的折扣超市奧樂齊,在全球擁有上萬家門店,且在去年沃爾瑪、永輝、家樂福等大批零售超市在中國市場關門時,品牌仍然保持逆勢增長,且揚言要在上海開設 500-600 家門店。
同樣标舉折扣,中國和國外零售商之間可謂天壤之别。
這是因為,盡管都是宣稱 " 折扣 ",但其模式卻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折扣店有硬折扣和軟折扣之分。硬折扣是指通過減少 SKU 和運營成本,來搭建垂直供應鍊,推出自有品牌,從而降低渠道的零售價;而軟折扣則是通過銷售尾貨、壓箱貨、金融抵押品,以産品本身不足為由,實現超低價格,獲得第一批客流。
比如,奧樂齊就是典型的硬折扣模式。在奧樂齊,有 90% 以上的商品屬于自有品牌,遠遠高于同行業競争對手;同時,品牌還遵循着 " 有限 SKU 創造無限價值 " 的原則在精簡 SKU,其店内 SKU 從早期 300 個到現在也僅 1800 個左右,多數品類隻提供 2-3 個品項進行選擇。這就導緻奧樂齊在部分市場的價格能夠做到比沃爾瑪低 15% 左右,而其單個 SKU 年銷售額是沃爾瑪的 12 倍以上。
同樣,即使是号稱美國最大臨期品零售商的 Dollar Tree,其門店内的臨期産品也僅占 20%,其餘商品都是自有品牌或者與品牌商合作的專供産品。
唐吉诃德也是采取軟硬折扣相結合的模式,其店内 SKU 高達 45000 以上,品類有生鮮熟食、食品、日用品、化妝品、服飾包包、電器、二手奢侈品等,不隻是臨期尾貨,包括新産品和貼牌産品等均在售賣。
反觀中國折扣零售市場,倒下的那批折扣店,無不是将軟折扣作為單一經營模式,将産品銷售重點放在臨期食品上。
然而正如上文所說,臨期食品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貨源問題。據統計,一線銷售商們從去年開始對庫存進行精細化管理,嚴格控制訂貨量和庫存,這意味着庫存的周轉尾貨就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由于一些商品儲存環境較為嚴格,儲存不當容易變質,産品品質不穩定性的這一問題,也給行業帶來負面困境。
因此,到了後期,折扣店軟硬折扣的模式選擇,将直接決定品牌發展。硬折扣模式往往能通過穩固的供應鍊走向強大,而軟折扣卻有可能因為供應端問題出現後勁不足,直接影響産品銷售和公司規模,最終走向窮途末路。
向硬折扣轉型
中國折扣店供應鍊的較量
回到最初,折扣店還值得做嗎?
前幾年,淘寶、天貓和京東占據了整個電商平台,然而後來的拼多多還是通過低價優勢殺出一條血路,并迅速崛起成為主流電商之一。因此,低價折扣在消費群體中始終具有吸引力,物美價廉仍是消費市場的普遍追求。
更重要的是,正如國外折扣店大多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崛起一樣,受疫情影響後,消費者更加理性的消費習慣,讓其更青睐于性價比高的産品,在此基礎上,在産品上聚合且同時不會讓消費者覺得消費降級的折扣店成為能夠滿足多元化需求的選擇。
但關鍵是,中國折扣店怎麼才能保持低價吸引力?答案肯定不再是臨期食品的,而是硬折扣或軟硬兼顧的折扣模式。
比如,奧特樂、零食很忙等折扣店之所以在臨期食品店瘋狂倒閉潮中能夠幸免于難,根本就在于其早期就在探尋硬折扣的業态模式。
奧特樂在選品上一直堅持 " 寬品類、窄品牌 ",即在保證商品品類豐富的同時,隻在一個品類中提供少量的品牌來供消費者選擇。
同樣,零食很忙也在有意弱化品牌,将産品以品類的形式進行銷售,最直接表現在其選購的品類多而全,但同時品類中的品牌既有大衆耳熟能詳的強勢品牌,也有不算出名的弱勢品牌。比如在店内不乏看見 1.2 元一瓶的礦泉水,2.9 元的樂事薯片等大品牌商品,同時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小品牌産品。
既然售價較低,這些折扣店是如何實現盈利的?
首先是做自有品牌,通過直接連接生産商來降低利潤。比如奧特樂就打造出自有品牌 " 肚咕咕 ",并推出了螺蛳粉、牛肉幹等産品,其銷售的産品也以品牌折扣和自有品牌為主。
其次就是通過弱勢品牌來獲取利潤。
一般來說,店内常見的低價品牌,比如 2 塊錢左右的可口可樂、元氣森林等,這些屬于引流産品,利潤空間有限。相反,在這類商品旁邊,能夠引起你購買欲望且不知名的産品才是真正的獲利來源,價格貴且利潤高。
當然,這些産品在不經意間收割你的錢包時,也在吸引商家入局銷售。
比如去年 10 月,盒馬在上海開出首家盒馬生鮮奧萊店,主打折扣生鮮商品和凍品;之後,家家悅與盒馬也幾乎同時入局,并推出了自己的自有品牌;物美超市也在近日開出了一個 80 平米的 " 美淘 " 折扣店。
然而當入局者增多,這場折扣店之間的較量,勢必成為高手之間供應鍊的比拼。誰主沉浮,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