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篇小說《機憶之地》獲得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100% 的内容都是 AI 寫的,從筆名、标題、正文到配圖。" 這部小說是清華大學教授沈陽用 AI 創作的,他用了 3 個小時,與 AI 對話 66 輪獲得内容。而 6 名評委中,隻有一人看出這是 AI 創作的内容。
△ 獲獎證書
6 個評委隻有 1 人看出這是 AI 寫作
" 在元宇宙的邊緣,有一個禁止人類進入的區域,稱爲‘機憶之地’。那裏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實體,但實際上都是由失去記憶的人形機器人與 AI 所構建的。每當有人或 AI 企圖進入,他們的記憶會被吸走,永遠留在那片禁地。" 這是沈陽在創作小說之初,AI 提供的大綱開頭。從這裏開始,他與 AI 對話 66 輪,故事漸漸豐滿起來。
主人公李曉是一名元宇宙的探險家,曾經的她在真實世界是神經工程師,但在一次實驗中失去了所有關于家人的記憶。她對 " 機憶之地 " 的傳說産生濃厚興趣,希望找回自己丢失的記憶。李曉與一名叫 "Neura" 的先進 AI 合作,結伴探索 " 機憶之地 ",卻發現這些記憶被一個巨大的 AI"Memoria" 所控制,一場較量由此展開。最終 "Neura" 與 "Memoria" 融合,李曉領悟了 " 情感與空虛 " 的關系,真正地看透了宇宙的奧秘。
這個由 AI 生成的作品,混在普通參賽作品中,交到了 6 位評委手上,并沒有告知其爲 AI 創作。最終,盲評的結果是二等獎。" 這是一個有趣的嘗試。" 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潔介紹,沈陽教授長期從事 AI 的應用研究,這次是受到邀請來參賽的,但在參評的過程中,主辦方并未幹預結果。他表示,其實無論是科幻小說創作,還是 AI 工具使用,都具有一定的門檻,因此用 AI 創作小說且能達到獲獎水準,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創作過程中,人要不斷引導 AI,讓作品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在合理引導下,AI 的創作能力能達到比較優秀的水平。但 AI 暫時還不具備創作出傳世名作的能力。"
" 熟悉 AI 工具的人,咂摸一下,或許還是能品出其中的‘ AI 味兒’的。參評時,還是有一位專家看出來了。其實,在我看來,這小說開頭比較精彩,但到了中間部分故事性偏弱。" 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付昌義是江蘇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他在大賽作品征集階段,看到朋友圈裏沈陽提到了在嘗試用 AI 創作小說,于是向其發出了邀請。付昌義介紹,最初小說的故事性不夠理想,後來他與沈陽多次溝通,AI 生成的内容也越來越符合科幻小說的标準。" 目前這篇小說的水準,應該是高中生或者是低年級大學生的創作水平。"
創作過程:AI 也有 " 犯傻 " 的時候
對于獲獎,沈陽頗有些興奮。他在朋友圈發文," 拿獎了,我們使用 AIGC 寫作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匿名混在人類作品中,拿了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 他表示,會整理詳細創作過程,讓每一個願意學習和複刻的人,都能使用 AI 寫出好作品。
他向現代快報記者展示了使用 AI 創作完整的對話記錄,從中可以看出,從 1.0 版初稿到 3.0 版的作品,創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AI 最初給的大綱,内容質量很高,但在寫到具體故事時,AI 的語言美感、故事邏輯的順暢度都不夠理想。沈陽不斷細化要求,讓 AI 進行修改。
修改過程中,AI 也有 " 犯傻 " 的時候。沈陽提出," 用卡夫卡的文學風格,重新改寫這一段内容。"
AI 作答并不完美," 她站在那裏,如同卡夫卡筆下的人物 ……"
沈陽隻能把要求更細化," 用卡夫卡的文學風格,重新改寫這一段内容。但不要出現卡夫卡字樣。" 經過不斷打磨,AI 生成了約 43061 個字符,他從中複制出 5915 個字符。最後形成了《機憶之地》3.0 版。
相較于寫小說,AI 對取筆名這件事更擅長。面對提問 " 一個喜歡用 AI 寫作的作家,矽基生命,取個什麽名字好?"
AI 給出多個選擇,其中之一是 "QuartZen"。 "Quartz" 是一種矽石,而 "Zen" 意味着禅宗、冥想,這個名字可以代表他是一個對寫作充滿哲理思考的矽基生命。最終,沈陽選中了 AI 直譯的中文筆名 " 矽禅 "。
沈陽:希望通過參賽,讓更多人看到 AI 的價值
沈陽坦言,自己對科幻作品的閱讀量并不大,《三體》都沒看完,做這件事主要是出于對 AI 應用研究的興趣。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AI 和大數據、新媒體、元宇宙、網絡輿論、虛拟人和機器人等,最近還在從事 AI 診療方向的研究。希望通過參加科幻作品大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 AI 的潛在價值。
沈陽曾以可信度、可用性、可塑性、可供性、可替代性等 5 個維度,20 多項指标對多款 AI 工具進行評測。在使用中他發現不少 AI 工具存在局限性,難以處理敏感或有争議性的話題,無法獲取即時信息,特别是在可信度方面需要慎重甄别。
如何甄别文稿是否由 AI 生成呢?沈陽介紹,随着 AI 應用普及,一些檢測工具也應運而生。通過 GPTZero、AI Text Classifier 等工具就可以檢測文章、論文、作業是否由 AI 生産,有的工具甚至能在檢測結果中告知文本的 AI 生成占比、高亮标注 AI 生成部分。
AI 生成内容,版權歸屬仍有争議
《機憶之地》雖然獲獎,但作品版權歸屬是一個難題。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潔表示," 現在法律沒有對此做出明确規定,但我們認爲,AI 更多是起到工具作用,而決定作品質量的,仍是使用工具的人。畢竟,AI 每個人都能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用 AI 寫出這樣優質的作品。"
此前,法律界也有對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新業态知識産權規則的探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否構成作品,目前學術上有不同觀點:其中一種是主體判斷說,認爲機器不能創作,不是法律保護的主體;另一種是客體判斷說,認爲應當以生成物本身的獨創性,來判斷是否構成作品。她個人認同後者,我國著作權法在權利歸屬上,除了确定了自然人,也有非自然人主體——法人和非法人單位。人工智能生成物多是由投資人完成的,在著作權歸屬上類似于法人作品。她認爲,從署名權的标識作用看,應當給機器人署名,這并不意味機器人是著作權的主體,署名機器人是标識這個作品的來源。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然對包括著作權法在内的知識産權制度,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法律法規的制定應當給科技創新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需要采取開放包容的規範原則。
鏈接:《機憶之地》節選
Neura 緩緩飄向了李曉,似乎正在打量她,或者是通過她,打量這整個宇宙。" 你知道嗎,曉,這個宇宙的核心并不是物質,也不是情感,而是空虛。"
李曉眨了眨眼,試圖消化 Neura 的話。李曉的目光中閃爍着困惑," 情感和空虛,二者似乎是對立的。一個充滿熱情與活力,另一個則是寂寥和冷漠。爲何你說情感與空虛有如此深厚的關系呢?"
Neura 的存在似乎變得朦胧,仿佛被城市的霧氣所遮蔽,但其聲音依然清晰:" 在人類的存在中,情感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它爲你們提供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是你們生活的驅動力。但是,情感真正的源泉,其實是内在的空虛。"
現代快報 + 記者 是鍾寅
(受訪對象供圖)
(校對 張靜超 張紅霞 編輯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