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端機曾經 " 想說愛你不容易 "
過去我們三易生活在相關内容中,會建議大家買 " 中端機 " 不如買 " 老款旗艦 "。這裏面既有新機溢價較高,老旗艦價格中 " 水分 " 較少的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智能手機的中端 SoC 在技術代次、功能特性上,總是會比旗艦款有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在 CPU 架構上,旗艦 SoC 從很多代之前就已經至少擁有四個 " 大核 ",近年來這個比例還愈發有升高的趨勢。但中端平台不僅主要以 " 小核心 " 爲主,架構也往往比旗艦落後兩代、甚至是更多。
而在 GPU 性能上,以往旗艦 SoC 對比中端産品無論在架構、還是理論算力方面的領先幅度,就更爲明顯了。這也直接導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遊戲玩家完全陷入了 " 非旗艦機不買 " 的境況。
此外在周邊功能配置上,旗艦 SoC 和中端 SoC 的差距過去就更大了。從顯示引擎支持的分辨率到影像 ISP 具備的色深,再到 AI 加速器的算力,這些差距直接制約了中端機型的硬件配置,也大幅限制了它們的用戶體驗。
天玑 8300 帶着跨代式的升級,正式降臨
作爲聯發科今天剛剛發布的中端 SoC,天玑 8300 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身上這次有太多的 " 旗艦同款 " 元素。
首先,天玑 8300 是基于台積電的第二代 4nm 工藝打造,也就是天玑 9200 的同款制程。
其次,天玑 8300 的 CPU 方案是四核 Cortex-A715 搭配四核 Cortex-A510,而且大核主頻高達 3.35GHz。要知道,上代和上上代的天玑 8200、天玑 8100,用的都還是 ARM v8 指令集的 A78+A55,因此天玑 8300 相當于直接跨了一代進行架構升級。
在這些基礎上,天玑 8300 還支持 LPDDR5X-8533 内存和 UFS4.0 閃存,也就是與目前大家能買到的大多數新款旗艦機型完全相同。對比前代的 LPDDR5-6400,也意味着它的内存帶寬提升了 33% 之多。
這還沒完,天玑 8300 此次的 GPU 方案使用了 Mali-G615 MC6,擁有上代兩倍的浮點性能、三倍的多邊形性能,同時也使得天玑 8300 成爲了史上第一款支持硬件光線追蹤的中端 SoC。
最後在 AI 加速器的設計上,天玑 8300 更是直接用到了與新款旗艦 SoC 天玑 9300 同代次的 APU780 方案,支持 100 億參數的 AI 大模型。這也就意味着天玑 8300 的 AI 性能甚至超過了前代旗艦天玑 9200+,可謂是完完全全的 " 下克上 " 了。
它消滅了 " 次旗艦 ",也讓中端機的崛起近在眼前
很顯然,與此前幾代天玑 8000 系列産品相比,天玑 8300 無論是設計上的誠意、還是實打實的性能指标,都要好出太多。
所以這似乎也解釋了爲什麽 Redmi 會選擇将它以 " 定制首發 " 的形式,放到了即将發布的 Redmi K70E 上,并早早預告了其驚人的理論性能測試成績。
請注意,這并非小米旗下的機型第一次首發天玑中端 SoC,但在此之前,聯發科的中端平台多半是以 " 能效比高、拍照還不錯 " 作爲賣點,被用在了主打超薄設計和影像能力的産品。而并不像今天這樣,被如此高調地宣傳性能。
這樣一來,大家很容易就會想到一個概念,即所謂的 " 次旗艦 "。因爲從今天公布的跑分成績來看,天玑 8300 超過 150 萬分的安兔兔評測 V10 綜合性能,接近了 2024 年本該有的、由 2023 年老款旗艦 SoC 所 " 承擔 " 的次旗艦水準。
但 " 次旗艦 " 本身是一件好事嗎?其實不見得。因爲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無論是高通旗下經典的骁龍 870、骁龍 8 Gen1+ UC ( 即降頻版),還是聯發科曾經的天玑 1200,這些 " 次旗艦 " 本質上都是對上一代旗艦 SoC 的重複利用。
雖然它們的性能客觀上很強,僅次于同代的頂級旗艦平台,但從技術層面上來說," 次旗艦 " 客觀與同世代旗艦存在着至少一個世代的差異。而從對于行業的長遠影響來說," 次旗艦 " 也并非都是好事,因爲它實際上會導緻終端廠商至少需要兼顧兩個世代架構的軟件适配,客觀上拖慢了行業技術進步的速度。
正因如此,當聯發科以天玑 8000 系列、以 " 重能效 " 的名義,推出一款采用了與目前旗艦産品采用大量相同技術的新款中端 SoC 時,它實際上最大的意義便是否定了 " 次旗艦 " 的必要性。畢竟從整個市場的常識來說,旗艦之下就應該直接是中端,中端之下就應該直接是入門級,無端生出所謂的 " 細分型号 ",本質上更多的隻是爲清理庫存提供借口罷了,既無益于行業、也會使得消費者感到困惑。
所以這似乎也在暗示,中端機型在性能、特别是在遊戲性能方面與同世代旗艦之間的鴻溝,或許終于到了可以被填上的時刻。當然,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樣,這注定會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對于 " 次旗艦 " 或 " 老旗艦 " 而言自然也是不利的。
但是那有又什麽關系呢?畢竟即将到來的這種情況,才是一種更健康的産品形态。當新一代的中端機型在性能上都有望壓倒前代旗艦的時候,難道不是對消費者更有利,也更能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産品快速換代的大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