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存儲消費級固态硬盤品牌緻态 ZHITAI(圖片來源:長江存儲官網)
近日有消息稱,中國存儲芯片龍頭長江存儲(YMTC)已于 11 月 9 日在美國法院起訴美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 美光 ")及全資子公司美光消費産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涉及專利起訴。長江存儲在起訴書中稱,美光侵犯其 8 項美國專利,訴訟是爲了終止美光廣泛且未經授權使用長江存儲專利創新。
對此,11 月 13 日下午,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向钛媒體 App 展示的一份聲明中回應稱:
" 雖然我們無法讨論未決訴訟的細節,但我可以确認,長江存儲最近在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美光科技公司侵犯了我們公司與 3D NAND 技術的設計、制造和運營相關的專利。正如我們緻力于追求進步和産品創新一樣,我們堅定地緻力于保護我們的知識産權。我們相信這件事會很快得到解決。"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方面早前對钛媒體 App 回應表示:美光不對未決訴訟發表評論。
長江存儲起訴美光科技的訴訟書截圖(來源:美國加利福尼亞北區法院官網)
随着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存儲芯片作爲關鍵組件之一,已經成爲科技公司間競争的焦點。
據悉,長江存儲是中國最大的閃存芯片(3D NAND Flash)制造廠商,立于 2016 年,總部位于湖北武漢。根據其官網,長江存儲總投資額 2200 億元,專利申請數超 8000 項,投入逾 6000 位工程師。據去年 9 月的一份文件引述高榕資本 2021 年的投資意向信息顯示,長江存儲投前估值達 1600 億元。
NAND Flash 和 DRAM 是目前最主要的兩種存儲介質,NAND Flash 可制造 SSD(固态硬盤)等存儲器,用于手機、服務器、PC 等産品。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 NAND Flash 廠商中,三星、铠俠、SK 海力士、西部數據、美光的市占率分别爲 31.1%、19.6%、17.8%、14.7% 和 13%,其他廠商占比僅 3.8%。
但在 2021 年,長江存儲在閃存芯片領域的全球市占率已達到 4%,在國内僅次于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科技等競争對手。
2022 年 10 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出口管制新規,限制美國企業對華出口芯片制造設備等,其中包括生産 18nm 或以下的 DRAM(動态随機存取存儲器)芯片、128 層或以上的 NAND 閃存芯片,必須申請許可證并将受到嚴格審查。而且,BIS 要求限制中國工廠進口用于生産先進制程芯片所需的技術和設備。去年 12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又将長江存儲、寒武紀等 36 家科技公司列入了 " 實體清單 "。
美光科技成立于 1978 年,是全球領先的創新内存及存儲解決方案廠商。2007 年 3 月,美光科技首次在中國西安成立工廠,主要生産 DRAM 和 NAND 存儲芯片。目前美光在中國的西安、上海、北京和深圳擁有運營中心。今年 6 月,美光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對其西安封測工廠投資逾 43 億元人民币。
長江存儲在此次起訴書中提到,美光使用長江存儲的專利技術,以抵禦來自長江存儲的競争,并獲得和保護市場份額。美光公司不支付公平專利費用,而是自由利用長江存儲的創新。訴訟旨在解決以下問題的一個方面:美光試圖通過迫使長江存儲退出 3D NAND Flash 市場來阻止競争和創新。
長江存儲指控美光侵犯了美國專利号爲 "10,950,623""11,501,822""10,658,378""10,937,806""10,861,872""11,468,957""11,600,342" 和 "10,868,031" 的專利。美光被控侵權的産品包括 96 層、128 層、176 層和 232 層 3D NAND 産品。
長江存儲在以上起訴書中強調,長江存儲不再是新秀(upstart),而已成爲全球 3D NAND 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并稱美光受到了長江存儲上升的威脅。
2018 年,長江存儲量産首代 32 層 3D NAND Flash 芯片,2019 年量産 64 層 256Gb TLC 3D NAND 閃存,2020 年跳過 96 層研發兩款 128 層閃存産品。長江存儲此前還推動擴産。集邦咨詢分析稱,2022 年第三季度,受長江存儲擴大筆電 Client SSD 出貨等影響,價格戰日益激烈,原廠不得不拉大議價空間,吸引客戶提高訂單數量。
集邦咨詢方面近期對外表示,展望 2024 年,市場将需要關注存儲芯片減産以及庫存下降從而是否能持續轉移至買方,且産能增加、市況回溫是否可能導緻供需失衡,以及終端需求是否符合預期回溫,其中 AI 相關訂單的持續性将是重心。
美光亞太區業務拓展總監最近表示,到今年年底,存儲廠商的庫存水平将開始趨向正常化。2024 年相信存儲市場将實現大幅同比增長。雲以及超大規模固态硬盤市場的年度增長将明顯超過企業市場,這種趨勢将持續到 2027 年。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