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幻想着早日退休養老的年輕人,卻偏偏趕上了延遲退休。
60 歲敲電腦,正在逐漸成爲現實,如果不能财富自由,那就先确保自己能持續健康工作 20 年。在時刻變化的大環境下,找到一個風口起飛或躺平,提前攢下自己的養老錢,成爲年輕人之間閉口不言的默契。
随着老齡人口的增多,以及 2024 年首批養老專業本科生的畢業," 銀發經濟 " 成爲了了風口:未來廣闊,和老人相處溫馨簡單,加入養老行業幫自己養老,在養老院這個特殊場域裏,似乎一切 996 都會慢下來。有人從大廠裸辭,轉行到養老院,也有人搶占賽道先機,在養老行業裏打拼出自己的事業。
然而,真實的世界是殘酷的,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都是艱難的。那些在養老行業工作的年輕人們,在一片風聲中,或主動或被動地認識到了這個行業的不易,卻選擇繼續前行,完成屬于自己的英雄主義。
焦慮的養老行業,碰壁的年輕人
七時出生于 2002 年,今年剛畢業,是某專科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生。
七時畢業後,順利通過北京一家養老院的試用期,成爲一名全職社工,主要負責策劃院内活動。每月到手不多,尚且不夠北京個稅的起征點。
七時工作的養老院,老人們在參與活動,受訪者供圖
回想起三年前填報專業時,七時曾想過選擇師範,但最終被調劑到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整個專業有五個班,一個班 30 人。
上學時,死亡、安甯療護這些曾經讓她害怕的東西成爲了必修課程," 選擇這個專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自願的,我當時就想以後一定不幹這行了。"
七時大學期間,也曾在山東某地級市養老院當過一個月的護理員實習生。這一個月裏,她 24 小時随時待命,在不眠不休的工作節奏下,她的生理期推遲了整整四個月。
" 一個人掰成兩塊用 ",七時感慨道," 哪怕我沒學過醫藥知識,但因爲分工不明确,我還得去給老人掰藥。"
有時候,一個老人一天要服用十幾種藥,大小顔色各異。養老院裏有上百個老人,他們的藥通常放在标注着 " 星期一早中晚 " 字樣的藥盒裏。
老人藥盒常用款做實習護理員的時候,七時每天把藥分配好,到吃藥的定點時間,再推着小車去給老人們喂藥。有的老人很倔,會偷偷把藥吐掉,因此,七時還得看着他們乖乖吃完,她的工作才算完成了一小部分。而接觸藥品所需要的相關醫療知識,并不在七時的專業課程裏,這是醫專學生該學的。七時的課程内容更偏心理咨詢和陪伴輔導的綜合方向。
這種一人多崗、不專業的用工情況在養老行業屢見不鮮。畢業後,隻有七時選擇了對口的工作,其他同學基本轉行。
當對口專業的年輕人都不加入養老行業,創辦了适老化改造公司 " 己由 ",一頭紮進養老行業的 Mia 就顯得有些引人注目。
" 你這麽年輕,爲什麽來做養老?" 入戶勘察的過程中,經常有人這麽問今年 25 歲的她。
Mia 的公司主要面向養老機構和個人訂單。
養老院的改造按面積收費,視實際情況而定;個人訂單的價格區間在 1 萬至 10 萬不等,按需定制方案;在大部分城市,符合一定條件的老年家庭會由政府補貼 3000-10000 元不等。Mia 主要服務于不符合政府補貼标準、但是有需求的老年家庭。
出生于 1962 年以前的老人們是 Mia 的主要受衆。" 我們不是給老人造一個安全的籠子,讓他們别出來 ",她介紹道," 而是通過改造家居,提升老人生活的便利性,讓更多人能安全地走出來,回歸家庭和社會生活。"
顧客在體驗适老化沙發,受訪者供圖
從 2021 年在日企接觸到适老化改造算起,Mia 在這個行業已經積累了三年經驗,也總結出了一套通用的養老院改造要點——地面處理要防摔防滑,院内的門寬進深要能完美容納一張護理床的通行,衛生間進行專門的防滑處理,并統一配備标準化的台盆馬桶。然而,和大型的養老院及政府合作,從敲定方案、動工到打款,都需要經曆漫長的等待,這對 Mia 的現金流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2022 年,Mia 還因爲未到賬的回款和融資問題,拆掉了公司的無障礙設計展廳,直到今年,她的現金流才趨于穩定。
" 現在市面上做适老化改造的公司都不太賺錢,"Mia 分析," 肥不了,餓不死。"
今年,一家位于廣東省江門市碉樓風景區、由古建築改造而成的康養旅館找到 Mia,希望能在古建築管理規範的範圍内,最大限度地做出無障礙的家居設計;還有一個上海老闆,不僅聘請了 60 多歲的前養老院院長當管理,也要求 Mia 從每間房的門窗、櫃體、淨水系統等各處細節來打造一個 " 像家的養老院 "。
Mia 團隊在設計中應用的适老化洗手台,受訪者供圖
然而,這兩家養老院都屬于比較少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國,并不是所有養老院的常态。和 Mia 合作過的其他養老院們,都更注重一個房間能放多少個床位,爲營收而焦慮。
" 我接觸的這些養老院還算國内比較好的," 她補充," 最起碼還會有意識地翻新和改建。"
盡管日益老齡化的社會現狀讓社會對養老院提振營收充滿信心,但事實是,養老院的收入不如預期。
據人民網報道,2035 年左右,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億。數據顯示,全國養老院共有床位 820.6 萬張,但平均入住率卻隻有 30%-40%,超過 6 成的養老院需要 10 年才能回本。
這種焦慮在養老院自上而下的傳導,卻始終找不到症結。從業人員的福利待遇無法保證,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行業内人員流失,于是,像七時所遇到的一人多崗的情況,更無法避免。七時曾經認真查了國内頂級養老院、自己現在工作的北京養老院、實習時的山東養老院的資料,最終總結,不管養老院處于什麽水平,院内的管理層都不是護理專業出身,這也或許是無法親身理解一線工作人員的原因。盡管熬過了現金流斷裂的危機,Mia 也不禁爲未來感到一絲擔憂——在國内,要讓适老化這個概念變得和喝水一樣日常,任重道遠。
但不是沒有轉機。
養老有新市場,認清現實後繼續向前
養老院之外,經常有個人客戶給 Mia 下改造訂單,這些客戶中,有一部分是一線城市的高知高收入人群。
另一部分則是因爲老人康複出院,行動不便,需要在家看護,Mia 将他們稱爲 " 姨媽巾人群 ",意思是已經有了無法避免的看護障礙,而且生活更便利的空間成爲必需品時,才會想到做适老化改造的客戶。
這類 " 姨媽巾人群 " 的老人通常自己無法精準描述需求,需要子女代勞溝通,而年輕人很難理解老人的各種護理需求。因此,Mia 會和客戶一起填寫一份問卷,洗澡、如廁、從床上移動到輪椅、平地行走等都有從 0 分到 15 分的評分标準,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盡量覆蓋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圖源:己由科技
工作時,Mia 和團隊先和客戶通話,初步溝通改造需求和預算,再到客戶家裏現場了解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家庭關系、起居習慣等,再對應給出改造某一件家具、或改造整個房屋的方案。
現場勘察的時候,客戶都會讓父母在家,一起參與這項家庭決策。
Mia 看到,有老人擡起手肘很困難,夠不到廚房櫥櫃的門;有老人坐在椅子上,因爲自身慢性病,起身要額外耗費很大的力氣;有老人的洗手間裏安裝了浴缸,怕摔跤磕碰,所以不敢再用。
Mia 和客戶溝現場溝通中,受訪者供圖
也有老人向 Mia 展示他自行摸索出的小巧思——他要進浴缸洗澡,站着跨不進去,就找了一個洗發店裏底部帶輪子的小圓凳。老人坐在凳子上,慢慢擡起腿,給自己轉個身,再把腿放進浴缸裏面,最後扶着淋浴的水龍頭,讓自己站起來。還有很多老人主動找到 Mia,提出改造住房。
有一對年紀 83 歲和 86 歲的老夫婦,因爲生小孩比較晚,如今子女還沒退休,孫輩們也要承擔起兩代老人的照顧義務,于是,老夫婦主動對住所進行适老化改造,希望能減輕小輩們的贍養壓力。
在這個案例中,Mia 看到了随着晚婚晚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長輩和小輩共用一套适老化住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有了前期運作的基礎,她願意等待機會的到來。
Mia 團隊入戶勘察時,老人向他們展示需要被改造的洗手台,受訪者供圖
而七時的心态也發生了轉變,她當初雖然是被推着進入養老院工作。但如今,她對養老行業的曾經的排斥在慢慢松動,甚至滋生出了一種責任感。" 大家覺得做活動就是把老人推到現場就完事了," 她說," 其實在活動的過程中給老人提供一些照顧,比如順便給他們按按肩頸,緩解一下疼痛,也是能發揮特長,拉近距離的。" 七時的辦公室裏養的花和小魚都是老人送給她的禮物,還經常有人笑眯眯地把她當成自家的小孫女。
養老院展開理發活動,受訪者供圖
在她的最新工作計劃中,9 月的第一周做遊園活動,第二周做花燈來慶祝教師節,第三周中秋節将至,她請了藝術團到院裏表演節目,帶着老人們做月餅,再加上平日的日常活動如生日會、歡迎會等,一個月内,七時幾乎每周都要策劃一個全新的活動。
還記得在校期間,學校要求學生自己找養老院做義工,在這個過程中,七時逐漸發現自己對策劃很感興趣,一定程度上,她覺得現在的工作也算興趣對口。提起未來規劃,七時還是覺得一切自有天定:" 真是陰差陽錯,本來我想學師範,結果現在教師都改革了,沒想到我還能有穩定的工作。" 而且,養老院包吃包住,基本不用加班,和辛苦的一線護理員相比,社工的工作環境已經輕松很多。所以,七時決定将社工作爲職業繼續發展,一邊工作一邊備考社工證,期望以後在行業裏更多的發展。
獨居群體逐漸變多,智慧養老還需要時間
在 Mia 和七時的口中,老人們都認爲自己老當益壯,總要主動折騰點什麽,來證明自己 " 不需要被特殊照顧 "。
七時工作的養老院裏住了 130 位老人,其中有 80 位老人腿腳還很利索,甚至能自己出去旅遊,退休收入不低,堪稱有錢有閑有活力。
但他們的子女或長期在國外,或自己的自尊心很強,不願意麻煩子女,于是,他們花錢把自己送進了養老院,仿佛隻是在養老院租了一間房。
養老院活動中,一名老人正在看報,受訪者供圖
而 Mia 的客戶裏,有 30% 都是獨居老人,他們的子女大都外出務工或出國。
甚至,有很多獨居的年輕人也找到 Mia 的團隊,要照搬适老化的家居。這些年輕人希望自己生病或在家中發生意外時,能夠被人知道,能方便社區人員上門查看。
獨居的人數越來越多。2021 年,獨居群體數量升至 9200 萬人,今年,獨居人口再次上升,将達 1.5 億。
是人都會老,當這群龐大的獨居人群老去,養老行業在未來要應對的變化和挑戰會更多。
但是,如果在家居上加入一點當下流行的 AI 元素,想借助機器實現智慧養老,在理想和現實中又存在着一道鴻溝。
養老院活動,老人在做美甲,受訪者供圖
七時上學的時候,學校已經建成了一座康養示範基地,配了全套的華爲智能設備。在基地裏,不管什麽髒活累活,都由機器完成,人隻需要指揮機器。甚至,隻要人坐在椅子上,椅子都能智能監測身體狀況。七時學着台灣香港的資料,用日韓的模式進行練習,在基地裏也曾感受過一派其樂融融的祥和氛圍。然而,當她發現過真正的生老病死帶來的就是屎尿屁、各種用工糾紛和單調的病床,在這之後,她心裏的落差也被無限放大。
在不掙錢的養老行業,短時間内,這些骨感的現實還難以被改善。
不管 AI 發展的有多快,這些需要有人陪伴的老小孩們,總是會更依賴有溫度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結。
對于年輕從業者來說,溫度也是苦中作樂的一劑良藥,在七時和老人相處的過程中,那些讓人心頭一暖的時刻又不斷填補她心中落差的縫隙。
" 國内的養老院一直是剛需型 ",Mia 則是提出了自己對行業的看法," 現在主要是從剛需到服務升級的過程。" 漸漸地,她也摸出了國内适老化産品和日本産品之間的區别。
之前,國内廠家基本用日本産品來開模,然而,日本适老化産品 " 醫療器械 " 的感覺太突出,似乎無時無刻在提醒着家裏有一位需要照顧的老人。經過三四年的更叠後,現在,廠家根據國内老人對年齡的敏感程度進行适當改良,做一些看不出适用年齡痕迹又适合老人生活的産品。随着時間輪轉和産品的不斷變化,養老相關的行業路徑在慢慢清晰,來自各界的大量新鮮血液越來越多湧向養老行業。而随着延遲退休的公布,爲自己的老年生活負責,已經是人人必經的課題。在被外界視爲 " 朝陽 " 的養老行業裏,真正的年輕從業者也在割裂的體感中,直面還沒來得及被陽光普照到的微小角落。而那些期待老有所依的人們,也是每個年輕人會面對的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