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創新力普通,或者明明很強隻是不符合輿論場預期的企業和産業,就不配獲得尊嚴,不配被稱作民族企業,甚至,不配生存?
撰文丨張明揚
最近,雷軍郁悶地收獲一個新标簽:雷傳志。
整件事的緣起有些莫名其妙。小米發布了一個全新操作系統——澎湃 OS,雷軍在輿論場上也算是身經百戰,可能也預期到了會有一些針對系統功能的群嘲和攻讦。
但雷軍沒想到的是,群嘲的确來了,但指向卻是民族主義風:" 雷軍弄操作系統幹嗎?爲什麽不能用鴻蒙系統呢?"" 國内已有自己的系統鴻蒙了,你雷軍自己再搞一套,這就是給國産操作系統捅刀子 "" 浪費資源,對接鴻蒙會死?" " 我是雷軍,我爲高通代言 "……
圖 / 網絡
于是乎,雷軍成了 " 雷傳志 ",澎湃 OS 成了 " 安卓套皮 ",小米成了 " 買辦 "。
按照這個邏輯,這澎湃 OS 要是不好用也就罷了,最多也就是自不量力挑戰鴻蒙;要是真的好用,那就真的是惡貫滿盈 …… 輿論場上已經有陰謀論,雷軍自研新系統背後站着的是 " 海外資本 " 和高通,目标就是爲了阻擊鴻蒙。
何至于此?
2011 年 8 月 16 日,雷軍穿着喬布斯式的黑色 T 恤藍色牛仔褲爲小米手機啓幕,由此得到了一個名震江湖的綽号:雷布斯。
2021 年,因傳出小米下場造車,雷軍又得到一個新綽号:雷斯克。但因爲小米汽車雷聲大雨點小,這個綽号顯然沒有如 " 雷布斯 " 那樣流行開來。
很顯然,雷軍是以 " 雷布斯 " 爲豪的;但與此同時,雷軍也以 " 民族科技企業大佬 " 這個标簽爲榮,以華爲創始人任正非爲對标者。
而今," 雷傳志 " 一出,踐踏了雷軍一切的光榮與夢想。小米作爲科技企業的成色、小米的民族企業标簽、小米的原創力,雷軍作爲民族企業家甚至僅僅作爲一名企業家的 " 資格 "……. 一切的一切,都被某些網民在輿論場上否定了。
" 雷傳志 " 典出柳傳志。曾經,柳傳志作爲中國企業家的教父,聯想作爲中國最早大舉國際化的科技企業,名噪一時,雷軍還曾公開表達過對柳傳志的傾慕。但近幾年,譽之所至,謗亦随之,柳傳志和聯想陷入各種輿論漩渦,名聲一落千丈。
▲ 2023 年 10 月 26 日,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圖 /FTP)
平心而論,輿論場上很多對聯想的批判都是有些道理的(司馬 × 除外):後續創新乏力、轉型舉步維艱、國際化名大于實 …… 但是,很多批判背後的一個潛台詞或者說是危險傾向是:一家創新能力不符合公衆預期的企業不配生存。
說白了,聯想造不出芯片,沒有突破 " 卡脖子 ",安于全球科技産業鏈的分工,就是它最大的原罪。
現在,這個被制造出來的原罪輪到了小米和雷軍,這也就是 " 雷傳志 " 的終極殺傷力所在:小米沒有能力搞出去安卓化的國産操作系統也就罷了,還背刺了國産操作系統之光鴻蒙。
華爲手機和小米手機誰好?
見仁見智。如果一定要讓我選擇的話,我應該會選擇華爲,畢竟,按照我們通常的印象,華爲手機的創新力更強一些,小米的營銷更強一些。當然,也有人認爲,小米的性價比更好,華爲的定價偏高。
這本是正常的市場反饋,小米的創新力相對華爲應該差一些,但這個相對的劣勢不也體現到價格差之中了嗎?可以說,這是國産手機極其正常的生态位分布,每個消費者有自己的價值觀偏好,也有自己的價格敏感度。
國産操作系統也是如此。華爲突破技術卡脖子,鴻蒙橫空出世自然是國貨之光,是市場的一種自我突圍;而小米基于安卓自研操作系統,也是正常的商業考量。
有人說了,小米就不能争點氣與安卓一刀兩斷。這就奇怪了,小米畢竟沒有被這方面的制裁壓力,爲什麽要主動脫鈎?這就好比,國外芯片不賣給中國,中國企業自然要發憤圖強,但如果賣了,中國不也樂見其成麽?
圖 / 圖蟲創意
這種思維,不僅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思維,還是一種計劃經濟思維。鴻蒙畢竟是華爲的,華爲賣不賣,小米買不買,華爲賣多少錢,理應由市場決定;網友吼上幾句,小米就必須用鴻蒙,你也不問問賣便宜了華爲是否願意。
按照這種邏輯,中國有一家手機企業就夠,一家鋼鐵企業就夠,一家汽車企業就夠,國内的市場競争都是 " 内耗 "、都是 " 買辦 "。如果這樣曲解 " 集中力量辦大事 ",那倒是可以看看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企業與科技,究竟有沒有國際競争力?
華爲很好,鴻蒙或許也很好,華爲的創新力或許也強于小米,但是,當國人在爲華爲鼓掌的時候,是否進入了另外一個誤區:那些創新力普通,或者明明很強隻是不符合輿論場預期的企業和産業,就不配獲得尊嚴,不配被稱作民族企業,甚至,不配生存?
這種邏輯推而廣之,那些華爲産業鏈上的配套企業,是否也不配生存:核心科技?一個配套企業談什麽核心科技。它們賺很多錢?它們賺了華爲的錢,這還了得,這不是影響了華爲的研發資金投入能力。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要求依法保障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人格權;後續還發布了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
那麽," 雷傳志 " 難道就不是侵害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名譽權嗎?
現實是,那些編這些段子的人,完全不把最高法這些指導意見當回事。他們認爲自己口含天憲、言出法随,連司馬老師都沒事,他們就有事了?
妄人自然不少,但更多的網絡攻讦者也是有自己理論基礎的。在他們看來,柳傳志、雷軍乃至互聯網科技企業創始人,都不算企業家,他們隻能算資本家。
這樣,不就邏輯自洽了,他們批判的不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資本家,是聯想、小米這樣的 " 買辦企業 "。
好家夥,這樣一偷換概念,一曲解政策,他們倒成了永遠的正确者;被他們攻讦踐踏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則連被稱作企業家都不配了。
圖 / 圖蟲創意
在中國輿論場上,仍然明裏暗裏流行着企業的出身論。
第一重出身論是明的,也就是民營企業有原罪,民營企業家是資本家,由于主流輿論的公開反對,這種說法正逐步改頭換面,往第二重出身論轉移。
第二重出身論是暗的,也就是搞硬科技的,突破卡脖子的民營科技企業可以豁免批評,其管理層才有資格可以被視作企業家,而那些搞軟科技,或者幹脆一切不搞芯片、不與國際科技分工體系硬怼脫鈎的民營企業家,則還是貪婪無愛國心的資本家,其企業也不配稱作什麽民族科技企業。
主流輿論熱衷談什麽 "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 50% 以上的稅收,60% 以上的國内生産總值,70% 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 以上的企業數量。"56789" 看似熱熱鬧鬧,但在兩重出身論的沖擊下,不堪一戰。
道理很簡單,"56789" 訴諸理性和證據,兩重出身論訴諸情緒和仇恨。
打個比方,三個 ×× 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同班同學,他們分别在中移動、華爲、小米寫代碼。根據兩重出身論的經典言說:你在華爲寫代碼,是爲中國科技獨立自主研發作貢獻;你在小米寫代碼,以往是在被資本盤剝,這也就罷了,随着雷傳志的風行,被利用的你是爲國際資本扼殺中國國産操作系統的幫兇;你在中移動寫代碼,雖然中移動在國際市場不能打,但據說承擔了爲那些被資本遺棄的不發達地區、沒錢群衆 " 普遍服務 " 的功能。
在兩重出身論的惡質輿論氣氛下,中國企業就這樣被人爲地撕裂了,民營的、搞軟科技的搞應用科技的趕快學會唾面自幹;中國企業家也被分别人爲地安排上鄙視鏈的各端,有些國際一流的企業家被剝奪了企業家的标簽,隻配被稱作資本家。
科技企業也被分爲三六九等,聲稱搞硬科技的,搞芯片搞電動車虧成一地雞毛的,都在鄙視鏈的頂端,那些在不那麽硬核的領域熠熠生輝、在國際科技分工體系灼灼其華的科技企業,一句被國際資本綁架,就毀掉了你的一世榮光,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10 月 17 日,蘋果 CEO 蒂姆 · 庫克在成都蘋果旗艦店觀看了一場王者榮耀表演賽。作爲頂流硬核科技企業 CEO 的庫克,爲什麽去圍觀遊戲比賽,原因或許有很多,但這也是一種表征;硬核科技與遊戲等其他軟科技是相輔相成的。
圖 / 視頻截圖
沒有足夠多足夠新的軟件與 APP,當年電腦硬件的升級,今日手機的更新換代,就成了 " 無意義的升級 ":任何硬件上或硬核意義上的科技進步,不都要最終體現到消費電子、消費互聯網以及公衆的日常科技消費之上麽?否則,硬核科技的發展是爲了什麽,發展之後誰來買單,又如何取得利潤投入後續的科技發展?
沒有不斷升級的互聯網應用,消費者爲什麽要購買新手機,手機升級的意義何在?沒有性能更好的手機,更先進的芯片制造出來又有什麽用,給誰用?
從根本上而言,科技的進步,落腳點就是人和人的生活。這才是 " 科技以人爲本 ","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 的真意啊。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硬科技與軟科技本就不分彼此,互爲勢能。又何來硬科技比軟科技更高級,更科技呢?又何來從事硬科技的企業家才是企業家呢?
" 雷傳志 ",可以休矣;中國企業的出身論,可以休矣;中國企業家的污名化,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