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線城市中,在人才吸引維度上,成都的各項數字經常居于榜首,它目前已經擁有 17 家科創闆上市企業,涵蓋生物醫藥、物聯網、芯片微電子等領域。這座在 10 年中便快速躍升爲 GDP 第 7、人口第 4 的超級大城市,正在經曆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帶來的龐大機遇,也不得不面臨随之而來的挑戰。
作者 | 董溫淑
編輯 | 李 原
運營 | 劉 珊
在人們的印象與認知中,近幾年一直同時存在着兩個成都。
第一個成都,是一片理想生活的應許之地。它的生活節奏閑适安逸,茶館、火鍋店星羅棋布,文化潮人聚集,夜生活豐富多彩——支撐這一切的,還有相對低廉的房價和生活成本。
第二個成都,則是一座近兩年已經正式晉升爲 " 卷都 " 的城市。網上被戲稱爲:孫悟空來了,也得先在成都打上五百個電話才能走。天府新區徹夜通明,年輕人在網上吐槽:找工作千萬不要來成都。
這兩個成都,都反映了一座充滿活力、正處于上升期的超級經濟體的 AB 面。
在成都的 A 面,作爲過去 10 年來,幾乎是國内發展變化最爲迅猛的城市,在各種利好政策和資本扶植下,成都已從二線城市變身爲 " 巨無霸 "。
其具體表現爲:成都的注冊公司多如牛毛。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年起,成都的市場主體數量,已僅次于深圳,成爲市場經濟最爲活躍的城市之一,在排名前十大城市裏,它的增速也是最快的。
經濟的活躍背後,自然帶來人才的湧入。根據成都統計局數據:到 2021 年底,成都躍升爲人口第四大城。其常住人口 2119 萬人,已超越廣州、深圳,排在 3212 萬人的重慶、2489 萬人的上海和 2188 萬人的北京之後。
人口的增長,進而會極大地拉動消費經濟的活躍。據公安部統計,今年上半年,成都汽車保有量已超過 600 萬輛,這一數量僅次于北京,成爲全國第二大汽車保有量城市。
但将繁榮翻轉來到成都的 B 面,在疾速發展之中,錯位也同樣難以回避。
在社交媒體上,許多年輕人抱怨:成都的工作多以銷售、客服崗位居多。知名大廠雖然在成都幾乎都設立分部,但多以支持性部門爲主。
據 58 同城招聘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 年,成都是全國銷售、客服崗位需求最爲旺盛的城市;2021 年,成都的客服類崗位需求量依然保持在國内第一。
而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 2022 年的 " 人才吸引力報告 " 顯示,成都人才需求最大的四個職能分别爲:java、大客戶銷售、銷售代表、區域銷售經理 / 主管。
銷售、支持類崗位機會更多
一切迹象顯示,這座西南新一線城市仍處于高速的上升期,它的自然和文化氣息,對于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
從 2017、2018 年前後,因房價飙漲、生活成本增加等綜合因素影響,國内開始興起一陣 " 逃離北上廣 " 風潮。而在年輕人眼中,作爲 " 北上廣 " 之外第四城的成都,不僅擁有閑适的生活節奏,而且在新興産業上積極探索,能夠提供不錯的就業機遇。
比如 2012 年前後,成都開始着力發展手遊行業,并于 2013-2014 年迎來了遊戲行業的第一個巅峰。最高峰時,曾有 1000 多家公司在成都紮根,成都也因而被稱爲 " 千遊之城 "。
近年來随着電商直播行業的發展,成都也着力打造相關産業生态。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 年直播産業人才報告》,成都直播人才需求位列全國前五。
此外,在新能源領域,統計顯示,在 171 家四川上市公司當中,已經有超過 30 家企業涉足新能源相關領域,其中近 20 家成都上市公司跨界布局了新能源。有關部門也在着力布局先進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産業結構頗有 " 多點開花 " 的态勢。
但近兩年來,當求職者們真正走進成都的就業市場,也發現了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的縫隙。
今年 8 月,某 985 院校英語本科畢業的林玲開始進行自己的又一次求職面試。
這一次,她溝通的崗位是成都一家公司的 " 業務維護拓展 " 崗位。HR 開出了一個看似極具誘惑力的條件:" 保底 8000,一個月下來最少可以拿個 1.5W-2.3W。"
但随着林玲追問薪資結構,HR 又坦言所謂的 " 保底 " 有一些水分,沒有五險一金,隻有一份人身意外險。
聊到這裏,林玲心裏有了底。她挂斷電話,在心裏默默給這次面試打上了 " 失敗 " 的标簽:" 對方經常用高薪或者業務拓展這類話術來包裝,其實崗位就是銷售。可能還要涉及到’電銷’,每天機械性地打大量電話。"
類似的情況,林玲今年已經遇到過很多次。她的心态已經從找不到工作的焦慮,切換到了對現狀的接受。
" 最開始,幻想在成都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躺平。誰知道找工作時,發現英語專業背景幾乎沒有用武之地。接觸到最多的,就是銷售這種低底薪、機械重複的機會。"
而林玲最爲屬意的翻譯、市場等發展空間較大的崗位在成都非常有限,且競争極其激烈。她在今年得到的爲數不多的幾次面試中,林玲都被刷了下來。接下來,她的打算是一邊面試,一邊準備考公。
2022 屆碩士畢業生孟韬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困境,他的職業規劃原本是進入一家科技大廠或者國企。積累幾年後,再買房置業,成爲名副其實的 " 新成都人 "。但是,這兩個職業選擇最終都被現實 " 打破 " 了。
" 投遞的幾家大廠都沒有順利走完面試流程。幾家國企雖然給我發了 offer,但是要麽工資很低,隻有幾千元,要麽很難保證 965 的工作節奏。"
據孟韬觀察,他身邊的不少同學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去年我的一些同學最終去做了銷售、技術支持這類不對口的崗位。我也考慮過,但我的性格比較内向,真的不适合。"
最終,孟韬選擇了 " 曲線救國 ",加入了一家杭州的本地小廠做工程師。" 發 offer 時,這家公司承諾未來幾年會在成都開設辦事處,到時候優先把我調回成都來 "。盡管與預期有所偏差,孟韬仍爲自己找到了工作而感到慶幸。
而林玲與孟韬的遭遇并非孤例。據 " 網易文創 & 數獨 " 統計微博、小紅書上的 " 成都就業 " 相關發帖," 就業難 "" 多是銷售等人力密集崗位 " 已經成爲求職者對成都就業市場的共同感受。
這讓年輕的求職者們滿心困惑:身處新一線城市的成都,爲何理想工作機會如此有限。隻能讓人才們流連在一個個銷售、服務等人力密集型崗位的面試機會中。
相關人士向「市界」表示,一方面,由于成都在過去十年整體增速極快,産業結構升級與高技術崗位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暫時還未追上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高端崗位要求,轉型不是朝夕之功。
另一方面,在成都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它自身便代表着一個極具活力的經濟體和消費市場。作爲輻射整個西部的門戶,大型企業也會将其視爲打開中西部地區的首選城市——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支持崗位人才去支撐産業發展。
高端崗内卷
" 這裏本來是東方的瑞士平替,來的人多了,就成了瑞士卷。" 流行于網絡的調侃,道盡了人們對成都的期待,以及認清現實後的落差。
在逃離北上廣風潮興起的 2017 年,成都同時加入了 " 搶人 " 行列,并推行了寬松的 " 人才新政 "。優待政策在 4 年内,吸引了 50 多萬 " 蓉漂 " 青年落戶。據官方數字顯示:其中 30 歲以下年輕人占比 78.8%,本科以上學曆的更占到九成。
加之成都天然的文化和生活吸引力,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從 2017 年到 2022 年,成都的城鎮常住人口數從 1604.47 萬攀升至 2126.8 萬,5 年漲了約 522 萬——幾乎漲出了一個桂林,其人口增長速度已經僅次于深圳。
在新一線城市中,在人才吸引維度上,成都的各項數字經常居于榜首。據智聯招聘數據顯示,在新一線城市中,從 2016 年到 2021 年,成都連續 6 年應屆生流入占比第一。
不過随着城市規模過快增長,成都的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難以适配的問題,也逐步湧現出來," 詩與遠方 " 的濾鏡開始在年輕人心中慢慢消散。
據官方數字顯示:現階段成都的産業結構基本處于 " 三、二、一 " 的合理狀态,即第三産業(交通運輸、信息傳輸、批發零售等)GDP 的比重高于第二産業,第二産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等)所占比重高于第一産業(農林漁牧)。
但從細分來看,成都的第三産業主導行業仍集中于房地産、金融業、批發零售業等,而非科技互聯網等創造大量崗位的行業;而第二産業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僅約 30%,吸引就業能力有限。
這種産業結構的 " 偏科 " 狀态,造就了供過于求的人才存量。也讓爲數不多的優質企業在招聘時,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得以貫徹 " 優中選優 "。
但在求職者眼中,成都的就業環境表現出的,是極緻的内卷。
曾經曆過成都校招的孟韬告訴「市界」:" 海康威視、成飛研究所等大廠,都隻面向‘雙九(本碩學曆均爲 985 高校)’的那一撮人招聘,即便這樣,很多大廠崗位的報錄比也達到了幾十比一,很難擠進去。"
就職于一家互聯網大廠成都分部的劉晰則發現,自己所在的部門的每一個空缺背後都有不少候選人在排隊," 我們起碼有兩三年都沒有放出新的 HC(Headcount,名額)了,每當有同事離職留出空間了,很快也會有新同事補缺 "。
在求職者 " 卷生卷死 " 的另一面,也有招聘方看中了這種供需錯配下的機遇,選擇來到這個極具性價比的人才市場。自媒體大 V 盧克文是其中之一,就在今年年初,他将自己的公司從東莞遷來成都,并爲這裏人才招聘的容易程度感到驚喜:" 全是高學曆年輕人,薪資則是北京深圳的 60-70%。"
不過,除了能夠 " 輕裝簡行 " 的自媒體公司,選擇将 " 大本營 " 放到成都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從企業經營角度出發,成都海量的人口加上薪資優勢,讓更多企業更願意将客服、銷售等部門轉移、落戶在成都。
而如支付寶、京東、美團、騰訊等大廠都将客服等相對輕量級的部門設在了成都。但其更爲硬核的研發、科技部門,則很難花落成都。
據一位獵頭觀察,這種安排能爲企業節省下不少成本:" 新一線城市裏,成都普通客服的底薪非常低,比 2022 年剛成爲新一線的合肥還低。" 如亞馬遜,更将其 AWS 業務的全球呼叫中心設在成都。
大廠這樣出于用工成本的考慮,也讓高端人才感覺在成都工作,很容易就會遇到天花闆。要想從事職位更高階、收入也更高的工作,必須去北上廣才有空間。
曾在上海從事基金行業的 Tiffany 告訴「市界」:" 之前我在上海做的工作,在成都基本沒有同類型崗位,最終我進了成都一家外企的市場部。" 但即便如此,相同的工作成都給到的工資水平僅是沿海地區的一半,生活成本也并不低。
曾在美國谷歌從事技術研發崗位、2022 年回國發展的 Max,則選擇了和 Tiffany 正好相反的道路:由于不願意接受在成都 " 降維 " 找工作,他最終接受了一家上海公司的 offer。
還需要一點時間
實際上,成都眼下的諸多發展和就業錯位,主要仍源于在過去的時間裏,它的發展速度過于迅猛所導緻。
此前,作爲一座典型的内陸城市,成都的工業基礎相對比較欠缺。曾被稱爲城裏隻有 " 三根半煙囪 "。據近年來的數據統計,成都的 GDP 雖然在 2022 年已躍升至全國第 7 位,但工業增加絕對值仍隻排在 13 位。産業結構仍在持續的變化和調整中。
過去幾年,對此問題認知最爲深刻的,實際上當屬成都市政府。
今年 7 月,成都市委在十四屆三次全會中,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決定》。其中着重談到了:成都存在實體經濟發展不足、産業核心競争力不足等短闆。未來,做大做優做強制造業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赢得競争主動、維護經濟安全的關鍵所在。同時,要把加強科技創新、賦能産業優化作爲拉長闆、補短闆的戰略之舉。
而支撐起這些決策最大信心的,是成都的人才流入數量仍在攀升。
據脈脈發布的《2023 年新經濟行業中高端人才就業觀察》顯示,成都中高端人才存量已位列國内 Top6,排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之後。并且人才流入流出比顯示出:從 2022 年起,成都對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持續上升。
▲(成都青年人才畫像。圖源 / 共青團成都市委)
而成都良好的營商環境、開放樂觀的生活态度,對年輕人來說,也意味着強烈的吸引力。
據《2023 中國城市生态環境保護營商競争力指數報告》顯示:成都生态環境保護營商競争力綜合指數排名第四,僅次于北京、上海、重慶。
特别是在政務環境、社會服務這兩項上,成都高居所有城市第一。在招商引資上,成都市政府提出了 " 三到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務周到,做好企業的服務夥伴。也因此,2022 年成都更榮膺 " 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 " 榜首。
與之相伴的,是過去數年來,成都在新興産業上的積極探索。
前面提到,成都曾大力發展遊戲行業,被稱爲 " 千遊之城 "。坐落其中的遊戲工作室就包括著名的騰訊天美工作室,這也正是現象級手遊《王者榮耀》的開發團隊。
即使近年來,遊戲行業經曆了一輪資本寒冬,據《成都遊戲企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成都在 2022 年,仍有 517 家遊戲公司及團隊,相關從業人員約 5.4 萬人。
而近年來成都直播電商行業仍保持快速發展,2022、2023 年,快手直播電商、京東 " 新百貨 - 倉儲式 " 直播産業園分别落地成都。
此外在先進制造、新能源等領域,成都同樣進行了布局,并從政策層面予以支持。
比如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先後印發了《關于聚焦産業建圈強鏈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政策措施》《成都市産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方案》,計劃打造電子信息等 8 個産業生态圈、集成電路等 28 個重點産業鏈。
一位在成都負責招商引資的工作人員告訴「市界」,目前自己所在區已成立了十億級規模的産業基金,爲了吸引智能制造等先進科技企業落地到成都,有計劃多方給予政策支持。
至今,成都已經擁有 17 家科創闆上市企業,涵蓋生物醫藥、物聯網、芯片微電子等領域,其中不乏細分行業龍頭。比如國内智能投影産品出貨量第一的極米科技,科創闆無人機 " 第一股 " 中航無人機,後者曾率先研發出實現軍貿出口的中空長航時察打一體大型無人機等産品。
整體來看,成都本土孕育或紮根于此的一批企業普遍還處于積累期,但已呈現出規模爆發的潛力。在産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之前,這座承載了無數人美好想象的城市還需要一點時間。
(文中人名除林玲外爲化名)
如無特殊說明,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