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胡麗華
編 輯丨周上祺
2023 年,開年拼經濟,杭州立志打好經濟翻身仗。
2022 年,杭州實現生産總值 18753 億元,增長 1.5%,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 9 位,距 "2 萬億俱樂部 " 僅一步之遙。杭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定下目标,2023 年 GDP 預期增長 5% 以上," 全力打好經濟翻身仗 "。
" 今年杭州要打好經濟翻身仗,開發區(園區)是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 杭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實際結果來看,開發區(園區)已經成爲杭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杭州全市 16 個開發區(園區)貢獻了全市 40% 以上的财政收入、50% 以上的生産總值及 60% 以上的規上工業總産值。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出台。根據規劃,到 2025 年,全市開發區(園區)規上企業總産值達到 3 萬億元,主導産業占比提高到 60% 以上,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 10% 以上,形成 3 個千億級、2 個萬億級産業集群。
"(各地)都希望把經濟做大做強,從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角度來看,核心是要改變以前在産業發展、經濟發展方面‘多、散、低’的局面,園區建設是重要的抓手。"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受訪專家看來,杭州發力開發區(園區)助力城市拼經濟背後," 産業集群 " 發展是其中的關鍵詞。當前,杭州正聚焦于打造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新能源五大産業生态圈,這也正是各大開發區(園區)的産業導向。對于杭州來說,要通過做大做強支柱性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繼續發揮數字經濟 " 長闆 " 的同時,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搶抓先進制造業機遇,加快突破一批 " 卡脖子 " 技術 ,實現經濟規模與質量雙提升。
開發區發展按下 " 加速鍵 "
作爲我國沿海開放城市,1993 年 4 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是杭州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統計數據顯示,1994 年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産值爲 7000 萬元,至 2022 年,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産值已經突破 3500 億元。
以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代表,經過 30 多年的開發和建設,杭州擁有多個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經濟園區、産業園區、科技園區等,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術産業、高附加值服務業,成爲杭州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以及發展現代工業、外向型經濟和高教科研的重要基地。
伴随着城市發展格局不斷更新,開發區(園區)也在相應 " 叠代升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杭州從 " 西湖時代 " 一路狂奔到 " 錢塘江時代 ",期間,杭州一邊積極拓展 " 開發區模式 " 的成功經驗,一邊也在錢塘江南岸開始加速探索培育由人才與技術爲核心構成的 " 高 " 與 " 新 " 産業發展。
有觀點認爲,當前杭州城市與産業互動發展迎來了第三階段,便是城市從投資驅動進入創新驅動的 " 大城西時代 "。坐落于杭州城西的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階段通過探索 " 人才 + 資本 + 民企 " 便是其發展的核心打法。
發展模式加速轉型升級的同時,杭州的開發區(園區)也一直處于不斷整合提升的過程中,數量不斷動态調整。杭州市發改委數據顯示,杭州開發區(園區)總數從 2018 年底的 142 家整合優化到 2021 年的 16 家,數量減少近九成,邁上 " 少而精 " 的新賽道。
" 開發區(園區)對城市産業經濟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現在強調高質量發展,除了要有更好的地均表現之外,産業的技術等級、産業的創新能力、産業的對外影響力等,可能是更重要的考核指标。" 曾剛表示,如今杭州提出五大産業生态圈,在産業發展由 " 鏈 " 向 " 圈 " 的進化過程中,開發區(園區)也步入了發展新階段。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 月 13 日,杭州出台《實施意見》,圍繞杭州打造 " 産業興盛新天堂 " 總目标,明确通過優勢産業集群發展、開放創新引領發展、要素資源統籌發展、産城融合綠色發展和體制機制優化發展推進開發區(園區)建設再上新台階。
比如在推動優勢産業集群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全産業鏈生态,加強項目招引和産業布局全市統籌,構建由開發區(園區)、高能級戰略平台、特色小鎮等組成的分級分類産業平台體系。
在推動開放創新引領發展方面,明确加快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力争到 2025 年,實現省級以上科創平台在全市開發區(園區)全覆蓋,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建設。
此外,在要素保障方面,杭州将從加強土地集約利用、财政金融支持、緊缺人才全球招引、水電氣能源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出到 2025 年,每年在園内供應标準廠房 400 萬方以上,整治低效工業用地面積 1 萬畝以上,并專項安排 2 億元财政資金統籌用于開發區(園區)建設。
曾剛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杭州以開發區(園區)爲主體的各類經濟發展平台進入到更高水平開放階段。進一步依靠體制機制創新驅動,破除過往的路徑依賴,全面提升開發區(園區)的産業競争力、自主創新力,推動實現跨越式發展,是開發區(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同時曾剛認爲,除了産業基礎、發展空間等硬性條件之外,打造更專業的體系、更優的營商環境等 " 軟實力 " 正成爲助推開發區(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特色園區崛起産業高地
當前,工業 " 壓艙石 " 作用日益凸顯,步入 2023 年,不少城市在新年第一會、兩會期間都釋放出要着重抓工業的信号。
在杭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2023 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千方百計抓好重大項目推進,固定資産投資增長 6%,制造業投資增長 15%,力争工業投資 1100 億元;安排市重點項目 858 個、年度投資 2060.9 億元,安排投資 10 億元以上制造業重大項目 77 個。
" 對于杭州來說,要去沖刺‘ 2 萬億城市’目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柯敏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杭州大力發展服務業等業态,第三産業發展迅速,盡管這幾年杭州對制造業也越來越重視,制造業總量不斷做大做強,但相對而言制造業還需進一步發力。
以 2022 年爲例,杭州市第二産業增加值 5620 億元,同比增長 0.4%;第三産業增加值爲 12787 億元,同比增長 2.0%。
2 月 6 日,杭州召開全市一季度工業經濟 " 開門紅 " 暨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杭州市市長姚高員在會上指出,培育工業特别是制造業 " 五大産業生态圈 " 新增長點,确保實現工業經濟一季度指标全線飄紅。
杭州迫切需要利用開發區 ( 園區 ) 平台優勢激發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在此基礎上,此次《實施意見》也明确了若幹舉措,如圍繞打造 " 五大産業生态圈 ",提出加快構建全産業鏈生态,加速邁進世界級産業集群;以特色産業平台爲主要載體推進 " 一園一主業 " 發展,到 2025 年,各特色産業平台主導産業占比增長 20% 以上;加強全市 " 一盤棋 " 統籌。
從上述舉措中可見,聚焦賽道謀劃和全盤思維是杭州開發區(園區)實現新一輪提質增效的關鍵支撐,其核心要義正是推動産業培育生态化、要素統籌市域化。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杭州現有開發區(園區)主導産業主要集中在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時尚産業等。從各開發區(園區)實踐來看,多數園區擁有不止一個主導産業鏈,基本都布局了多個主導産業。比如,錢塘新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智能汽車與智能裝備等;城西科創大走廊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智能裝備等。
" 在‘一園一主業’方向引導下,各開發區(園區)要圍繞主導産業鏈需進一步加強相關産業規劃,加快推動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五大産業與産業鏈上下遊的規劃與布局,提升開發區(園區)産業貢獻度、産業集聚度、招商精準度、要素集約度。" 柯敏表示。
在柯敏看來,當前杭州在 " 數字經濟 + 新制造業 " 雙輪驅動的格局下,未來園區的變革也要順應新産業發展的趨勢,積極布局搶抓産業發展機遇,比如近日浙江出台規劃明确優先發展未來網絡、元宇宙、空天信息等 9 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産業。
此外,爲推動優勢産業集群發展,此次《實施意見》中明确加強全市 " 一盤棋 " 統籌。如招商方面,繪制全市産業鏈 " 招商地圖 ",推動開發區(園區)聯動招商,建立市域外招引項目首報首談制度。再如跨區域産業轉移方面,出台全市産業跨區域遷移管理細則,對需轉移、溢出到所在區、縣(市)之外的企業和産業項目,實行市級統籌。
柯敏指出,當前杭州中心城區産業發展空間有限,需要市域統籌開展跨區域産業平台整合,推動要素資源更高效合理布局,如濱蕭、濱富産業合作園等探索,滿足鏈主型企業 " 總部 + 創新孵化 + 生産基地 " 鏈式布局要求,進一步提振整體發展能級。
曾剛則表示,當前開發區(園區)之間 " 集團化 " 發展趨勢明顯,長遠來看,無論是市域範圍内,還是全省、長三角範圍内,園區之間應當建立起合作網絡,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互通合作。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餘心雨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