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柴旭晨
汽車行業的内卷還在繼續,各家也要不停地出牌。
11 月 6 日,這是小鵬的第六個科技日,過去五年,都在 10 月 24 日程序員節這天舉辦,今年首次升級爲 AI 科技日後,何小鵬将主場搬到了他的母校華南理工大學。
在華南理工的草坪上,小鵬擺上了自家所有車型,以及科技感拉滿的飛行汽車 " 明日星艦 "。回到母校的何小鵬,對外甩出了多張應對行業變局的新牌,這是他重啓野心的預兆。
在華南理工的體育館裏,何小鵬從宿舍裏敲出 "hello world" 的故事講起,聊到關于科技改變世界的信仰。如今 AI 井噴式的變革,再次給小鵬遞上一個改變行業的機會。
回歸主業,何小鵬又從增程技術講到飛行汽車,從 " 圖靈 " 芯片講到人形機器人,從 AI 高階智駕講到 AI 操作系統,每一個單獨拎出來,似乎都值得一場發布會。
與去年相比,今年小鵬的狀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彼時,小鵬正處于财務、銷量都相對低迷的階段,在組織變革之後,還在士氣的恢複階段。
而今年,MONA M03 爆火,讓小鵬交付量接連攀上兩萬大關,一掃往日陰霾,内部士氣高漲。找回信心的何小鵬臉上終于挂上久違的笑容。
再次春風得意後,何小鵬也不甘局限于造車,進入增程賽道,而是要向市場講出更大的 AI 故事。其中,芯片作爲小鵬在下一階段各項技術持續升級的關鍵硬件,成了本次發布會上的重要環節。
8 月底,小鵬正式官宣芯片流片成功。本次發布會,小鵬也帶來了芯片的新進展。今年 10 月,小鵬的圖靈 AI 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駕功能,僅用 40 天就完成了多達 2791 項功能驗證。
小鵬圖靈 AI 芯片成爲全球首顆可同時應用在 AI 汽車、AI 機器人、飛行汽車的芯片。它專爲大模型定制,擁有 40 核處理器,支持 30B 參數的大模型運行,可實現主流芯片 " 一顆頂三顆 " 的效力。
基于硬件能力的叠代,小鵬将自動駕駛品牌正式升級爲 " 圖靈 AI 智駕 "。該體系以 AI 大模型爲核心,涵蓋了自研的雲端和車端大模型、面向大模型開發的 AI 芯片和底層架構。何小鵬也介紹,以後小鵬在中國和全球的智駕産品都統一名稱爲 "NGP",不再分高速、城市。
除了串聯的芯片,小鵬還有一些更科技的支線業務,比如 Robotaxi、飛行汽車、AI 機器人。
7 月底,何小鵬透露将以合作的方式進入 Robotaxi 領域。他此次繼續劇透,稱目前研發的 "Ultra" 車型,将會爲行業呈現 Robotaxi 的新形态。它将搭載多顆小鵬圖靈 AI 芯片和小鵬滄海底座,具備高達 3000T 的車端算力,擁有 L4 級智能駕駛能力,而未來的方向盤從 " 必選 " 變爲 " 可選 "。
乘着低空經濟的東風,小鵬的 " 百萬豪車 " ——分體式飛行汽車,将在 2024 年 11 月中國航展全球公開首飛,并于 12 月正式啓動預售。
這一次,小鵬的人形機器人也有了更多的進展。
這款 AI 機器人被命名爲 Iron,擁有 1:1 類真人的姿态,還擁有超 60 個關節,可模拟人類站立、躺卧、坐。小鵬 AI 機器人所采用的多項技術與 AI 汽車同源,比如小鵬圖靈 AI 芯片爲其提供了一個聰明的大腦,擁有自主思考甚至推理的能力。
盡管機器人并沒有如觀衆期待的那般,出來走兩步,但小鵬 AI 機器人已進入工廠工作。未來,小鵬 AI 機器人還将進入銷售門店、辦公室、家庭等場景。
顯然,AI 已經成爲何小鵬宏大叙事的核心,它将串聯起 AI 汽車、Robotaxi、AI 機器人、飛行汽車……點亮小鵬想象力的星河。
不過回到現實,小鵬若想将上述願景落地,就必須打破銷量的桎梏,翻過規模的高山。
過去,何小鵬是堅定的純電追随者。而這一次,洞悉到市場的新變化之後,小鵬也做出了新的選擇,正式發布了小鵬鲲鵬超級電動體系。
在這一體系之下,鲲代表超級增程系統,采用下一代增程技術,鵬代表着小鵬新一代的純電體系。何小鵬介紹,小鵬鲲鵬超級電動體系純電續航達 430km,綜合續航裏程超 1400km,該體系基于全域 800V 高壓碳化矽平台,搭載了 5C 超充 AI 電池、混合碳化矽同軸電驅、靜音增程器,以及 AI 電池醫生和 AI 動力功能。
之所以進入增程賽道,也是因爲小鵬想将車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畢竟全球很多地區的基礎充電設施并沒有國内便利,是增程路線在建設超充樁之外,提供更多補能選擇。
當前,小鵬還沒有盈利,多個業務方面巨大的投入也一直考驗着其财務狀況。交付量雖然已經創下新高,但行業對手們已經抵達下一個挑戰。小鵬現在進入增程賽道,但增程也已經成熟賽道,強手如雲。
何小鵬也坦言,今年四季度小鵬在走上坡路,2025 年可能是走平路。而 2026 年之後的淘汰賽将更加激烈,小鵬也需要持續進化,才能一直成爲留在牌桌上的企業。而健康地活下去,才有可能成爲 AI 領域的佼佼者。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等媒體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總成負責人顧捷的對話實錄(經編輯):
問:你認爲小鵬整體的狀态跟以往比,一年前和兩年前相比是怎樣的一個狀态?你個人的感知是怎樣的?
何小鵬:談到變化,今年二三月份我跟我們高管團隊說,我認爲四季度小鵬會向上坡走,要多發力,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年底我認爲是上到高度後的平穩鞏固,爲下一階段的上升打基礎。
我覺得這是一個挑戰,要打好基礎做好體系,做好基礎、質量以及人才的管理。今天來看,可能 26、27 年才是看到淘汰賽的基礎,淘汰賽還不代表晉級賽,淘汰的時候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排序。中國汽車科技競争以及全球化的競争還有很多年,遠遠還沒有到可以松懈的時候。
問:小鵬未來有哪些人才培養規劃?将如何推動小鵬發展?
何小鵬:過去 24 個月我們做了很多反思,尤其是人才管理方面。我覺得第一要提高待遇,第二個全球引進好的人才,第三提高管理的方法,要激活他們。最近幾個月我特别開心我們有好的人才,包括自動駕駛、動力、營銷的人才加入小鵬。
像比亞迪有百萬員工,我的管理水平遠沒有這個高度,小鵬汽車将來也會是幾萬人的公司,也期待和歡迎更多人加入。剛才機器人的同學和我說,今天開完發布會,可以幫他招聘更多機器人、自動駕駛、動力的全球人才。
問:剛才我們發布鲲鵬超級電動,我想了解一下背後的戰略考量是什麽,對小鵬的産品出海有什麽特殊意義?
何小鵬:我們在這上面思考了很多年,首先一定要做到技術的不同,取得不同的客戶價值。我覺得純電動汽車有幾個地方做得不太好,第一是有的國家沒有足夠電能的情況下,他們的基礎建設會比我們想象得慢。
第二點,像小鵬汽車這樣能夠把續航做得很紮實的公司,知道純電做到最高 800km 續航就夠了。要想做到 1000km 續航,比如說我們今天的超級電動想做到 1400km 的續航,還是要換一種能源的方式。今天我們可能用油 + 電,過一段時間我們可能用氫 + 電,實現 1700km 的續航,在更廣闊的區域基建不太好的區域這都是很大的機會。
在未來的時間裏,小鵬汽車會用 " 一車雙能 " 的方式,逐步将電動變成 " 電動加上超級電動 ",把兩種能源方式組合帶給客戶。
問:今天看到了很多人問增程的問題,有一種說法是純電是背着鐐铐跳舞,現在增程是放開了鐐铐,你對這種說法有什麽看法?以及從純電車型開始做增程,和從做增程車型到開始做純電,這兩種有什麽差異或者優勢?
何小鵬:我不是很認同第一個形容,我覺得超級電動跟純電是兩種用戶群,90% 的特性都不一樣。在我們的多次調研中,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論,并且在全球化上體現得更明顯,比如說歐洲用戶可能對純電更喜歡,我覺得都可行。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純電做超級電動更容易一點。因爲從純電到超級電動,原來那些東西都是傳統的合作夥伴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認爲會更簡單一點點,但兩者都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和難度。
問:今天的發布會信息量極大,五大領域齊頭并進,小鵬目前車型的投入都很大,MONA 投入 40 億,發力 AI 也需要大量算力投入,今年還有大幅人員擴招,但小鵬目前還是虧損狀态,未來公司如何努力去提升産品毛利率?
何小鵬:第一所有想把 AI 做好的公司,包括 AI 汽車跟機器人,都需要很多的子彈,要不然是絕對打不過的。第二,把希望寄托于隻把規模做好就有更高的利潤的邏輯,在以前可能成立,但現階段不成立,規模越大不代表你的毛利就很好。
所以過去的兩年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不該花的錢不花,然後該花的錢要多花,哪些錢要做成平台化。我剛才講的超級電動,一車雙能,有大量的平台化的事情。爲什麽我們的自動駕駛今天做到了 AI 鷹眼,如果隻考慮中國,隻考慮部分的區域想把自動駕駛做好,還是有可能。
如果考慮全國、全球所有的區域都做好,用以前的邏輯,那測試費、數據費、認證費都很高。所以一定要從規劃層、計劃層、架構層、平台層去思考。
問:我們 4 萬歐元以上的車型今年做到了歐洲銷量第一,歐盟反補貼稅會不會對我們産生影響?你認爲中國品牌如何更好的走向歐洲市場?
何小鵬:首先,中國商務部一直都在組織中國所有整車廠展開應對,我們肯定會等待政府的統一規劃。所有廠商都在等待商務部和歐盟統一談判的結果,我們肯定會跟随并執行。
所有中國廠商都應該看到,最終中國汽車一定會走向全球,并且會和當地共赢。無論是大衆還是豐田都在全球賣得不錯,但是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當地生産、當地銷售。所以換一個角度,中國車企和其他制造業企業,在走向全球市場時,都應該和當地共赢,幫助自己獲得更大的價值。我常說開放是一種心态也是一種共赢。我期望在未來 10 年有更多的中國廠商走向全球,成爲全球知名品牌。
問:蔚來在布局的螢火蟲是專爲海外市場打造,我們現在推進的增程技術包括接下來幾款車,在歐洲來講産品也蠻有競争力,我們在海外有沒有特别的規劃?
何小鵬:我們不會有獨立的品牌專門面向全球,我們會用中國的部分車型投放到全球市場。小鵬 G9、G6,X9 車型會投放在部分的國家,X9 主要在亞洲的國家比較受歡迎,所以我們隻投放到亞洲的國家,後面也會有中國以及全球的車。
問:前段時間我們看到小鵬 MONA M03 賣爆了,爆單是否在預料之内?小鵬 MONA M03 這麽受市場歡迎,你覺得是抓住了消費者哪些需求?
何小鵬:銷售成績肯定超我的期望,這來自客戶的喜愛和同學們的努力。所以我們努力拉産能,希望比友商提高産能的速度還要快一點點。後面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把每一款車都打造成爆品,明天的 P7+ 我們會全力以赴。
問:過去大家對小鵬的關注點一直在智駕層面,今年從 MONA 開始,開始頻繁提到小鵬是純電能耗管控的第一梯隊,能否分享小鵬能耗管理的技術理念?這些理念是如何在産品上體現的?
顧捷:小鵬的能耗表現在市場上有目共睹,不但内部測試數據非常好,用戶真正的使用反饋也非常優秀。在定義産品能耗和續航能力之前,我們明确知道我們的目标是什麽。純電能耗管理最好的品牌是特斯拉,這是行業有目共睹的,我們一直把特斯拉作爲追趕目标。
從 2022 年的 G9,到 2023 年的 G6、X9,還有現在的 P7+,我們不斷用平台化方案及 SEPA2.0 扶搖架構不斷優化各種子系統的效率和能耗,把整車的能耗、電耗做的非常低。
問:小鵬車型将不分 Pro 和 Max 标配智駕,還不需要訂閱也不需要繳費,這個成本壓力大不大?在背後做了哪些工作來支持?
李力耘:小鵬轉向端到端大模型之後,未來每個版本都會讓用戶更快感受到能力的進化。在整個大平台思路下,小鵬将把高階智駕搭載到全部的車型,在科技平權、科技普惠願景下,未來小鵬會做到不分 Pro 跟 Max,全系标配智駕。
何小鵬:以前我們認爲高階智駕是增值服務是要收費的。如果把高階智駕做成标準服務,你會發現未來會有新的增值服務産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它是新的增值服務的基礎。所以 AI 汽車的标準是要标配高算力,标配高階智駕,這都是基礎,要不然很多能力做不到。
問:目前,行業裏既有端到端 +VLM 的視覺語言模型方案,也有公司提出更注重車端模型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方案(VLA)。小鵬在下一代端到端技術中,對車端模型能力方面有什麽思考?如何去建立更強的場景理解能力?
李力耘:首先,我們不對技術概念和友商方案展開評論。在 1024 科技日和今天的 AI 科技日裏,我們都展示了我們未來真正自動駕駛的 " 端到端的四部曲 ",以及我們将如何從極緻的輔助駕駛走向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我們的邏輯和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 AI 科技公司 OpenAI 其實是一樣的,我們把它叫做英雄所見略同。
未來競争的核心在雲端,小鵬也說了當前車端算力是有限的,我們隻有在雲端先去探究更強的能力,然後在車端實現降維的過程,這是我們覺得能夠持續保持領先的邏輯和方法論。
何小鵬:Scaling Law 其實在自動駕駛中也是成立的,它提高了技術的上限,某種程度也補充了一定的下限。但是規則其實也能控制好智駕的下限,也就是說端到端和規則方案都能做好智駕。
目前,小鵬自動駕駛端到端的 foundation model(雲端大模型)是在機器人上也會用的,技術上同源。因爲機器人要思考的事情遠高于自動駕駛的小腦,所以端到端和基于規則的道路都可能是對的。最後看誰在長周期裏走得最順利、最穩健并達到最好的結果。隻要走到終點,條條道路都通羅馬。
問:小鵬總說希望在實現無人駕駛時拿掉激光雷達,爲什麽不是在高溢價車型和高配車型上保留激光雷達,而是直接 all in 去激光雷達?
何小鵬:實際上選擇太多對客戶、企業、行業都不是很好的事情,因爲選擇多了意味着升級慢。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在端到端智能駕駛領域,持之以恒地使用攝像頭方案,不用很久一定能夠遠超激光雷達方案。但是到了高等級無人駕駛汽車,在沒有人接管的情況下,從備份冗餘角度我認爲還是需要激光雷達。
問:小鵬是否徹底要轉向純視覺的路線?純視覺和人開車的時候都會有誤差或者誤判的情況,怎麽确保安全?特斯拉是最早做純視覺,我們怎麽和特斯拉這樣做純視覺比較早的企業來進行長期競争?
李力耘:端到端大模型主要是把攝像頭的視覺能力開發到極緻,我們仍然有主動的傳感器。人開車也有誤刹跟急刹,現階段 AI 開車也仍然不可避免完全沒有誤刹或者急刹。AI 和人不一樣,它不太可能有分神或者受到情緒影響,我們有更好的數據和工程體系,能夠把 AI 訓練得更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有工程倫理和規則同時能夠做很好的兜底和補充。雖然可能零誤刹、零急刹不太可能完全實現的,确實有的時候環境會有激烈的變化,比如說忽然什麽東西沖出來,但是相信在大模型的這個支撐下,AI 的智駕能力會持續的提升。
問:發布會上我們以爲會有機器人上場,今天爲什麽不安排機器人上來走兩步?
機器人今天沒有亮相,是因爲我不想讓團隊有太大的挑戰。機器人出來走兩步很容易,但是要把很多能力做到很好,需要不同的團隊來支持。小鵬機器人一部分是動力團隊在做,一部分團隊是力耘下面的同學在做。這些能力要合圍,我覺得在明年的某個時候大合圍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