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壹度 Pro
一直以來,華爲都是一家 " 話題 " 公司。今年以來,關于 " 華爲是否造車 " 的消息數次傳來,盡管任正非和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一再強調 " 華爲不造車,但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外界對此仍然持懷疑态度,畢竟華爲也曾堅持不做手機。
11 月 25 日,長安汽車與華爲在深圳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備忘錄稱:華爲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華爲将車 BU 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這家新公司,而長安汽車通過投資持股比例不超過 40%,也就是說華爲車 BU 将成爲這家造車公司的核心力量。
據悉,除長安汽車外,11 月 28 日,華爲在發布會上也向其智選車模式下的四家合作夥伴賽力斯、江淮汽車、北汽、奇瑞抛出橄榄枝,同時邀請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加入。
随後,受此消息影響,當日與華爲相關的汽車闆塊尾盤拉升,長安汽車、北汽藍谷、江淮汽車、賽力斯等相關标的集體大漲,長安汽車大漲超 9%。連被喊話的一汽集團旗下,一汽解放、一汽富維也雙雙漲停。
此次車 BU 獨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年榮耀單飛,然而車 BU 是否真的能成爲第二個榮耀?
01 被 " 獨立 " 的車 BU
據了解,華爲在智能汽車領域已推出了三種合作模式,一種是提供标準化模塊的零部件供應模式;一種是華爲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由車企來設計産品的 HI(Huawei Inside)模式;最後一種就是智選車模式,華爲将之稱爲 " 生态汽車模式 ",即與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這些車企合作,推出 " 鴻蒙智行(HI-MA)" 産品。
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從華爲獨立拆分出去的,更多是智能汽車 To B 層面的相關業務體系,例如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這樣的全棧式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所涉及的技術和資源等。
在人員配置上,華爲車 BU 給出了員工加入新合資公司的補償方案,N+1 同時可保留華爲内部股票,享有華爲分紅。另外,與新公司簽約後,員工還可以再獲得 4 個月的簽字費。
也因此,被轉入車 BU 的員工表示,直接從大廠人變成了初創公司員工,面臨随時創業失敗的未來," 而且再怎麽發展也達不到原來在華爲的上限了。"
雖然車 BU 的員工對未來尚不明确,但此消息卻引起整個車圈震動,這意味着華爲雖然正式明确了不造車的立場,但卻以合作方成爲股東的形式聚合一衆車企,打造全新的平台。
不少行業人士猜測,華爲此番剝離車 BU 業務極有可能是爲了減少虧損。華爲 2022 年報顯示,自車 BU 成立以來,累計投入 30 億美元(213 億人民币),去年汽車業務相關的研發支出 103 億,占總投入的 6.37%,但收入隻有 21 億,占 0.3%。按照這個數據,那麽車 BU 虧損應該在 80 億人民币左右。未來 3-5 年,估計還是投入要遠大于營收。
2022 年 8 月,任正非内部發文稱,華爲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要把活下來作爲最主要綱領,關閉盲目擴張或盲目投資的項目,砍掉一切不賺錢的業務。
以此來看,車 BU 獨立似乎早有預兆。一直不間斷的高額投入卻難以收到回報,即使是華爲這樣的高研發企業也難以爲繼,拆分成立新公司、開放投資,讓資金充裕的車企投錢,無疑是華爲車 BU 最好的選擇。
在此之前,華爲已有成功案例。三年前,榮耀脫離華爲獨立發展,如今已實現了從 " 華爲榮耀 " 到 " 中國榮耀 " 的轉變,成爲折疊屏領域的引領者,海外市場增速超過 200%,并在兩年内實現了盈利性增長。
02 從強勢供應商到合作夥伴
車 BU 與榮耀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
從目前的情況看,車 BU 從華爲體系獨立出來,極有可能是因爲虧損。如上所述,車 BU 在華爲内部投入産出不成正比,很難實現盈利,而獨立以後可以獲得融資,很大程度上解決持續高額投入的難題。
有華爲内部人士表示," 車 BU 的很多同事都看好成立合資公司,普遍認爲新公司将有助于華爲解決汽車業務虧損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合作範圍。"
另一層面,華爲也借此機會堅定了 " 不造車 " 的立場。
而車 BU 與榮耀獨立的相同之處在于二者均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前,汽車駛向智能時代,蔚小理、大衆集團、上汽集團等新舊勢力均利用自身優勢,堅持自主研發,深度綁定核心供應商,把核心技術抓在自己手中。
而很多傳統車企如長安、奇瑞等則選擇華爲,借助科技巨頭賦能。不過,即便是合作,也擔憂會過于依賴華爲,因此長安隻拿出旗下一個子品牌阿維塔來試水。
此前,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如果你把自動駕駛交給華爲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去做,那麽你就成了軀殼沒有靈魂。華爲成了靈魂,你成了軀殼。"
今年 3 月,廣汽集團也收回了和華爲聯合開發的 AH8 項目,從 HI 模式轉爲标準零部件模式。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表示," 華爲價格比較高,也不受控,我們想跟華爲合作,會發覺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
對主機廠來說,華爲是一家強勢供應商," 害怕失去靈魂 " 是很多傳統車企擔心的問題,因此更多車企則選擇了加緊自研,以減少對華爲的依賴。
餘承東曾坦言華爲車 BU 的困境。" 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有自己的追求,我相信基于市值等原因,他們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爲。傳統的車企當中,如果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我們。"
而當車 BU 獨立後,華爲再也不是單純的技術供給方,而是需求和供給的融合共同體。目前這個公司隻有華爲一家技術,未來大概率會有其他廠商的技術加入。
開放了企業和技術的控制權,華爲與未來要加入的汽車廠商從供應商關系轉爲合作夥伴關系,有望從根本上打消車企的顧慮。
03 主機廠會接下橄榄枝嗎?
華爲與車企的合作由來已久。此前,華爲智選車模式與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 4 家車企均有合作。其中,華爲與奇瑞聯合打造的智界在 11 月 28 日發布後,預訂量已突破 2 萬台。
而賽力斯則是華爲唯一深度合作的車企,雙方共同推出的問界,自面市以來就是行業焦點。" 問界真正由賽力斯主導,華爲高度賦能進行聯合設計、聯合開發以及聯合質量控制和聯合營銷,跟所謂的‘華爲造車’是兩碼事。" 和賽力斯集團 CTO、賽力斯汽車(輪值)總裁許林,曾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回應與華爲的合作方式。
11 月造車新勢力銷量排行榜中,問界跻身第四,僅次于理想、小鵬。數據顯示,問界單月銷量達到 18827 輛,環比增長 48.2%,其中僅問界新 M7 一款車就交付了 15242 輛,占比超 80%。同時,問界新 M7 上市兩個半月累計大定已經突破 10 萬輛。預計 12 月交付量将超過 2.3 萬輛,2024 年月交付能力超過 3 萬輛。
不過,盡管問界大賣,但賽力斯的自有品牌車型銷量卻不容樂觀。事實上,自 2020 年起,賽力斯就連年虧損,今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 166.8 億元,同比下滑近 28%,淨虧損 22.94 億元。賽力斯表示,第三季度營業收入變動主要受銷量同比下降影響,問界新 M7 系列車型于 9 月中下旬發布及交付,随着産品逐漸交付,營業收入有望實現明顯增長。
毫無疑問,與華爲的合作爲賽力斯帶來了銷量的增長,但同時帶來的銷售成本也不能小觑,根據賽力斯産銷快報,賽力斯前三季度每賣出一輛車虧損額達到 1.68 萬元。
而随着車 BU 獨立,市場上有人認爲賽力斯不再是華爲的唯一,問界的銷量也将受到影響,而賽力斯要想加入新公司,又需要投入一大筆資金," 可能會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
有業内人士分析,長遠來看,賽力斯還是有很高的成長空間。問界 M9 的産品力,即使是與同等價位的理想、蔚來相比也毫不遜色。而在加入新公司後,會得到更多技術層面的幫助,未來還是有很高的競争力的。
從新公司的業務範圍看,新公司也能成爲很多整車廠在高壁壘技術領域的開放平台。新公司業務範圍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台、智能車雲、AR-HUD 與智能車燈等。
華爲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表示:" 我們一直認爲,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産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台,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台。我們與長安深化合作,同時還會與更多戰略夥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不斷探索開放共赢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機遇,實現我國汽車産業崛起的夢想。"
按照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會秘書長林示的話來說:" 華爲的格局很大。将一家目前在國内找不到對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公司徹底公衆化,使每一個想從中受益的車企都有機會成爲股東,既避免車企猜忌華爲遲早要造車,也解決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規模化不足帶來的盈利難的問題。"
餘承東還表示:" 歡迎我們的合作夥伴,以及像一汽等更有實力的車廠來參與一起共建,共同打造這種領先的極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産品。" 截至目前,塞力斯、奇瑞、江淮、北汽都已公開回複:收到了華爲新公司邀請他們加入的相關文件。
至于主機廠的選擇是什麽?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選擇,不僅關系華爲車 BU 的未來,也關系中國智能汽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