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明第一次來到昆明,來到鬥南花卉市場。
從下午 15:00 到天黑,馬少明一直處于震驚中。在這個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他第一次見到如此龐大的花卉交易流量。
與他同行的十餘人中,大部分來自甘肅臨夏的市場管理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及當地龍頭企業。
這支臨夏考察小分隊成員們,爲鬥南花市的規模、成交量而震撼。
也是在那時,上述成員們暗暗立誓,西北老家一畝地種出的玉米,産值隻有 1000 塊左右,而昆明花農種花的産值卻能多達幾十萬元。總有一天,要在西北也構建一座玫瑰超級工廠。
他們利用三天的時間,各自分工,密集奔走調研花農的田間地頭、鮮花收購鏈條的源頭、分包路徑以及售賣推廣渠道等等,充分打開了眼界,爲平地而起西北第一座玫瑰工廠做鋪墊。
但是,想把生機盎然的鮮花産業移到廣袤荒涼的西北,逐步頂替傳統農業,并非易事,其中面臨着巨大的差異挑戰,包括氣候、包括産值、包括效率,西北當地都遠比不上昆明的先天條件。
在這之前,還有資金的難題。
一籌莫展之時,濟南、臨夏東西部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改革開放後,緻力解決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一項制度)的資金活水注入了這個 " 吃螃蟹 " 的玫瑰項目。
南下昆明
每日成交量高達八九百萬元人民币,且全部是現金交易。
馬少明驚呆了。
來昆明調研之前,他對鮮花産業知之甚少,隻是聽甘肅臨夏當地的一家小鮮花企業略有描述。
深入鬥南花市一番摸底後,在花市相關負責人的指路下,他們又馬不停蹄前往種植基地,和農戶對接,向農戶求教鮮花市場的關竅。
他們發現,昆明鬥南鮮花市場每天有超過一百種大類、超千品種的鮮切花在這裏完成交易。市場的交易量、交易額、現金流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額霸榜全國。
馬少明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錄下鬥南花卉市場鮮切花的相關數據:在全國 80 多個大中城市中占據 70% 的市場份額,出口 46 個國家和地區。
在物流運輸上,馬少明和同伴們,也發現了花卉市場選址的 " 小巧思 ",比如鬥南花卉市場位于昆明市呈貢區,距離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36 公裏,距南昆貨運組裝站僅 5 公裏,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這樣一來,全程低溫冷控的冷鏈車公路運輸能有效減少花損,保障鮮花的新鮮度和品質,降低物流成本。
考察完這些,他們還拜訪了當地政府人士,學習昆明鮮花市場發展的宏觀邏輯和整體布局。比如,他們了解到,當時的鬥南花卉市場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産業體系,構建了五大花卉産業中心,包括全國花卉交易中心、花卉旅遊會展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金融中心、花卉大數據信息中心。
當地鮮花産業的發展,不是單打獨鬥,地方政府輔助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比如成立行業協會、舉辦花卉博覽會、推動市場升級、建設花卉小鎮等。
令馬少明驚訝的是,進入夜間,當地的鮮花市場更顯蓬勃。從晚上 8 點多一直到淩晨 1 點多,夜間交易盛行。
經過與花市老闆們的接觸,他發現,這種 " 夜間經濟 " 模式最大程度節約了中間周轉的時間,保障了鮮花品質,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夜經濟發展,每年吸引大量國内外遊客前來參觀旅遊,可謂一舉多得。
" 太賺錢了!"
三天調研後,馬少明所在的考察小分隊如此感歎。他們初步達成一個共識,回西北,把在昆明學到的經驗搬回去。
回去的路上,他們讨論出初步的發展方向,認爲和西北傳統農業相比,鮮花産業在經濟效益、市場需求、産業鏈創新、品牌化、專業化、政策支持、規模化發展、就業機會以及新品種開發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超級工廠
考察團隊回到甘肅臨夏後,一份整整 170 頁,主題圍繞 " 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項目 " 的研究報告誕生了。
讓玫瑰開在大西北,勢在必行。
臨夏當地的目标是,建成一座國際化大型花卉生産基地。馬少明形容自己所在團隊的 " 眼界很高 ",未來五年内,上述鮮花項目基地完成建設後,産值和産量将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以産量爲例,将占全國供應量的 10% 份額。
不僅奪下國内份額,還要拿下國際市場份額。
該項目市場定位非常明确,主要面向的客戶群體是高端消費者,目标是替代從肯尼亞、厄瓜多爾進口的高端玫瑰市場份額(這些玫瑰目前占全國市場大約 10% 份額)。
高标準、對接國際,才是這座西北玫瑰 " 超級工廠 " 想要達成的宏大目标。
考察團隊從昆明帶回來的,不止眼界和經驗,還有新的人才團隊。
雲南愛必達園藝有限公司(下稱 " 愛必達 ")便是項目協作企業之一,這家企業是小米生态鏈企業,成立于 2014 年 9 月,運用互聯網途徑優化整合花卉産業鏈是其特長之一。
在創業團隊的選擇上,甘肅臨夏也是下了 " 血本 ",挖來了具有歐洲花卉專業留學、進修經曆的人才,以及長期在花卉外資企業負責市場、技術、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員,試圖通過他們來熟悉和了解國内外花卉産業發展的最新方向、前沿技術和市場趨勢,熟練掌握歐洲現代化智能溫室的操控體系和種植技術,打算橫向布局整合國内外花卉。
最明顯的一點不同是,和昆明等地相比,甘肅臨夏想要種植的西北玫瑰,完全在智能溫室系統内成長。
馬少明表示,該項目的智能溫室系統按照歐洲 A15 标準建設,包括通風、溫度自動控制系統等高科技設施,已達歐洲同期、國内領先水平,目前的産成品質量和單位産量均已達到歐洲标準、國内最優水平。
在這種條件下成長的花朵,着色更均勻,花期更持久,最長可達一個月之久不衰敗,更符合國際玫瑰市場的需求。
被質疑
玫瑰工廠附近的村民,看起了笑話:" 在大西北的土地上種花,開玩笑吧?"
從玫瑰種植的基地建設和溫室設備維護等方面考慮,投入成本确實比昆明要高。如何在售價上覆蓋這部分成本,并與昆明競争?
項目團隊成員預判,雖然西北冬季有加溫成本,但夏季沒有降溫成本,假設昆明的玫瑰基地建在溫室中,夏季就必須降溫,費用非常高。這樣算下來,西北的玫瑰種植成本不一定就高,隻是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成本考量。
成本的另一方面是土地流轉費用。
對比來看,昆明的土地流轉費用比西北高許多,比如甘肅臨夏大約是 1200 元 / 畝,而昆明則是每畝 5000 元到 6000 元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西北還有一些成本優勢。
即便如此,該項目還是被質疑。質疑之初,項目便遇到了資金難題。
一籌莫展之時,來自山東濟南的東西部協作資金注入了該項目。加上其他籌款渠道,最終,共投入 6.4 億元推動建設該項目。資金來源包括政府專項債券、銀行貸款、東西部協作資金等。
馬少明提醒,該項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利用了多種資金,但依舊面臨債務到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和由暫時的市場疲軟和資金流動性管理不善而導緻企業破産的可能性。
在質疑與堅持的博弈中,這個誕生于西北的首個鮮花超級工廠,已經于 2023 年實現了超過千萬元的盈利,雖然盈利不高,但在當地,這樣的盈利水平已經是地方農業項目中的翹楚,超過傳統農業的盈利水平。
風險
剛剛開始步入正軌,開始盈利的上述鮮花項目,已經遇到了威脅。
其他城市的競争對手反應迅速,也在引進國外優質品種,尋求與國外優秀育種商的合作。加上低品質切花利潤越來越薄,競争對手也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産工藝以提高産品質量占領高端市場。
項目團隊人士預判,由于鮮花本身保質期較短,全地域壟斷的現象暫時不會發生,把控供應鏈成爲商家集中考慮的發展方向,随着社會資本加速流入,生産面積快速增長,基地建設逐漸步入正軌,鮮切花産地市場行情穩中有升,行情波動繼續加劇,用戶市場對品種、品質、品牌的關注繼續将成爲花卉消費的一大特征。
該人士認爲,我國鮮切花産業銷售方式大多是生産者對手交易,交易方式落後,切花缺乏有效的采後保鮮處理,流通損耗嚴重,花卉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受到限制。除此之外,鮮切花産業的發展目标更專注于開拓國外市場,重點是外彙出口。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對鮮切花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除檢疫病蟲害外,對花枝長度、花朵形态以及采後處理都有嚴格規定。爲了達到這些國際标準,除了提高種植水平外,提高鮮切花采後儲藏和運輸技術也迫在眉睫。
在行業趨勢的預判上,當地銷售團隊人士表示,截至目前,鮮切花産地市場行情穩中有升,行情波動繼續加劇,市場對品種、品質、品牌的關注繼續将成爲花卉消費的一大特征。社會資本加速流入,生産面積快速增長,園區建設步入正軌,品種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新品種繼續獨領風騷,新品種範圍擴大。玫瑰切花的産能進一步釋放,階段性風險開始聚集。
該銷售人士認爲,花卉電商數量将繼續增加,電商分化将加速市場細分。下一步,出口将會加速,而進口則由于國内生産的替代性增強呈緩慢增長,一些國内無法生産或階段性補充的品種會增多。
一名溫室技術人員觀察到,該鮮花項目的種植流程和标準未能完全成型。
該技術人員分析,目前國内的大規模種植玫瑰鮮切花技術尚未經過多年驗證,種植流程和标準未能完全成型。所以,未來還可能遇到預料之外的種植上的風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經濟觀察報 ",作者:王雅潔,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