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如果說,成長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激烈碰撞。那麽小米汽車的 " 成長 ",又會是什麽樣子?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靳鵬輝
每當小米、雷軍、小米汽車,三者放在一起,總能引發人們許多遐想。但是恐怕誰也沒能想到,在本次主題爲 " 成長 " 的年度演講,之後的手機發布會,甚至連最後的 one more little thing 中,雷軍都不曾提及到小米汽車。
在這次長達 3 個小時的發布會上,整體聽下來,與小米汽車相關聯的點,隻有兩個:一次是雷軍在介紹小愛同學 AI 能力時,提到了自動駕駛;另外一次則是雷軍描述鐵蛋 2 傳感器應用時,稱其與智能電動車一樣複雜。
難道,年輕人的第一台新能源車,就這樣被小米冷落擱淺了?
其實不然。
或許在雷軍看來,相對于小米汽車,狗蛋 2 更加賽博朋克?或者是 ChatGPT 的 " 上機 " 更加急迫?亦或者說,還是主營業務的小米手機更重要些?猜測可以有很多,但最終都改變不了小米汽車的戰略優先級。
事實上,從 2021 年 9 月小米汽車正式成立,雷軍喊出 " 爲小米汽車而戰 " 之後,屬于小米汽車的命運齒輪,就已經開始轉動。而雷軍也已經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賭上所有的聲譽,做人生最後一次創業。
" 爲了偉大的夢想,我們什麽都幹。"
" 無論多難,我們也要咬着牙做高端。"
就像雷軍在本次年度演講中所說的那樣,雖然句句沒有提小米汽車,但所有的語句,用在小米汽車身上都不爲過。退一步講,當 " 爲小米汽車而戰 " 的口号,依舊在人們心中回響,這 2 年的時間裏,小米汽車怎麽可能沒有成長?
小米汽車,并不神秘
毫不誇張地說,或許在廣大的消費者眼中,即将量産上市的小米汽車,總是充滿了神秘。但就像是搭樂高一般,如今小米汽車的模樣,已經有了初始且清晰的輪廓。
首先便是此前晚點的爆料,據稱:小米的首款新車是中型溜背轎車,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納 ",并分爲兩個版本。高配、低配車型價格相距 10 萬,智駕、電池、平台均存在不同配置。
其中,低配車型售價在 26 萬 ~30 萬元,基于主流的 400V 平台打造,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锂電池;智能駕駛方面,采用供應商大陸集團的 5R1V(5 個毫米波雷達、1 個攝像頭)多傳感器融合方案。
而高配車型的售價則超過 35 萬元,基于 800V 高壓平台打造,搭載甯德時代的麒麟電池,預計實現 15 分鍾充電 80%;智能駕駛方面,搭載英偉達 Orin X 芯片,配置激光雷達,算法由小米自研。
能夠爲之佐證則是,一張疑似小米汽車電池規格的圖片,正在網上廣爲流傳。800V、100 度電、三元锂等參數信息的披露,不免引人猜測,小米汽車可能真的便宜不了。
事實上,關于小米汽車做性價比,還是做高端,坊間早已争論不休。但種種信息表明,小米汽車确實擁有着自己的高端夢。
雷軍年度演講中曾透露,來自小米史上最激烈的争議有 2 個:其一,做高端太難了,能不能不做?其二,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嗎?
連續上下文語境,這裏指代的大概率是小米手機這樣的消費電子業務。但同樣的問句,放在小米汽車身上,依舊适用。不得不正面的事實,小鵬 800V 的車已經賣到了 20 萬區間,小米汽車 26 萬起的車,賣給誰?
毋庸置疑,人民群衆對于小米汽車最大的期待,依舊還是性價比足夠高。而現在攔在其前面實力不俗的友商,至少存在 3 個——小鵬、比亞迪、特斯拉。
相對比而言,後來者的小米汽車想要突出重圍,恐怕真的需要施展一些非主流 " 手段 "。比如某知名數碼博主曝出來的自研芯片和車機系統架構;或是将性價比的标簽貫徹到底;又或是,用足夠的堆料,支撐起高端之路。
" 成長 ",才能走得更遠
" 人因夢想而偉大,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一個全新的小米,正在駛向夢想的星辰大海。這條路上,小米将和所有勇敢的追夢者們一起前行。"
雷軍一路走來,創業多次,這些經驗總結,确實稱得上彌足珍貴。尤其是這句 " 一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找互補的朋友一起幹,更容易成功 ",放在小米汽車頭上,同樣一點也不突兀。
事實上,小米造車,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汽車行業裏面,最忌諱的就是單打獨鬥、閉門造車。
可能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小米汽車試圖通過找些 " 圈内人 ",撐起場子,所以 " 請 " 來了周钘。盡管最終的結果,周钘離開了小米重回五菱,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小米汽車,開始有的放矢了。
不難發現,小米汽車内部的汽車行業老兵一點點多了起來,包括:前北汽極狐總裁于立國、負責開發吉利浩瀚平台前吉利研究院院長的胡峥楠……
而關于小米汽車的 " 成長 ",不僅僅是内部組織架構的搭建,還包括自動駕駛、造車工廠、供應鏈投資等諸多必要硬件方面的布局。再加上被有意無意曝光出來的僞裝諜照,小米汽車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産,也不是一句空話。
可是回顧過去,雷軍也曾誇下過海口。
去年 10 月份的時候,雷軍在國外的社交平台上提出自己對于電動車的看法,并首次提及小米汽車的 " 宏偉目标 ":年銷 1000 萬輛汽車、世界前五。
在雷軍看來,電動汽車的制造門檻正在大幅降低。不僅僅是 30000 個零部件高度模塊化,降低了制造難度;電池成本也在過去的十年裏,下降了 80%,未來至少還有 50% 的降本空間。
并表示:" 因此,我認爲電動汽車是一種以智能化、軟件化和用戶體驗爲核心的消費電子形式。汽車産業的本質将從機械發展到消費電子,市場份額将會高度集中在頂級玩家手中。"
想必也是發揚了 " 敢想敢幹 " 的精神,雷軍進一步得出結論:
" 我相信,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全球前 5 大品牌将占據 80% 以上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爲前 5 名之一,每年出貨超過 1000 萬輛汽車,競争将是殘酷的。"
從功能表現與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電動汽車與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的娛樂屬性,确實正在趨同;理想的銷量爆發,便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實例。
而更進一步的就電動汽車行業而言,如今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也愈加收歸于頭部車企,特斯拉、比亞迪就是兩個尤爲典型的例子。當其他人要死要活之時,他們早已賺了個盆滿缽滿。
所以這個角度來看,雷軍的分析,并沒有太大偏差。至于全球前 5、年銷 1000 萬台汽車的宏偉目标,個人這裏想說的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事實上,隻要堅持夢想,小米汽車就有可能實現真正的 " 成長 ",幹翻友商、遙遙領先。不是嗎?
|張之棟|
多偉大的作家,
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