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大趨勢下,國内汽車産業格局正在如何變化?國産汽車品牌出海成績如何,又有哪些新看點?
就上述問題,财聯社汽車頻道主編寇建東在直播連線中,爲我們帶來了最前沿的市場觀察。以下爲連線實錄:
汽車産業變革進行時
問題 1:當前國内汽車行業競争激烈,行業前三會是怎樣的格局?
答:純電車領域,比亞迪和特斯拉遙遙領先。
我們看到比亞迪去年 3 月宣布停産燃油車之後,銷量增長非常快,2022 年的銷量達到 180 萬輛。并且結構上是純電車型和混動車型各占一半。從這一點說,在純電領域比亞迪和特斯拉不相上下,但如果看總量比亞迪有絕對的優勢。
至于第三,市場可能會先想到 " 蔚小理 " 這些新勢力,無論從純電的技術路線,還是品牌形象,再到各家創始人的光環,都會吸引不少市場關注度。
但從銷量這個 " 試金石 " 看,反而是廣汽埃安這類傳統車企孵化的新品牌勢頭最猛。上半年,廣汽埃安累計銷量累計超過 20 萬輛,其中連續 4 個月銷量在 4 萬輛以上。
問題 2:廣汽後來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站在行業角度,汽車是一個體系化很強的行業,需要資金、技術、人力多方面的禀賦支持。
新勢力車企具備互聯網基因,在塑造用戶體驗上更擅長。但汽車消費的産業鏈其實不光這些,從技術到渠道再到售後還有很多環節,這些方面傳統車企的賦能就更爲明顯。
背靠傳統車企的新品牌就更有依靠,可以保證自己留在市場中。
畢竟這條賽道仍然在起步階段,如果用馬拉松比喻的話,連半程都沒有到,大家都還有很多機會。
問題 3:如果算上燃油車,傳統車企的銷量依然可觀。如何看待這樣的現狀,未來會有變化嗎?
答:是的,如果加上燃油車,上半年銷量最大的是上汽。所以長期來看油電共存也會是一個常态。
坦率說市場不隻以技術爲導向,也有資本方面的考慮。
傳統車企的曆史都比較悠久,在全球範圍内主機廠和供應商的關系錯綜複雜。傳統車企全面轉向新能源,要考慮從業人員、供應商、股東、産業鏈上下各方面的因素,内外部都有一定阻力。
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油車的存在也會多一個選擇,某些市場的消費者就是更喜歡油車的駕駛感受和體驗。比如長安、長城、吉利這些車企,油車都還有很大的存量市場。
所以我們看到混動也是一個方向,比如長城推出藍山品牌之後,銷量很快就過萬輛;吉利的銀河 L7 在推出之後也很快就達到了滿産狀态。
此外,合資品牌也對混動比較傾向。比如本田表示到 2027 年中國的車型都要轉換成混動車型,所謂的放棄燃油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完全放棄。
大衆也在和上汽的合作中提到,油電共存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技術角度都可能是一個長期狀态。
問題 4:激烈競争下,哪些品牌正面臨風險?
答:确實,汽車行業市場競争非常激烈,我們看到最先被邊緣化的品牌主要是電氣化轉型比較慢,以及沒有專注于中國市場的品牌。
比如近幾年從國内市場陸續退出的鈴木、标緻雪鐵龍、克萊斯勒、雷諾,再到最近大家看到的吉普、三菱這類。
這些品牌有的是本身銷量較小,沒有餘力轉型。也有的比如雷諾、三菱這種自身戰略原因,重心就不在中國市場,而是在歐洲、北美地區。
其次是一些新勢力車企中,因爲自身經營和資金問題會被逐漸淘汰的品牌。最典型的比如威馬汽車,起初市場非常看好,創始人也有傳統汽車行業的經驗和資源。但汽車行業是極其重資産的,需要長期的準備和充分的資金支持。
最後,外資品牌面對的挑戰也不小,外資品牌掌握定價權和高溢價的時代也過去了。
最近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衆旗下的電動車型 ID3,在國内的售價遠低于歐洲,這其實反映了市場的變化。
大衆最高的時候,在國内擁有接近 20% 的市場份額,但現在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 50%。
包括,前段時間福特汽車 CEO 也在财報會上表示,不會再有中國市場進一步大規模投資,那在目前的市場競争下,主動收縮也會被逐漸邊緣化。
問題 5:多家車企銷售目标完成率不足,對企業基本面會有哪些影響?
答: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熱點可能已經過了一輪,後續要看長期。整個經濟正在複蘇,相關的産業政策也在扶持,結合汽車行業自身的周期性,還是要看未來的趨勢。
具體到車企本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産品換代的陣痛期。實際上,今年蔚來、小鵬都遇到了這個問題。
比如蔚來最早的 ES8 車型,已經是推出 5 年左右的老産品了。蔚來要做新平台技術的升級切換,不僅是要投入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還會對銷量有影響。包括供應商、産品線都要重新規劃布局,新老産品也會相互沖突,帶來的成本可能是幾何倍數的增長。
小鵬也一樣,從之前的 G3 到今年推出的 G9,還有 P 系列的産品線,都要面對新老車型内部競争的問題,也會帶來運營成本的增加,影響單車毛利率這些财務指标。不僅是資金問題,也有管理和效率的問題。
問題 6:傳統車企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點?
答:整體上看,傳統車企過去一直是靠合資車 " 躺赢 " 賺錢的,這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自主品牌的發展。我們看到,比亞迪最近兩年對上汽的優勢是全方位的,無論從産品還是市值的維度。
背景就是,傳統車企靠合資車躺賺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連大衆這樣的巨頭都需要在價格上開始讨好國内消費者的時候,合資品牌就很難再爲傳統車企提供支持了。
我們看到廣汽之所以相對情況更好,就是因爲在自主品牌方面的投入更多,并且在過去和豐田、本田進行合資的時候做了許多技術學習和消化。
國内車企出海前景與看點
問題 1:當前國内車企出海的大緻情況如何?
答:國内汽車工業近年來厚積薄發,特别是疫情三年裏産業鏈的優勢明顯,過去 30 年通過合資打造的産業基礎确實帶來了幫助。
整體上看,去年我們大概出口 300 萬輛,超過了德國。今年上半年出口大概在 214 萬輛,那全年預計就會超過 400 萬輛,會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
現在因爲整個行業電氣化的趨勢,國産品牌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國産品牌的産品叠代能力更強,更迅速。
電氣化時代産品更新周期更快,無論是亞洲、歐洲還是中東、北美的消費對于新鮮感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再者,國産品牌對于先進技術的應用也比外資品牌要高。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僅出口整車,在産業、技術層面的出口也是全方位的。比如比亞迪、吉利到海外建廠,還有電池等相關技術的出口。
這些都說明在海外市場上已經開始對中國品牌的技術能力有所認可,包括很多的技術合作,而不僅僅隻是單純的出口銷量。
問題 2:出海市場的增長點在哪?
答:市場空間上,東盟的增速更加可觀。
一方面,亞洲文化圈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需求和國内更加接近。二是産業門檻也相對較低,三是地理距離接近,物流運輸方便。
而歐洲和北美市場,本身就是一些老牌車企的傳統勢力範圍,可能競争的難度會更大。
總體上國産品牌出海在東盟地區的機會更多,比亞迪在泰國、吉利在馬來西亞的建廠計劃都可以看到東盟地區的潛力。
問題 3:國産品牌出海會有哪些挑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可能非商業因素的問題會很重要。比如歐洲、北美這些成熟市場,在技術、法規等方面都有很多要求,需要車企适應。
另外,文化的差異會帶來産品理念和消費習慣的不同。比如在歐洲是很難看到大規模密集的充電基礎設施的,成本、政策環境都會面臨調整。
當然,數據安全和隐私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于智能汽車來說對于數據還是非常依賴的,道路數據的采集以及相應的體驗都會面對當地文化和政策的限制。
最後還有品牌認知的問題,歐洲、北美的本土品牌都是老牌車企,有深厚的底蘊和消費者認同度,這也是國内品牌需要面對的。
車市價格戰還将如何演繹?
答:國内的價格戰可能會是常态化的。
一方面我們看到上半年行業産銷不錯,但是仍然少不了政策的刺激扶持,因爲市場自身還沒有完全回暖。
這種背景下,價格戰是最直接和簡單的選擇。對于車企來說,降價不一定有銷量,但不降價就一定沒有銷量。
而汽車産業是非常需要銷量的,銷售 5 萬輛、10 萬輛還是 30 萬輛的成本不在一個水平,規模經濟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目前包括電池在内的配套成本也在下降,這也給了車企降價的空間。
并且由于《反壟斷法》的存在,也不會允許車企間有價格聯盟的行爲。
行業技術突飛猛進,哪些會是競争熱點?
答:大緻上,從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趨勢,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技術是比較熱門的競争點。
電池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能量密度、續航、安全性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智能駕駛方面更不是單純技術的問題,還要考慮立法、基礎設施配套、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協同,也有不少的問題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