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項目認購入場通道口有一對‘夫妻’,男的 66 歲,女的 30 來歲,被當場發現是假的。"
據現場黃牛介紹,當時這兩位帶着資料的 " 夫妻 " 準備入場,被安保人員一問,發現丈夫不知道妻子的名字,還得臨時翻看身份證。
3 個多月前的 " 盛況 " 還曆曆在目,不過這兩天,這個因認購現場充斥代持黃牛而被叫停開盤的網紅豪宅又有了最新動态,将重新入市銷售。
9 月 17 日下午,上海東航置業有限公司在雲錦東方官微發布公告稱,雲錦東方雲築(即項目三期)經許可後,現決定重啓搖号開盤等相關銷售活動。
一位曾在現場參與認購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 分數太高了,我沒能入圍。"
據了解,已有購房者收到該項目的短信,最新的入圍積分高達 118.32 分。
這個入圍積分數将取代此前最高的豪宅複興珑禦,刷新上海新房認購積分制以來的曆史紀錄。項目預計于 9 月 24 日搖号,9 月 25 日選房。
詳見《搖中就賺 2000 萬," 一日夫妻 " 沖垮上海熱門樓盤?記者現場調查發現确有黃牛,警方已介入》
根據開發商最新公告,因認購期間發現部分認購人存在不符合認購資格的情況,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認購人确實存在利用不當手段,規避上海市房地産限購政策的行爲。
" 一日夫妻 " 買房鬧劇以退款收尾
" 億萬富翁烈日下老實排隊買房 "" 黃牛現場配婚 "…… 今年 5 月,上海徐彙區知名豪宅樓盤雲錦東方,因價格存在明顯倒挂,受到打新族極大關注,項目認籌率超過 760%。
在銷售現場被曝出充斥着代持黃牛、資金黃牛、假結婚中介等亂象之後,雲錦東方原計劃 6 月 1 日的開盤被叫停。
9 月 17 日,上海東航置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調查組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認購人确實存在利用不當手段,規避上海市房地産限購政策的行爲,上述行爲違背了房地産市場誠實信用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購房人合法權益,不應納入認購名單。
" 我司結合調查組的調查建議,依法采取應對措施,切實維護認購客戶的合法權益,助力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 上海東航置業有限公司方面表示,經許可後,現決定重啓搖号開盤等相關銷售活動。
該公司同時還發出了認購金的退款公告,對于已認購客戶,開通認購金退款通道。9 月 17 日起,認購人一經發起線上退款申請,則代表對最終結果無異議,視作爲放棄認購資格,認購金退款将在接到認購人的申請後 10 個工作日退至原支付認購金卡内。
樓盤在給 " 利用不當手段 " 認購的人員退錢機會的同時,還公開了多個熱線電話,供咨詢處理。
事實上,早在認購之前,雲錦東方爲了抵制 " 黃牛現象 " 是做過準備的,推出了堪稱 " 史上最嚴 " 的認購要求,包括提交 500 萬元認籌金,以及首套房 900 萬元、二套房 2900 萬元凍結資金,且規定要凍資 20 多天,必須存在徐彙區指定的銀行網點等。
滬上一家商業銀行徐家彙網點的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銀行就接待過雲錦東方的客戶,基本上凍結的是活期資金,有的人會開智能通知存款," 凍結期間差不多損失利息 4 萬多元。"
已婚無房 +20 多年上海社保才配擁有
" 雲錦東方項目再次入市,應該說認購方面會更加規範。"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爲,此類樓盤熱銷,說明上海的潛在購房需求依然強勁,對于後續上海房地産市場的預期引導有積極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項目現場了解到,雲錦東方此前分批多次入市銷售,最新入市的房源是項目的三期,共 105 套房源,備案均價 16.4907 萬元 / 平方米,包含三棟洋房 42 套,别墅 63 套,戶型面積段在 176-408 平方米。
上海雲錦東方項目俯瞰 每經記者 劉頌輝 攝
從坊間傳出的 118.32 分入圍積分數看,最終留在雲錦東方入圍隊伍裏滿足參與搖号條件的購房者,需要的是:上海戶籍、已婚、無房、過去 5 年内沒有購房記錄,而且提供從 2003 年 1 月至今在上海繳納社保 243 個月(20.25 年)的憑證。幾乎都是積分制下,購房群體中少之又少的 " 滿分選手 "。
近期上海樓市保持着 " 上半旬認購,下半旬開盤 " 的節奏,自 8 月 31 日官宣第八批次集中供應 8444 套商品住宅後,緊接着又開始正式執行 " 認房不認貸 " 政策。
據克而瑞,截至 9 月 10 日,上海有 8 個樓盤結束認購,7 個樓盤在認購中。在結束認購的 8 個樓盤中,有 3 個觸發積分制。
麗茲行數據顯示,8 月以來,上海新房豪宅成交有回暖趨勢,環比有所上漲。二手豪宅價格不漲反降,新政落地以後,市場沒有像以往那樣業主迅速反撲調高價格,反而降價房源量增多,對比出台前降價房源量上浮 22%。
該機構分析,原因在于本輪新政會激發更多客戶進入到置換鏈條中,即買房的客戶大部分是置換或者打新需求,需要先将原有的房産賣掉,進行賣多買一或賣一買一。所以,如果要實現買一,就勢必要趁着政策東風先賣掉已有資産,所以才會出現調降價的行爲增多。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