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 一張鐵床放在房間的一角,旁邊有個很矮的櫃子,上方是空調,極其簡陋。" 香港老人張武回憶說,這幾乎已經是他搬進來前 " 房 " 内全部的 " 家當 " 了。
他口子的 " 房 " 是一個隻有七八平方米的長條形養老單間,而且房間内沒有獨立洗手間,長者需要使用公共衛生間和公共淋浴。
這是一家位于香港屯門某個商場裏的私立養老機構,共有兩層,根據房間内容納的人數一個床位費每個月 15000-18000 港元不等。張武的居住條件是一個人一間房,有些房間要住兩三個人。
在這家養老院裏,家屬不可以和長者一起入住,每天隻有固定的一小時探訪時間,兩個家屬在房間裏坐着都感覺到壓抑,張武說," 說話稍微大聲一點,樓上樓下都能聽見 "。養老院内提供簡單的活動設施,例如讓老人們可以聚在一起吃飯或者看看電視。
屯門屬于香港較爲偏遠的地方,房費還較爲便宜。之前張武去探訪過一個香港中心地帶的養老機構,一個房間要 8 萬港元,面積大概四五十平,提供醫療護理,但是房間基本沒有什麽家具,隻有公共區域有一些沙發之類的配套用品。
2023 年 4 月,張武離開了香港的養老院,因爲他覺得香港養老院空間非常狹小,住的實在不舒服。經親朋好友介紹後,他搬進了位于深圳寶安中心的前海人壽幸福之家深圳康養社區。他選擇的是一間陽台朝向海灣的一房一廳,四十多平,每個月價格 11000 元包含房費清潔費活動費,餐費和護理費另付。
張武覺得,新居住環境和内地四五星級酒店房間差不多,内部家具齊全,最重要的是房間内還能配置多一張陪護床,他老伴也可以過來陪住。
更主要的原因是,深圳距離香港近,交通也很便利。
面對香港公立養老院輪候時間長、私立養老機構價格昂貴服務不好的現狀,像張武這樣的香港長者北上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北上養老的背後,香港長者醫療方面的痛點也比較多,例如醫療券适用範圍受限、跨境醫療系統不聯通、内地醫保不适用于門診等等。
近年來,粵港兩地政府推出更多跨境養老方面的便利政策及措施,希望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港資養老機構到大灣内開設養老社區。面對偌大的北上養老市場,保險公司、民間資本也在躍躍欲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随着粵港融合深入,将出現更多跨界和跨機構的合作,提供更爲綜合的北上養老解決方案。
北上養老的香港長者
張武來了幸福之家康養社區之後,娛樂休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他每天都要上兩堂課,上午 9:30-10:30 一場,下午 3:00-4:30 一場,課程内容包括防跌系列、手工系列、美食系列、手機小課堂等等。
他很喜歡打麻将,每當附近的親友來探訪他的時候,湊齊四個人就開一張麻将桌;他也喜歡打乒乓球,康養社區有不少體育設施可供消遣娛樂。
香港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港人的平均壽命達到 84.7 歲,全球排名第一。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預測,65 歲以上長者在 2022 年超過 280 萬人;到 2050 年,每三名港人中就有約一名長者,而且 80 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的比例會從 5.2% 劇增到 15.6%,将成爲世界上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目前,香港公立養老院輪候時間長,平均在 2-3 年,輪後人數高企;私立養老院費用較高,加上近年私立機構人手不足、質量下降,居住環境也欠佳。推動香港老年人在内地養老成爲緩解香港養老壓力的一條出路。
2023 年 7 月,香港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工聯會康齡服務社發布的《香港長者跨境養老意願與需求調查》(以下簡稱《調查》)顯示,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受訪者會願意選擇前往大灣區内地城市養老,或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受訪者有更多的選擇,作爲未來合适養老安排或當下養老的安排。具體而言,超過八成受訪者(1761 人)願意前往大灣區内地城市長期居住或安老,當中以 61 至 75 歲的的樂齡人士接受程度最高,占比 63%(1119 人),其中近四成人 ( 711 人 ) 在香港居住在自置私人樓宇及自置居屋。
有些香港長者并沒有香港養老院的居住經曆。此前,陳安一直和家人住在香港四五十平米的房子裏,後來他搬出來和老伴倆人來到幸福之家康養社區租了一個三十平左右的标間,每個月 8000 元,該養老社區還配套了各種養老服務。這樣他就能把香港的房子騰出來給他的子女和孫子住。
在他看來,每個月花一點錢就不用擠在香港狹小的房子裏,養老社區周邊購物商場、醫院、餐飲等設施一應俱全,距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不遠,既能滿足購物也能滿足看病治療的需求,服務價格與香港比起來還更優惠。
根據上述《調查》,受訪者認爲入住内地養老機構的最大好處,依次是空間較大及環境較香港舒适 ( 86% ) 、綠化多和空氣好及适合養老 ( 77% ) 、價格便宜 ( 70% ) 。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一些符合條件的香港長者如果申請内地養老,可以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補助金。從 2014 年開始,香港特區政府通過 " 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 "(以下簡稱 " 廣東計劃 "),向正在香港輪候養老宿位的老人根據自願爲原則選擇入住由香港非政府機構在深圳和肇慶營辦的兩間養老院。
從 2023 年 2 月 1 日起,香港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廣東計劃設有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爲選擇移居廣東省的合資格香港居民,每月提供 1570 港元高齡津貼和 4060 港元長者生活津貼。
跨境養老的痛點
香港長者北上養老潮的背後,長者最爲關注的就是醫療的問題,然而他們認爲内地的醫療服務對于他們這個群體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8 月 30 日上午,香港工聯會大灣區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陪同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及香港特區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的訪問團來到大灣區考察了解長者需求,他們第一站來到了廣州番禺的祈福新村。當天現場有 30 多位在祈福新村居住的香港長者,與官員和立法會議員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交流。
曾志文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很多香港長者在内地居住很長一段時間,已經拿到了港澳台居民的居住證,可以購買當地的醫保到内地醫院看病。現在的問題是,香港有個醫保通系統,無論是你在哪家醫院看病、用藥、病例資料等等,在這個公共醫療系統都可以看到,但是目前這個系統沒有和内地醫療系統聯通。香港長者到内地三甲醫院看病,内地醫生沒有病人詳細的治病和治療用藥的記錄,有時候給香港長者看診時因爲不了解病人情況,可能也會對治療産生影響,所以他們希望系統可以聯通,讓内地的醫生也可以了解更多他們的醫療記錄。
此外,港人商業保險在内地就醫的直付通道也未能打通,目前的理賠流程較爲複雜。慧擇香港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馮春華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香港,如果香港長者此前買了商業保險,這家保險公司與醫院達成了戰略合作,長者直接報保單号或者醫療卡就行,根本不用自己先行墊付,保險公司會根據保單内容安排賠付事宜。但是目前由于跨境醫療方面數據還未打通,香港保險公司也未能獲悉内地醫療機構的數據,長者到内地醫院看病,還需要拿紙質報銷單據給保險公司報銷。
除此之外,香港長者内地醫保報銷的範圍隻限于住院,門診和體檢等都不能用,所以對于他們來說購買醫保隻能當作多一個額外的保障,如果他們真的要住院,還是要回到香港去。因爲香港人在香港看病治療,公立的醫院都是比較便宜,隻要 100 塊的挂号費,藥和住院都是免費的。
據記者了解,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在香港可以領取 4000 港元的醫療券,這些醫療券可以支付香港公立、私立醫院費用,但在内地的适用範圍卻極其有限,過去隻用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從今年 4 月 17 日起,醫療券支付範圍擴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華爲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門診醫療護理服務。這個社康中心爲港大深圳醫院的外設醫療機構。
記者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了解到,目前醫療券額度沒有限制,但是使用範圍有嚴格限制,隻能限于部分門診,例如住院、體檢、臨床心理門診、疫苗接種、内鏡麻醉疼痛介入、腹痛激光穿刺、血液透析、腫瘤使用的診室等等都是不能覆蓋的。
上述《調查》亦顯示,超過九成被訪者贊成将福利可攜的社福安排以及醫療支援安排擴展至更多内地城市,跨境養老香港長者,尤其是需要專科門診治療和長期病患者覆診的人,在支援充足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當地就醫,以減少回港帶來的奔波和有利減輕香港的醫療系統壓力。将體檢、醫學化驗項目在當地醫療機構進行,亦可以更小的成本診斷出疾病并及早治療,以減輕患者痛苦和整體醫療開支。
除了醫療問題外,港人北上養老也有其它的不便利。馮春華表示,香港長者一旦享受了廣東計劃的政策,在香港的公屋就需要交回政府或删除租約上的戶籍,在内地醫療水平和福利沒有很好的解決之前,對于香港長者來說是一個很難的取舍。
今年以來,粵港兩地政府部門出台多種舉措方便港人北上養老。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 7 月 28 日宣布擴展 " 廣東計劃 ", 将廣東、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都納入了計劃範圍,以便利香港長者到大灣區城市養老。
曾志文向記者表示,擴展後的計劃允許向香港長者開放的内地民辦養老院申請香港特區政府的津貼,但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内地民辦養老院要跟香港的養老集團合作。現在問題是香港養老集團對該計劃不太熱衷,因爲他們不熟悉内地的養老标準和内地養老院的日常運營,疫情期間與内地的交流也比較少。
8 月 30 日,她與幾位在肇慶居住的香港人,商談在肇慶設立港人退休社區事宜,他們認爲如果一定要設置上述的條件,那麽香港人在内地設立養老院被允許納入廣東計劃就不太容易了。因此,他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建立對内地民辦養老院的服務标準,達到标準既可以申請廣東計劃。
險資、政府布局
針對上述香港長者内地醫保不能覆蓋門診的問題,曾志文對記者表示,有一些保險公司了解到香港長者有這部分需求,目前已經着手研發了相應的保險産品。
記者從太平人壽(香港)獲悉,太平人壽(香港)與大灣區醫療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即将推出大灣區門診險,如選購該産品可享受大灣區醫療集團提供的預防及保健和門診服務,包含專屬一對一家庭醫生、由香港醫療網絡醫生和廣東省内經過香港認證培訓的金牌醫生提供 " 港式門診 " 以及包括跨境轉診、赴港疫苗、香港藥品等跨境增值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深化養老服務合作,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爲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推進醫養結合,建設一批區域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
早在 2014 年 " 廣東計劃 " 中,香港非政府機構便在深圳和肇慶營辦了香港賽馬會深圳複康會頤康院和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由政府資助香港長者在養老院的食宿費用、護理服務及個人照顧費用以及基本醫療費用。
保險公司正成爲參與到投資大灣區養老中的重要一極。據了解,中國太平通過 " 自建 + 第三方合作 " 的方式拓展灣區養老社區,目前在大灣區的廣州和深圳兩地共擁有 1 個自建的、2 個第三方合作的養老社區。
8 月 15 日,中國太平發布了 " 港人灣區養老太平方案 "。對于入住方法,記者了解到,通過 " 太平人壽(香港)養老頤積分計劃 " 成功投保太平人壽(香港)合資格産品并最終承保,保單持有人可于保單簽發後獲得積分,每一千港元保費可累積 1 分積分。推廣期内,累積積分滿 1500 分即可兌換獲得 1 個養老社區的入住資格。申請人及其配偶可申請一同入住,而其中一方須年滿 55 周歲。如年滿 55 歲的子女也想一起入住,如不超過入住戶型的最大入住人數,隻需按人繳付服務費用即可入住。
除此之外,泰康保險集團也在大灣區布局養老醫養産業多年。8 月 26 日,泰康打造的深圳泰康之家 · 鵬園落成,可提供約 1300 個養老單元。目前,泰康之家 · 鵬園已累計預訂居民超 500 戶、700 餘人,擁有香港戶籍的長輩約 50 位。此前,泰康之家還在廣東省先後布局了廣州粵園和佛山禅園兩家養老社區,其中泰康之家 · 粵園已經有 25 位香港居民到此享老。
大灣區内的城市也從政府的層面推動港人北上養老。2023 年 4 月 7 日,南沙區于正式印發并實施《南沙區公辦養老機構入住本區港澳老年人實施方案》,向港澳長者開放南沙區公辦養老機構床位。首批 50 張專屬養老床位,需要輪候入住,整個輪候入住時間平均在 25 個工作日内,有居住在南沙區養老院的香港長者認爲它是五星級養老機構。
記者從南沙民政局獲悉,入住的費用一般包括房費和護理費等,房費根據房型不同從 350-700 元不等,護理費根據護理級别 500-1000 元不等,加上餐費和水電費一個月大概 3000-4000 元。
跨境養老的趨勢
談及未來跨境養老的發展趨勢,馮春華認爲,數字化手段和科技應用會被更多采用 , 提供便利的養老支持。此外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會不斷湧現 , 以滿足不同個體需求。
一位保險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服務人員和長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全國的标準大約是一位長者配 0.5 個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比例會有一定的差異,例如需要護理的配比更高,能夠獨立生活的配比低一些。未來随着老齡化的增加,服務人員的稀缺性也會越來越明顯,因此科技手段的應用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險公司的成本。
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兼泰康之家 CEO 邱建偉在鵬園媒體采訪會上就表示,未來泰康之家 · 鵬園将推進智慧科技的應用,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從健康服務、安全保障、營養膳食、快樂生活、适老智能等多個領域滿足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
邱建偉稱,推進科技的應用希望最終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提供給長者的養老服務更加便捷,讓長者體驗更加好;二是提高效率,能夠讓保險機構以一定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專業化服務。" 圍繞未來的運營需求,我們做了很多産品的更新換代。例如第一代産品裏并沒有現在可以通話功能的移動報警卡,鵬園居民入住之後就可以享受我們最新科技應用的成果。" 邱建偉稱。
針對多元化的養老方式,保險機構也在進行 " 醫養、康養、旅養 " 差異化的養老社區布局。例如泰康正在深圳建設一家 " 醫教研 " 一體化的國際化大型三級綜合醫院——深圳前海泰康國際醫院(籌)。它能提供疾病的全過程治療與管理,急危重症疾病的治療及新技術新方法的先行先試。
據深圳前海泰康國際醫院(籌)籌備組執行組長李賢新介紹,養老社區的長者疾病加重後,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等病情平穩之後,可以轉回養老社區。此外,在康複醫院的支持下,泰康之家養老社區的長輩在家就能進行慢病管理,真正做到醫養融合。
中國太平的 " 灣區養老 · 太平方案 " 則更加突出和強化 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 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康養社區特色。這種模式爲長者提供自理、介護(坊間稱‘半護’)、介助(坊間稱‘全護’)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年人在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變化時,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繼續居住,并獲得與身體狀況相對應的照料服務的老年宜居住區。
" 除了硬件方面,還需要提供一些軟性服務,例如建立适合港人生活的圈子,打造語言文化氛圍和與香港家人日常聯絡的通道等。" 馮春華稱。
(根據受訪者要求,張武、陳安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