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23 年的假期,不是在出門轉悠,就是在湊文藝的熱鬧。
演唱會、音樂節、音樂劇以及各種主題大展,可說是井噴式回歸。身邊有朋友過去 100 多天裏看了 6 場演唱會、4 場音樂劇和 2 場話劇,一到假期就像特種兵那樣搶票追演出,文藝濃度達到人生巅峰。
曾自認跟文藝不沾邊的年輕人,也仿佛突然接收到來自藝文星球的信号。他們到博物館和美術館前排起長隊,嘴裏說着 " 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手裏還不忘收集文創印章。
2023 年,博物館成爲許多年輕人的旅遊目的地。(圖 / 視覺中國)
過去看完一個劇或者逛完一個展,編好大段感悟卻不知道分享給誰,發圈又怕被說 " 矯情 "。如今,即使走進一家咖啡店,可能就會跟某個展覽不期而遇。一些以社群互動爲主打的商業空間也應運而生。那些自覺格格不入的 " 文藝羞恥 " 終于脫落了。
據《北京青年報》的調研顯示,81.8%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會增加文化消費頻率,93.6% 的受訪者表示未來會增加文化消費支出。在年輕人的帶動下,文化藝術消費逐漸成爲較爲剛性的需求。
這世界越發有文化
每天關注午飯吃什麽,以及有什麽新的打卡點。
泉州當代藝術中心剛完成奠基,但弗蘭克 · 蓋裏的設計和蔡國強的煙花,已讓國内外文化愛好者期待值拉滿。除了新的場館本身,館内展覽的上新也催生了現象級文化現象。
去年 5 月初," 上海博物館淩晨排長隊 " 登上熱搜。一場名爲 "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 " 的展覽,98 天展期中開設了 50 次夜場。
忙碌一天後,到博物館裏搭乘一艘帆船,嗅聞梵高的青草地,再擠進馬奈的咖啡廳……這種夜遊博物館的奇妙體驗,成爲展覽季的限定爆款。據統計,該展覽共有 42 萬人次參觀,其中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觀衆占了四成。
人們在博物館裏沉浸式欣賞世界名畫。(圖 / 視覺中國)
告别疫情三年,文化、藝術等内容體驗迎來了供需的 " 雙向奔赴 "。單單在去年 9 月裏,全國平均一天有将近 20 場知名歌手的演唱會,其中不乏張學友、周傑倫、蔡依林等歌壇巨星。
演出的熱潮與粉絲的熱情撞了個滿懷。不用說那些 " 人生必看 " 演唱會一票難求,就算有點小衆的音樂劇和話劇,搶票的難度也呈幾何級數攀升。調鬧鍾搶票和搶不到票,已成爲不少年輕人貫穿 2023 年的日常。
和成千上萬個陌生人一起合唱,暫時忘卻擁擠的地鐵,忘卻沒日沒夜的加班,忘卻生活的瑣碎。作爲 " 一期一遇 " 的體驗式消費,現場所傳遞出來的感染力和震撼,往往無可取替。
年輕人在演唱會上,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圖 /Unsplash)
與父母一輩相比,這一代年輕人更關注自我的幸福感。無論是藝術展覽還是文化演出,這些體驗式消費都不再是上一輩口中 " 浪費錢 " 的 " 敗家 " 行爲,而是 " 治愈 " 身心的精神必需品。
除了代際需求的更叠外,這波文化消費熱的背後還有社會轉型的推力。2019 年,中國人均 GDP 首次突破 1 萬美元,可以說是邁過了消費領域的 " 分水嶺 "。根據美國、日本等國的經驗,人均 GDP 步入 1 萬至 3 萬美元區間會伴随消費結構轉型,其中文化、旅遊和娛樂消費出現爆發性增長。
相應地,城市發展的重心也在調整。放眼全球,發展文化藝術稱得上是世界級城市的必由之路。一個城市往往由小村莊變成一個小的工業城市,從小港口到貿易港、金融港,再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文化藝術方面,例如紐約、倫敦。
按照這一發展曆程,香港從 1998 年開始規劃西九文化區。如今,M+ 的當代視覺藝術,用高階審美震撼人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散發着中華文化的深厚韻味。今年以來,首次訪港遊客開始将西九列爲行程的第一站,正改變着過往購物優先的旅遊模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 "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 " 特展。(圖 / 視覺中國)
盛夏的模拟北極光、寒冬的水上煙火和天黑後的美術館迪斯科……通過缤紛的文化活動,西九文化區将藝術融入生活,也用生活反哺藝術。
線下 " 整活 ",
連接年輕的心
世界級城市争相搶占文藝愛好者的行程單,線下商業項目也不斷 " 整活 ",讓普通人體驗文化藝術,能像吃飯呼吸般自然美好。
上海四行倉庫斜對面的樓頂,一顆 " 六芒星 " 在魔都藝文圈升起。那是 Fotografiska,一個集合當代影像、藝術和文化的國際頂尖影像中心,也是繼斯德哥爾摩、塔林、紐約和柏林之後的全球第 5 家。
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圖 /Fotografiska 公衆号)
從國際影像大師的作品到本土先鋒藝術家的多媒介創作,從巨幅的自然紀實作品到當代視角下的生活片段诠釋,這裏準備了日與夜的影像狂歡。
與一般美術館傍晚閉館不同的是,Fotografiska 通常開放到深夜 11 點。展館内遍布咖啡館、露天酒吧和餐廳等生活消費空間,讓人能不經意間體會到融入生活的藝術。
年輕人下了班去看展也不用怕趕不及,約飯和約展在同一棟樓裏安排妥帖。偶爾帶着微醺狀态從酒吧出來,或許更容易沉浸到藝術的狂想裏。
這一邊美術館級别的空間增添 " 生活感 ",那一邊商業品牌則在創造 " 文化感 "。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調研,年輕人期待的文化目的地是一站式、多功能的複合場所,可供線下文化體驗之餘,還有可探索的空間。
針對年輕人的需求,商業空間正努力滿足年輕人的 N 個願望。從時尚服飾、餐飲、咖啡、書店、戶外、藝術展等多樣元素中精挑細選,組合成多元的 "1+N" 複合空間。
比如,一家花店主題的餐廳,繁花中搭建起優雅的展覽和沙龍空間。一家書店裏靈活穿插多個獨特品牌,定期舉辦新書發布、音樂演出、電影放映等活動,觸及文化消費的多維體驗。
在菜場看海、在倉庫逛展、在書店看劇,空間功能的複合往往意味着社交圈層的交疊。如果說 " 一站式 " 體驗給了人們走出家門的第一動力,那麽臭味相投的人群,則是吸引人反複前往的真正魔力。
蘇州正儀老街上的咖啡書屋。(圖 / 視覺中國)
在跳海酒館裏,随時有會玩的人加入,随時都有好玩的事發生。有客人腦裏小燈泡突然點亮,跟主理人一商量一碰杯,一場活動就支棱起來。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社區攝影展、打邊爐搓麻将或者深宵脫口秀等。
跳海的分号從北京到成都再到廣州,每一家店都聚集了那一座城會玩的人。找到引起精神舒适的一群人,就像長途出差後摸到家門那般幸福。正如一名資深商業觀察者的評價,跳海酒館好比 " 新龍門客棧 ",賣的不是酒,而是情緒價值。
小王子走遍宇宙,見過很多玫瑰,依然認定 B612 星球的玫瑰才是獨一無二的,因爲那是他傾心澆灌、日夜守護的。無論是以藝術之名的複合空間,還是以腦洞和活動推動的酒館,皆因不同人群的互動痕迹而變得不可替代。
聚合文藝社群,
搭建幸福的腳手架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理想居住區的要求上升到新的層級。家的附近不僅要有菜市場、超市、醫院、學校,還希望有不錯的餐廳、咖啡館、書店、健身館和畫廊等。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被政府規劃所捕捉到。全國各大城市正推進 "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态。" 有歸屬感、舒适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 被浙江省列爲未來社區建設重點之一。
經曆過疫情三年," 社區 " " 附近 " " 鄰裏 ",這類概念越來越多被城市青年提及。何以尋找自己的歸屬、去哪裏找人說說話、交點新朋友……那些社區營造、社區設計等專業名詞,開始在日常生活裏豐盈起來。
人們在社區空間尋找歸屬感。(圖 / 小紅書 @今日 TC 去邊度)
面對居住觀念和生活方式需求的演變,加上文化、藝術等多元内容體驗漸成剛需,搭建社群其實是在搭建幸福的腳手架,創建城市未來最重要的基建之一。
在服務 100 萬 + 業主的過程中,越秀地産與 43000+ 業主、28+ 機構 / 主理人對話,提出其社群運營與社區營造的解決方案——打造社群文化共創平台,爲産品和服務引入更多元的内容與體驗。
2023 年 11 月 27 日,越秀地産首個社群文化藝術空間樾 +space 開業儀式在廣州 ICC 環貿天地舉辦。樾 +space,原是廣州市中軸商業體中的 " 邊角料 " 空間。在存量規劃的背景下,文化藝術點亮原不被利用的空間,并延伸出展覽、沙龍等内容,成爲社群文化共創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
越秀地産首個社群文化藝術空間樾 +space。
活動現場,越秀地産攜社群品牌愛越聚樂部、線上内容社區、生活方式場景品牌、内容廠牌、共創平台一起亮相,正式發布社群文化平台發展藍圖。其中,愛越聚樂部累計落地 3 份場景營造标準、13 個社群複合空間、全國 10 個在地機構和各類生活藝術共創活動 IP。
在越秀地産看來,社群運營不隻是單一的活動或者物理空間的落地,而是以客戶爲中心,從機制、平台等方面構建一個社群文化共創發展平台。
樾 +space 開業特展《旅行者——王紹強西行遊記》現場。
越秀地産将逐步成立内容顧問、機構共創和内部社群運營團隊,持續引入内容和體驗;推出生活方式場景品牌,與合作夥伴共創落地樾咖啡、樾藝術商店、樾書局、樾劇場、樾美術館等;上線運營社群權益和線上内容社區平台,面向客戶對人文精神的需求,跨界引入文化、藝術、時尚等多元内容。
從 " 有其屋 " 到 " 優其屋 ",越秀地産希望通過多元的人文内容和體驗鏈接,拓寬個性化的服務邊界,實現 " 社群 · 空間 · 生活 · 品牌 · 産品 · 服務 " 的價值共創。聚合有趣、有愛、有溫度的能量個體,讓美好在連接中發生。
作者:小林
校對:楊潮
排版:小野
封面: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