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市值觀察,作者 | 文雨,編輯 | 小市妹
2023 年伊始,軍工就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2022 年 12 月 23 日,中直股份宣布将昌飛集團和哈飛集團 100% 股權注入上市公司,重組完成後,中直股份将成為軍工直升機的唯一總裝平台。
1 月 10 日,中直股份複牌,盤中放了天量,但最終還是收跌,市場不為所動。
緊随其後的第二天,又有一個大消息流出,成飛集團确定要借殼中航電測上市。這一次,市場終于按捺不住了,中航電測每天以一字 20cm 的速度直線上沖了八天,根本不給人上車的機會。這樣的盛況在創業闆史上都未曾出現過。
或許連自己也被這 " 喪心病狂 " 的漲勢吓到了,2 月 14 日,中航電測突然稱 " 不排除有内幕交易的可能 ",輿論一片嘩然。但即便如此,公司股價全天依然大漲 13.8%。
烈火烹油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内情?
資産證券化紅利
春江水暖鴨先知。
大約兩年前,有研究員到某軍工企業調研,接待領導激動的說道:" 我幹這行幾十年了,從來不敢想軍工企業會有今天這樣的前途。" 而領導口中不敢想的前途,其中很重要一部分來自軍工資産證券化。
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投資形成了大量技術成果,這些優質的沉澱資産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如火如荼的國企改革,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體外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平台,這樣既能激活沉澱資産,又能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
相較于其他領域,軍工有其特殊性,因此改制在一段時間内推進的并不理想。比如,國防科工局負責科研院所改制,但這隻是工信部下屬的一個局級單位,而有的科研院所可能會涉及到中央軍委層面,工作協調起來并不便利。
但從目前呈現出的情況來看,高層決心很大,這些問題可能都不再是問題。1 月 5 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明确強調要乘勢而上,組織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資産證券化水平的提升對于軍工企業的市場化經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以航空工業集團為例,自 2015 年以來,集團下屬中航沈飛、中航西飛、中航高科、寶勝股份等上市公司均進行了資産重組,重組後經營質量大幅提升,公司資産總額、盈利能力不斷向好。2015 年,航空工業集團總資産為 4003 億元,如今早已過萬億。
今年是國企改革進入新一輪執行期,新激勵政策同步開始生效,更強的積極性或将推動軍工資産注入進入新的高潮,中直股份和中航電測隻是個開始而已。
對此,資本市場的機會邏輯主要圍繞兩條線展開。
第一,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差使得股價存在很大的修複空間。
以本次中航電測鲸吞成飛為例,中航電測流通股 5.91 億股,按照發行後流通盤不低于 10% 計算,其收購成飛最多可發行約 53 億股,盡管目前對于成飛的資産評估尚未完成,但已經确定發行價為 8.39 元 / 股,以此來計算,對于成飛的估值頂格也就是 444 億。
但不管是資産體量還是營收體量,成飛都是西飛和沈飛的總和,二級市場對後兩家公司的估值分别是 700 億和 1100 億。
如果以二級市場為準,那麼并入成飛後的中航電測至少也是千億級市值的公司,中間存在巨大的修複空間。
第二,目前遊離在體外的很多資産質量非常高,有着厚重的技術積累,一旦後期啟動市場化運營,很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增量。
海康威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公司最早是中電所 52 所旗下的一家企業。後來也是在一輪又一輪的國企改革中被推上了市場經濟的舞台。公司于 2001 年底成立,次年就向市場推出視音頻壓縮闆卡,2003 年收入就已突破 1 億元,成為闆卡領域的國内老大。2010 年上市之後,市值從不到 300 億漲到最高 6000 億,十年二十倍。
往前看,目前資産證券化水平不高,旗下又有優質資産的企業機會最大,比如航天科工集團。
在中國各大軍工集團(船舶集團、電子科技、電子信息、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業、兵器工業、兵器裝備、中核集團)中,航天科工集團是資産證券化率最低的一家,隻有 15%。
航天科工的另一個吸引人的點在于其從事導彈研究,可以說處在軍工的核心賽道。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6 年 10 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也是中國導彈工業的搖籃,首任院長是大名鼎鼎的錢學森。
目前集團旗下的三家科研院所擁有下屬上市公司,分别為航天科工二院、三院和十院,其中二院資産證券化水平最低。而航天二院的唯一上市平台是航天長峰,這也将是二院資本運作的主陣地,且目前該公司市值很小,潛力足。
此外,航天科工集團下屬還有航天電器、航天晨光、航天信息、航天科技和航天發展等一衆上市公司,同樣值得關注。
新形勢要有新思維
盡管中航電測已經漲瘋,但軍工行業整體的關注度其實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過往的投資體驗造成的。
很長一段時間内,軍工行業的整體表現确實不咋地,其暴漲暴跌的無常屬性讓很多投資者吃盡苦頭,甚至被扣上了 " 渣男 " 的帽子。
有點像 " 狼來了 " 的故事,之前被 " 忽悠 " 了太多次,等到機會到來時反倒沒了興緻。
從宏觀視角出發,中國軍工産業的崛起是曆史進程的一種必然。
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長時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彼時軍工産業的發展并不是主線任務。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盡管我們仍然堅持和平與發展,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了保存我們的經濟成果,手裡必須得有 " 打狗棍 ",最近幾年世界局勢的演變已經說明了一切。
更關鍵的問題是,以經濟水平與軍費開支的相對比例來論,中國在主要大國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統計數據,2012-2021 年,中國國防支出占 GDP 年均比例為 1.3%,美國的這一數據是 3.6%,俄羅斯是 4.2%。
更更關鍵的問題是,世界範圍内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
2023 财年,美國國防預算将達到 8500 億美元,即便考慮通脹因素,這也創造了戰後美國國防預算的新紀錄。美國目前對軍事力量的資金投入已遠超朝鮮戰争、越南戰争、海灣戰争、阿富汗戰争等所有應急狀态。
▲圖源:《中國航空報》
對于這一切,中國自然不能熟視無睹、充耳不聞。
根據國防部的數據,2022 年,我國國防支出預算 14760.8 億元,同比增長 7%,時隔多年後重新回到 7% 的增長水平。
翻一翻軍工企業的财報,合同負債高居不下,存貨、在建工程等持續增長,包括把體外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加速市場化運營,推動軍品定價制度改革。所有這些信号都表明,國家有很大決心建設一個強大的軍工産業。除了上文提到的用于國防自供,外貿可能也是一條新路。
根據 SIPRI 發布的 "2021 年全球武器生産和軍事服務公司百強榜單 ",2021 年全球軍火銷售總額達到了 5920 億美元,其中美國占據了 51%,中國為 18%,排名第二。而在 2016-2020 年,中國武器出口額還隻占世界武器出口總額的 5.2%。
▲圖源:SIPRI
俄烏沖突之後,美國及北約和俄羅斯把大量武器投放到了俄烏戰場,中國有望承接一部分俄羅斯的軍貿客戶和美國的非北約客戶。
此外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中國要想向西打開商業通道,安全穩定是第一位的,這就不得不用到軍工。軍貿的好處是利潤空間大,這對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有直接推動作用。
世界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對于軍工産業的認識也應跳出原有思維的桎梏。
我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2023 年,A 股市場出牛股最多的闆塊很可能是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