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坪
編 輯丨巫燕玲
圖 源丨 IC
在醫藥反腐持續高壓下,醫藥企業的 IPO 之路也面臨沖擊。
近日,上海榮盛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榮盛生物 ")主動撤回了科創闆 IPO 申請,其主要從事水痘減毒活疫苗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産及銷售,2022 年 6 月 27 日獲科創闆受理,2022 年 12 月 26 日通過上市委會議。
過會以來,榮盛生物一直未提交注冊,期間因補充财務資料暫停審核一次,今年 6 月 6 日恢複審核,不承想兩個月後卻主動終止了 IPO。
對于終止原因,榮盛生物并未披露。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曾多次緻電榮盛生物對外公布的聯絡電話,均無人接聽。但在其 IPO 期間,公司銷售費用高企、業績可持續性存疑等引發監管層反複問詢和市場人士的質疑。
招股書顯示,2019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榮盛生物的銷售費用分别爲 0.43 億元、0.55 億元、0.85 億元和 0.40 億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爲 34.61%、32.62%、32.28% 和 33.81%;同期公司的疫苗推廣服務費分别爲 0.19 億元、0.43 億元、0.74 億元和 0.35 億元,占銷售費用的比例分别爲 43.99%、78.93%、87.05% 和 87.34%。
"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醫藥行業有很多打着科研經費、學術會議等名義的’帶金銷售’亂象,而這筆費用常常會被歸入到藥企銷售費用結構中,導緻醫藥行業銷售費用高企的異象叠起,進而衍生出藥價虛高、醫療腐敗以及過度醫療等一系列問題。" 華南一名資深的醫療第三方服務機構人士受訪指出。
多家醫藥公司終止 IPO
榮盛生物的現象并非個例。
今年以來,截至 8 月 9 日,滬深交易所合計 12 家醫藥公司終止 IPO,包括滬市主闆 2 家,科創闆 4 家,創業闆 6 家。
除了榮盛生物之外,滬市主闆 IPO 企業漢王藥業,創業闆申報企業力捷迅、緻善生物等醫藥公司也先後撤單。而這些企業在被問詢的過程中,都重點提及了銷售費用的問題。
中藥公司漢王藥業于去年 5 月登陸滬市主闆獲受理,今年 3 月全面注冊制實施後獲平移受理。2020 年— 2022 年,漢王藥業銷售費用分别爲 2.75 億元、2.91 億元和 2.97 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别爲 38.82%、39.88% 和 39.44%,公司的銷售費用主要爲市場開發費、職工薪酬、差旅費等。其中,市場開發費金額分别爲 2.28 億元、2.42 億元和 2.45 億元,占銷售費用比例分别爲 83.02%、82.98% 和 82.79%,市場開發費顯著超過公司淨利潤(同期,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别爲 1.79 億元、1.81 億元、2.60 億元)。
與高企的銷售費用形成對比的是,2020 年至 2020 年,漢王藥業的研發費用分别爲 414.92 萬元,1106.81 萬元、921.73 萬元,同期研發費用率分别爲 0.59%、1.51% 和 1.23%,三年來漢王藥業研發費用累計總和僅爲 2443.46 萬元,不足一年銷售費用的零頭。
從事化學藥制劑及中成藥研發的力捷迅,其銷售費用占營收的比例更是超過了四成,報告期内,銷售費用分别爲 1.74 億元、1.99 億元、2.14 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别爲 47.60%、46.11%、44.93%,據悉,公司銷售費用主要包括推廣服務費、職工薪酬等。
其中,推廣服務費占據了公司銷售費用的大頭,報告期内,力捷迅的推廣服務費金額分别爲 1.62 億元、1.82 億元、1.95 億元,占銷售費用比例分别爲 93.27%、91.22%、91.09%。
在深交所的兩輪問詢中,均涉及力捷迅推廣服務費及推廣服務商,尤其在首輪問詢中更是抛出十個相關問題,如要求公司說明 " 報告期各期不同類型會議服務對應的金額、場次、單場會議平均參會人數,分析不同類型會議服務的單場會議平均參會人數、平均服務價格與同行業可比公司或其他醫藥制造業(拟)上市企業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及原因 " 等。
據力捷迅回複,2020 年至 2022 年,公司推廣服務費中會議服務費用金額分别爲 6518.36 萬元、7388.69 萬元、7966.04 萬元,會議服務場次分别爲 1722 場、1958 場、2111 場。以一年 365 天計算,2022 年力捷迅平均每天召開科室會議 5.78 場,單場參會人數爲 11-15 人,場均價格爲 3.77 萬元 / 場。
事實上,醫藥企業 IPO 在審核時,畸高且合理性存疑的銷售費用,尤其是可能暗藏商業賄賂的推廣費等,一直是監管部門從嚴審核、重點問詢的問題。
早在 2022 年 10 月,倍特藥業因在 IPO 過程中,存在部分業務推廣費原始憑證異常,部分銷售推廣活動未真實開展,業務推廣費相關内部控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被證監會采取出具警示函監管措施;2022 年 11 月,深交所又向野風藥業的保薦機構安信證券及保薦代表人于右傑、王志超下發監管函,指出其是 " 對發行人市場推廣費的結算依據、實際控制人資金流水等事項核查不到位 "。
71 家醫療健康企業 IPO 在審
wind 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合計有 71 家 wind 醫療健康企業 IPO 在審(已披露待審核)。
其中部分企業的銷售費用占比也較高,剔除 30 家營業收入低于千萬元的未盈利企業和尚未披露 2022 年經營數據的公司後,2022 年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超過 30% 的企業有 9 家,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拟在創業闆上市的津同仁。
津同仁在 2020 年至 2022 年實現營收分别爲 8.18 億元、10.12 億元、10.86 億元,銷售費用則分别達到 4.01 億元、5.15 億元、5.64 億元,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别爲 49.03%、50.86%、51.95%。
此外,百神藥業、科瑞德、賽克賽斯、錦江電子、卓誼生物、欣捷高新 6 家公司 2022 年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也超過 40%。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系了部分在審藥企公司,一家拟 IPO 醫療企業内部人士向記者指出,目前公司的 IPO 正在正常審核," 審核的過程公開資料也可以看到,如果有其他信息,我們也會正常披露。"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監管層關注醫藥企業畸高的銷售費用也是爲了肅清行業的不良風氣,并非打壓藥企 IPO。
" 我們對于 IPO 的态度是比較樂觀,企業有足夠的競争力和核心技術,資本市場肯定不會将其拒之門外,對于真正的硬科技、合法合規的公司,是可以經得起行業檢驗的。" 東南地區一名醫藥企業投資人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譚雅涵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