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吉利大家族,就像個名門望族,裏面人才濟濟,沒點本事的都容易自卑。路特斯高瞻遠矚,沃爾沃極星獨具一格,極氪光芒萬丈,領克引領潮流,自然不用說吉利自己品牌下那些深入人心的産品了。
我一度很懷疑吉利爲什麽要把 smart 這個燙手山芋收購過來,它在吉利大家族裏,能有一席之地嗎?在消費者的心目中,能有一席之地嗎?
但如果不是 " 舒服哥 " 的出手,我們現在可能已經看不到 smart 這個品牌了,因爲它在奔馳手上的時候,就像做慈善一樣,盈利并不是第一目标,奔馳經營它多少年,它就虧錢多少年。進入電氣化時代,奔馳不再需要 smart 了,也沒必要繼續虧下去了。
現在,smart 順利地活到了 25 歲。
哈哈,竟然有一個不是新勢力的汽車品牌,歲數比我還小(doge)。
#1 階段性成功?
像 smart 原來那種微微型車,燒油确實不是一個理想的動力形式,開過老 smart 的人都知道,那振動,那噪音,絕不屬于精品小車的範疇。要知道,要我花 10 萬買一輛這麽小的車,我對它的期待也絕不僅僅是隻有一個 " 小 " 字,雖然它的小具有不可替代性。
吉利接手之後的 smart 注定會帶來形态不一樣的産品,我認爲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在動力的形式上了,換成純電動,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老 smart 的問題。但新 smart 出現的姿态跟我想像中又有一些不一樣,它不僅是純電動,而且變大了。
它不僅變大了,我看到實車之後甚至覺得比我想像中還要大,#1 的車身尺寸跟 MINI Countryman 非常接近,相比起絕大多數的常規車輛,它依然是偏小那一挂的,但相比起 smart,比起我想像中 smart 應有的尺寸,它大了好多。尤其是車高,我在想,smart 怎麽就變成一輛正兒八經的 SUV 了呢?我一度不太看好這樣的 smart。
然而這輛小型 SUV 在市場上獲得的反響還算不錯,每個月幾千輛的交付成績雖然不算很頂尖,但對于這個品牌來說已經是個很好的答卷了,3 月份賣了接近 6000 輛,是還不錯吧?那麽它吸引的是什麽樣的人群?我這有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特斯拉 Model 3 車主,但不是爛大街的普通 Model 3,也不是 30 多萬買了性能版 Model 3 P 的主,她是長續航雙電機 Model 3 的車主,這個版本……沒錯,40 多萬的進口韭菜一顆。她前段時間跟我說想買個 smart #1,把 Model 3 給她老公開(是的如此有品位又富有的女士已經有主了,勿念)。
但她最終沒買 smart #1,主要原因是沒有那麽确切的用車需求,并不是車的原因。我想說的是,smart #1 吸引到了像我這位朋友這種,對新興事物有較好接受能力,同時經濟條件也不錯的人。
在這次 smart 品牌 25 周年慶典活動上,smart 也找來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車主,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當中部分人甚至擁有不止一輛 smart,有新的 smart #1,也有微微型車的老 smart,可以說是看着這個品牌長大的人了。啊,我也想擁有不止一輛阿爾法羅密歐,要不等電動 Giulia 出了,我也買一輛?
#3 有什麽不同?
在 smart 品牌 25 周年慶典活動上,新時代 smart 的第二款産品正式發布,雖然是第二款,但不叫 #2,而是 #3。
正如大衆高爾夫的故事一樣,如果你了解 #1,那就很容易通過一些語言描述了得知 #3 的模樣——拍扁一點,拉長一點。盡管設計語言高度相似,但我很确認,#1 和 #3 應該不存在共用的外觀钣金件以及燈具,從覆蓋件到白車身,都是重新設計、重新開模的,換句話說,#3 完全不是 #1 的衍生車型。
而且在細節的處理方式上,#3 跟 #1 有很多的不同,首先看車頂,#1 的 A 柱與平直的車頂會形成一個角,但 #3 的 A 柱和車頂是圓滑過渡的,#3 整個車頂就是一道弧線,這也是 #3 最大的特征點。
更流暢的車頂弧線以及更低矮的車身(1556mm)讓 #3 的整個側面看起來顯得比較修長,實際上,#3 的軸距也比 #1 略長,爲 2785mm。另外,#1 的 C 柱上有個 smart 品牌的 logo,在 #3 這邊則是被移到了前翼子闆上。其實我挺喜歡 #1 把 logo 放在 C 柱上的,但又更喜歡 #3 的車身姿态,可謂兩者不可得兼。
前後燈組雖然看起來沒什麽不同,但仔細觀察也會發現其實 #3 的燈組都是被稍微壓扁了一點的,如果說 #1 的眼神有一點呆萌,那麽 #3 就更銳利一些。
至于内飾方面,smart 似乎就沒那麽專注地給 #3 和 #1 作出更多區分了,因爲除了配色之外,就隻有中央的空調出風口是不一樣的了,但我卻認爲 #1 的空調出風口更好看,因爲它跟兩側的出風口造型一緻,而 #3 換了三個圓形出風口似乎是爲了不同而不同。
在 smart #3 的官方資料中,我留意到一個細節,它與 #1 同樣會有 BRABUS 性能版,這并不意外,它搭載的雙電機也會是前 115kW 後 200kW 的組合,這跟 #1 BRABUS,包括極氪 X 四驅版在内也是一樣的,但 smart #3 的零百加速僅爲 3.6 秒,這比 #1 BRABUS 的 3.9 秒和極氪 X 四驅版的 3.8 秒都快了 " 許多 "。
不僅如此,他們還提到了 0-400 米的沖刺成績,爲 11.97 秒,這是其他電動車很少提及的數據。所以我們是不是有理由期待,#3 會是一款更強調駕控、性能的車型?至少 #3 BRABUS 會是如此?當下加速性能在電動車這個物種身上變得一文不值,但電動車裏真正講究運動、講究駕控的車型卻并不多,所以我們也很期待市場上能出現一款又有加速性能,又有操控運動性的電動車,我們之前說過智己 L7、高合 HiPhi Z 運動性都挺不錯,但那些車都太大了,顯然 smart #3 的尺寸更适合講究運動。
" 沒有同類 " 算是一種優勢?
在親身試駕之前,我們也無法确認 smart 3# 會不會在運動這條路上走到黑。于是我思索了一下,smart #3 還能有什麽核心競争力呢?
20 萬級别的電動車市場雖然沒有 30 萬級别精彩,但随着時間推移,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品牌廠商推出了一些也挺有意思的 20 萬級别的電動車産品。盡管還不知道 smart #3 具體賣多少錢,但我估計它也是在 20~28 萬的區間裏,所以它也是 20 萬級别精彩程度頗高的電動車之一。
不過當前要說 20 萬級别最精彩的電動車,我猜不止是我,很多人都會認爲是與 smart #1 師出同門的極氪 X,不得不說,極氪 X 的定價确實挺有誠意,再加上早前極氪聲稱不會把車賣到 20 萬以下,最終卻來了個 18.98 萬元的起售價,這種 " 不誠信 " 行爲會讓大家覺得很有驚喜,也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先來的 smart #1 就顯得有點吃虧了。
而 smart #3,盡管車型形态、姿态跟 smart #1 不同,但我猜 smart #3 的目标群體跟極氪 X 也會有一定的重合。主觀地說,我不太喜歡極氪 X 的外觀風格,我反倒是比較欣賞 smart #3 這種有點像獵裝車的姿态。再把目光放遠些,smart #3 這種車身姿态在這個價位的電動車裏也是獨一份,這種沒有同類的屬性算不算是 smart #3 的一種優勢?
預計在 6 月份,smart #3 就會正式在中國市場上市并交付了。作爲一個全球性的品牌,smart 自然也會把 #3 帶到海外市場,隻是海外消費者還需要等等,據說要明年這款車才會在歐洲市場上市。
總第 1976 期
作者:陳厚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