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文烨豪,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沉寂許久的手機行業,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舞台。
2023 年巴塞羅那 MWC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國内手機廠商們如約而至,大秀肌肉。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戰争的火藥味更加濃烈,各玩家密集發布新品,頗有 " 白刃戰 " 的意味。
本屆 MWC 展會上,OPPO、小米等玩家以既有的高端産品爲主打,榮耀則首發了全新旗艦機型,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路線,卻不改其共同的目标:拓展海外高端市場。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高端出海就是手機賽道的銀彈,相反,海外高端戰場非但殘酷程度不減,國内玩家們慣用的打法亦将失效。
而随着增長不再,行業未來變得模糊不清,逐漸認清現實的玩家們,亦已開始走出過去的競争模式,尋求新的出路——随着 MWC 2023 落下帷幕,智能手機的傳奇故事亦已步入了尾聲。
手機廠商白刃戰
如果以 " 年 " 爲标準來審視手機行業,那 2022 年賽道内很難拎出一個赢家。
全球手機出貨量逼近近十年的低點,幾乎所有廠商出貨量均同比下滑,與此同時各玩家用力過猛所導緻的庫存風險,至今仍未消解。
即便來到了新的一年,賽道低潮卻仍在蔓延,價格内卷就是其中一個縮影。2 月初,蘋果大範圍降價消息一出,各玩家迅速跟上,紛紛下調價格。而高端機的降價故事,在過去一年比比皆是。
顯然,低迷的行業,需要注入一劑強心針。在此背景下,手機廠商們以 MWC 爲戰場,一邊秀肌肉,一邊密集發布新機,彼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白刃戰。
回顧本屆 MWC,主流手機廠商的身影随處可見,不同玩家亦根據自身情況有着不同的側重點。
其中,小米在 MWC 前一天便率先發布了小米 13 與小米 13 Pro 國際版,售價高達 999/1299 歐元。盡管關稅、運營商抽成、互聯網吸金能力減弱等因素使小米海外出貨成本陡增,但相比同款機型在國内的售價,這次幾近翻倍的海外定價還是略顯誇張。
或許,小米想以歐洲市場爲試驗田,再嘗試一次 " 價格先行 " 的打法,順便驗一驗徕卡的背景有多硬,畢竟歐洲用戶并沒有國内用戶那般屢遭背刺的經驗。
榮耀則是在 MWC 上端出了新品 Magic5 系列,并将折疊屏産品 Magic Vs 帶到了歐洲。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其他國内玩家 " 由内到外 " 的邏輯,榮耀再度選擇了在 MWC 上首發新品。
作爲一家從變革中走出的品牌,收複完國内失地的榮耀,亦将視角轉向了海外。基于此,去年其更新了戰略,全面進軍海外,而此次于 MWC 首發新品,也暗示着榮耀已将海外市場視爲未來增長的重要支撐點。
OPPO 除了展示 Find N2 系列産品外,一衆小弟亦随之奔赴歐洲:realme 真我發布 realme GT3,主打 240W 快充;一加則是推出了一加 11 概念版,重點闡述散熱方案。
在手機領域,相較于小米、榮耀、OPPO 系的進擊,華爲與 vivo 在本屆 MWC 顯得低調許多。華爲作爲最早吃到 MWC 紅利的玩家,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本屆 MWC 其雖然盤下了最大的展區,但産品、技術更多面向 B 端市場,而非 C 端手機市場。
而 2022 年成績尚可的 vivo,則延續了其慢人一步的節奏,并沒有過多參與這場 " 叢林肉搏戰 " ——或許嘗到了後發甜頭的 vivo,2023 年仍将以 " 穩 " 爲主。
MWC 有如國内手機玩家通向歐洲市場的入口,從中不難窺見各玩家的戰略趨勢。而這場卷入多位玩家的 " 白刃戰 " 背後,更多是其出海戰略的遷移。
高端化卷向海外
玩家們急于秀肌肉的背後,是面對賽道頹勢的慌張。
過去一年,受限于承壓的大環境,手機大廠們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縱使是 2021 年的大赢家蘋果,2022 年的表現也難言多麽輕松。
而随着疫情黑天鵝遠去,行業亦流露出些許複蘇的意味——大環境的變化拉近了廠商同海外市場的距離,而屢屢碰壁的玩家們,也亟需填補海外市場的高端空白。
在此背景下,高端化似乎成爲了國内玩家出海的新邏輯。基于此,本屆 MWC 上,除前述小米、榮耀、OPPO 等玩家外,甚至就連主攻功能機與低端機的 " 非洲之王 " 傳音,都亮相了折疊屏手機 Phantom V Fold,圍獵高端市場。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在行業步入存量的背景下,不論是高度内卷的國内玩家,還是曾經如魚得水的 " 非洲之王 ",均需高端化來拉動增長,而随着國内高端步入紅海,玩家們自然也将手伸向海外要增長。
抛卻老生常談的小米,就以傳音爲例,其 2022 年營收同比下降 6.17%,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滑了 35.41%,過去長期混迹于低端市場,至今未能徹底擺脫低毛利陰影。
盡管聲勢浩大,可海外高端新故事的前景并不樂觀。畢竟在此之前,國産手機出海大頭往往是走量的中低端機型,即便人人都有 " 拾起華爲丢掉份額 " 的憧憬,但别忘了在國内市場,同樣的夢已經碎過一次了。
彼時,蘋果最終吞下了國内的高端份額,而海外高端市場除蘋果外,還有不受國内用戶待見的 " 手機霸主 " 三星—— Canalys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手機市場,三星以 22% 份額位列第一,蘋果緊随其後。換言之,海外高端市場,遠比國内更卷,飄洋過海的玩家們亦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争語境。
另一方面,三星的加入,同時也意味着國内玩家對抗蘋果的經典打法不再有用。
由于高端心智欠缺,如何将産品賣得更貴,一直是國内主流手機廠商的心病。縱使各玩家屢次将高端旗艦的價格探到蘋果價位,但多數用戶并不願爲之買單。長此以往,自家高端不免降價促銷,被刺用戶,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通過折疊屏機型繞開蘋果,強行高端,成爲了國内玩家的新戰術,畢竟截至目前,蘋果還未發布任何折疊屏終端産品。
客觀地說,此番差異化路線确實有所成效,畢竟多家報告顯示,國内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有着肉眼可見的增長。可在海外市場,折疊屏能逃得過蘋果,卻躲不過三星。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三星在全球折疊屏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占比高達 85%,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面對如此強勢的三星,MWC 上各玩家帶去的折疊屏産品,稍有不慎便會淪爲 " 炮灰 "。
此外,複雜多變的國際語境,亦爲國内玩家的全球化戰略平添了一絲不确定性。且不談難以紮根的北美市場,即便是玩家們的 " 老朋友 " 印度,亦在去年屢屢 " 敲打 " 了小米、vivo 等國内廠商。結合其此前的行徑來看,除了在技術領域扶植本土企業,印度似乎意欲 " 收複 " 其消費市場。
在此背景下,玩家們看似高舉着全球化大旗,但可供其高端落地的區域屬實不多。
北美難以切入,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市場過去主打低端機,短期之内難以撐起高端出海戰略,歐洲自然成爲了重要的戰略錨點。而玩家們湧向 MWC,很大程度上亦是爲了洽談合作、拓展歐洲客源,爲進軍歐洲做準備——蓄勢已久的玩家們,似乎到了就算頂着壓力,也得集體發力的時候。
寫在最後
高端出海阻礙重重,無非應對市場低迷的權宜之計,但玩家們卻不得不将之作爲新故事來對外講述,足見行業的苦澀。
從 MWC 2010 的 "Android 時刻 ",到 MWC 2011 iPhone 4" 傲視群雄 ",MWC 一直是智能手機時代的見證者,彼時各品牌的信徒們守着發布會,就着新機與新功能津津樂道。
而本屆 MWC,不僅屬于智能手機的高光時刻屈指可數,消費市場對 MWC 的關注度也已式微。
從技術領域來看,realme 真我的 "240W 滿級秒充技術 ",傳音的 " 後蓋換色技術 " 也罷,均屬于技術叠代及 " 小修小補 " 的範疇,很難代表未來的技術趨勢。局部性能與工業設計的創新,永遠無法代替一次革命性突破所帶來的效果。
盡管亦有聯想卷軸屏概念手機這樣惹人注目的産品,但在折疊屏祛魅的當下,卷軸屏不僅遠不及 MWC 2019 的折疊屏那般亮眼璀璨,亦沒有引起彼時科技語境的狂歡。
敏銳的手機玩家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除了手機新品,小米推出了新款路由器以及無線 AR 眼鏡,并将機器狗與機器人帶到了 MWC 現場;中興端出了裸眼 3D 平闆及 AR 眼鏡 nubia Neovision Glass;OPPO 亦發布了液冷散熱器、智能路由器等硬件産品。
由此可見,小碎步式的創新很難拯救每況愈下的手機行業,手機廠商們亦不願在一棵樹上吊死,補齊硬件生态也好,布局 XR 領域,搶位 " 革命級賽道 " 也罷,各玩家都在找尋着屬于自己的 " 諾亞方舟 "。
這無不預示着,屬于智能手機的時代,或許正在進入尾聲。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文烨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