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市場 " 卷 " 至今日,俨然成爲了合資電車的 " 照妖鏡 "。
甭管你是什麽老牌豪華車品牌,甭管你在國外賣得多貴,進入中國市場都得掂一掂斤兩。
前有,德國 32 萬起售的的 ID.3,在中國一降再降到 13 萬,兩者相差近 20 萬元。後有,奔馳 EQE 上市起售 50 萬起,如今終端市場已經狂砍 20 萬,30 萬出頭就能入手。
如今,對于合資以及豪華車的 " 祛魅 " 似乎來到了 MINI 身上。
10 月 18 日,MINI 中國在官網宣布,全新電動 MINI COOPER 售價從上市初的 18.98 萬起下調至 14.88 萬元起,降低了 4.1 萬元;全新電動 MINI ACEMAN 售價則從 20.99 萬調整至 16.39 萬元起,降低了 4.6 萬元。
這距離電動 MINI 的上市才剛剛過去了不到 3 個月的時間。
作爲一家小衆進口豪華車品牌,MINI 一直因其獨特的豪華定位和優雅設計廣受用戶喜愛,在燃油車時代,即便一度被市場戲稱 " 最貴的三缸機 ",但仍無法抵擋擁趸的熱情。
爲何,步入電動化時代後,MINI 卻也無法 " 免俗 " 般開始 " 自降身價 "?
一夜之間,電動 MINI 跌破了 15 萬。
要知道,在燃油車時代,三缸入門 MINI ONE 也在 20 萬左右起售,性能版 JCW 一度能賣到 40 萬,而這是一輛車長不到 4 米的 A0 級小車。
同級别的 A0 級小車,除了 smart,幾乎都達不到 10 萬。
而這獨一份的英倫設計和進口寶馬光環,卻在電動車上褪了色。
" 顔值是真的高,配置也是真的低 " ——這幾乎是看到電動 MINI 18.98 萬(官降前)上市起售時,清一色的輿論導向。
配置低到什麽程度?
入門 18.98 萬的車型,座椅是織物的,通風加熱更不敢奢望,沒有 360 度全景影像隻有倒車影像,更沒有無鑰匙進入,甚至你很難想象,在電動車厮殺如此激烈的中國新能源市場,電動 MINI 居然還需要手動調整主副駕座椅 ......
還不隻是入門配置 " 丐 " 到離譜,頂配 26.68 萬的 COOPER SE 限定版,屏幕尺寸也隻有 9.4 寸,沒有冰箱,車外隻配 2 個攝像頭以及 12 個用于輔助泊車的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就别想了,隻支持最基本的定速巡航,自适應巡航得加錢選配,就連 360 度全景影像也需額外加錢。
且不論舒适性配置,再來看核心動力系統。
電動 MINI COOPER 全系都使用 51.5 度的三元锂電池,搭配 135kW 和 160kW 兩種電機,對應 CLTC 工況續航分别是 456km 和 452km,這樣的表現在小型純電車裏隻能算得上中規中矩,但它的起售價去到了 18.98 萬,這什麽概念,比海鷗頂配車型(CLTC 續航 405km)貴出了整整 10 萬。
至于尺寸,向來不是 MINI 的優勢,車長不到 3.9 米,軸距隻有 2.5 米多一點,标準的 A0 級小車,二排腿部空間幾乎等同沒有,光是尺寸空間也決定着 MINI 隻是一個人的 " 大玩具 ",實用性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内。
那麽,你可能會說,燃油 MINI 的配置也不高,爲什麽不見 " 群情激憤 "?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 MINI 用的還是寶馬經典的一套動力系統,COOPER S 的 2.0T 四缸發動機就能榨取 300 牛 · 米的峰值扭矩,零百加速達到 6.9s,至于性能版 JCW,能爆發出 400 牛 · 米的峰值扭矩,零百加速達到 5.4s。
而這是一台重量不到 1.8 噸的小車,這樣的動力系統,即便抛開配置不談,配上四輪四角的獨特結構,燃油 MINI 的性能操控都堪稱獨一份的 " 小鋼炮 "。
但進入電動化時代,三電系統磨平了寶馬内燃機拉開的壟斷性優勢,大家都一樣采購電池,續航表現大差不差,零百加速更是無足道哉,電動 MINI 自然也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
與此同時,中國新勢力内卷加劇,各個價格段幾乎都有了性價比 " 标杆型選手 ",什麽樣的價格能上什麽樣的配置,一目了然。
打個比方,現在拿着 20 萬預算,已經能上探到中大型純電轎車 /SUV,比亞迪漢 EV 起售價僅 17.98 萬,銀河 E8 16.58 萬起售,大衆 ID.4X 的終端起售價已下探到 15 萬以内,寶馬 i3 據說 17 萬就能交個朋友……
還有小鵬 MONA M03 起售價 11.98 萬,零跑 C11 純電 15.18 萬起售,而這些純電車,配置也是個頂個的 " 卷 ",不要說 360 全景影像這種基本配置,高速高架 / 城市 NOA 也不在話下,真皮大沙發、通風加熱也幾乎是标配。
于是,電動 MINI 落了一個尴尬的定位,想玩車的用戶,已經找不到燃油時代性能與樂趣兼備的優越感;而有電動智能化需求的用戶,又發現不論是智能化還是舒适配置都極低,真的開起來,實用性着實堪憂。
此外,由于電動 MINI 因爲尺寸不滿足 "4.2 米以上 " 的車長條件,新車在上海無法免費申領新能源牌照,一塊燃油車牌照又增加了接近小十萬的成本,這對于電動 MINI 這樣主打一二線城市的精品小車來說,影響非常大,如此一來,購車成本一下站到了接近三十萬。
正是因爲上述諸多因素,電動 MINI 在上市近三個月迅速下調售價,快刀斬亂麻,無疑展示出一個合資品牌紮心卻又現實的生存法則:" 想要賣好電車,隻能放棄溢價幻想,主動放低價格身段,甚至拿出比自主品牌更大的誠意,才有希望争奪上牌桌的資格。"
以電動 MINI 降價爲契機,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湧現的電動精品小車。
今年下半年,一批電動小車集中發布或上市,比如極氪 X、smart 精靈 3 号以及沃爾沃 EX30。
連同電動 MINI,這些車都有些共同特點:牌子不錯、樣子精緻、尺寸不大。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車型的銷量也出奇清一色的蕭條。
9 月,smart 精靈 3 号月銷量 992 輛,整個上半年無一個月超過月銷量 1000 輛。精靈 1 号月銷 2000 輛左右,和高峰期比差了非常多。極氪 X 也回落到月銷量 1000 輛的水平,相比于巅峰期一個月賣 4000 輛,如今跌到一周交付 200 輛的水平。
至于電動 MINI,官降似乎已經成爲了銷量不如預期的直接表現。
爲何,這些本來承擔着走量重擔的精品電動小車,叫好不叫座?
首先,在經濟預期不佳的時期,這類性價比不高且往往是滿足家庭增購需求的産品,受到的市場波動要遠遠大于剛需産品。
很簡單的道理,原本想買一輛玩玩的個人需求被經濟下行所壓抑,人們普遍會想,要麽再加點錢上緊湊型 / 中型車,幹脆一步到位滿足全家人出行的剛需。至于想要增購的想法,更容易因爲經濟形式被擱置。
這也是爲什麽,在 A0 級小車市場萎縮的同時,往往伴随着緊湊型車的同步升溫,而在經濟上行期則是反過來,此消彼長。
其次,這個市場也着實并不大,放眼燃油車市場,叫得上名的 A0 級小車屈指可數,厮殺多年,也隻有飛度、polo 這兩棵常青樹,至于精品小車,除了已經停産的甲殼蟲,也隻有 MINI 和 smart。
當豪華品牌都選擇對這個市場 " 視而不見 ",很大程度是因爲極小的市場容量,算一筆投入産出的經濟賬卻發現劃不來。
最後,也是電動 MINI 降價得出的 " 教訓 ",在同價位國産替代品産品力越來越強的當下,電車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已經遠遠不如燃油車。
和同價位的比,上探到 20 萬以上,比如小鵬 G6、特斯拉 Model 3,不僅空間更好,智能化也更強。
和同尺寸相比,比如亞迪元 PLUS、海豚,造型也不差,配置更強,而價格幾乎去到隻有一半甚至更低。吉利星願也有賣爆的趨勢。
這讓電動 MINI 和 smart 之流,處于比上不足,比下優勢不明顯的 " 夾縫地帶 ",變得愈發困難。
當然,早些認清現實,及時做出調整,未必沒有出路。
俗話說,沒有賣不出去的車,隻有賣不出去的價格。這些精品小車的合理價格如果能夠在 15 萬上下,進一步壓榨利潤,有和自主品牌卷一卷配置的能力,或許仍有一戰之力。
在新能源時代,國産新勢力迅速崛起,逼得哪怕曾經高高在上的 BBA 也淪爲了 " 雜牌車 "。
不論是智能化的落後,還是配置的 " 吝啬 ",都讓合資電動車給用戶留下根深蒂固的刻闆印象。
丢掉了傳統内燃機的優勢,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用戶才猛然發現,合資品牌高企的溢價,原來讓其躺着掙錢了多年。
事實上,與自主車企的肉搏戰中,如電動 MINI 一般,吃到苦頭的車企大有人在。而之後,如何補課智能化,追上行業平均水平,是擺在每家合資車企面前的重要課題。
時代一去不返,好日子也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