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幾年,内娛反反複複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爲什麽現在電視劇裏,年輕演員們演技普遍這麽差?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
最近我突然意識到,他們應該是知道的。
前有吳宣儀上《妻子的浪漫旅行》時,提起自己缺少一些社會經驗和戀愛經驗,所以在拍戲的時候常常把握不好人物。
後有周潔瓊在某節目緻敬張曼玉經典的作品《花樣年華》,卻被評委評爲在「過家家」時,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自己沒體驗過,所以沒辦法用眼神傳遞出複雜的情感。
可以感覺到,他們其實也知道自己演的不好——但這種「知道」更像是一個孩子知道自己學習不好,老師和家長對自己不滿意,但他卻不知道如何調整。
于是隻能把原因歸結爲:太年輕了,缺少經驗。
98 年出生的周潔瓊今年不到 25 歲,确實很年輕。
但年紀真的是演員的門檻嗎?
要知道,張曼玉在 25 歲的時候,就憑借《人在紐約》拿到了台灣金馬獎影後。她在裏面演的是移居到紐約的女強人李鳳嬌,不但要演出與實際年齡不符的成熟,甚至還有一些不可言說的暧昧和落寞。
章子怡出演《卧虎藏龍》裏玉嬌龍一角的時候,才剛滿 20 歲,不但能演出玉嬌龍的詭谲複雜,還要演出超越年齡的不甘和城府。26 歲的時候,她就已經是奧斯卡終身評委了。
公認的天賦型選手周迅,24 歲就憑借《蘇州河》拿到巴黎電影節女主角了——正和如今新一代小花旦的年齡一樣。但你能想象,她們中間有誰能演出上面這些角色嗎?
并非我有意要拿華語女星的天花闆人物來做比較——要知道,章子怡和張曼玉都并非「天賦型」選手。
前者在上學時成績墊底差點退學,被張藝謀選中拍《我的父親母親》的時候 19 歲,在農村實地生活了一個月,每天和老農們一起挖土豆、喂豬、做農活,這才有了帶着鄉土氣息卻淳樸真誠的 " 招娣 "。
玉嬌龍更是被導演李安逼出來的角色。導演一開始心裏屬意的是舒淇,後來章子怡進組後發現還有其他女孩一直來面試,擔心自己随時會被換掉,再加上李安從頭到尾都沒有誇過她一句,所以她心裏一直努着一把勁,拼命練功,就想證明自己能行。
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裏這麽寫章子怡:" 頭一次吊鋼絲,一般人快要撞牆時,都會本能的先以手保護自己,她不是,她拿臉往牆上撞。"
就是這種拼命,才成就了玉嬌龍的不服和狠勁。
放到現在,連番位和海報名字的位置都要反複衡量,誰敢這麽對偶像?還不得被粉絲追着罵?
後者選美出道,被媒體罵了很多年花瓶,就連梁朝偉都曾經毫不留情地當面對她說:" 你不懂演戲,回家吧。" 直到遇到王家衛才「開了竅」。
但這種 " 開竅 " 一方面是導演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且懂得調教,另一方面也是她身上本就有适合做演員的特質。
張曼玉本身就是二代移民,父母從小離異,原生家庭的陰影和颠沛流離的童年對于個人來說是魔障和不幸,但對于演員來說卻是豐富人物内心的天然素材——内心敏感、經曆過痛苦的人,往往在演戲的時候更容易找到人物的複雜性甚至與其合二爲一,這也不難解釋爲什麽絕大多數藝術家都是經曆過坎坷人生的人。
而如今的内娛偶像們,确實日子過得太好了。
一方面,偶像們大多從小生活優越、不知人間疾苦,本就難以和普羅大衆共情;另一方面,資本催生出的 " 流量 " 本就是被精緻包裝過的商品,批量生産的造星運動和追求天賦個性的藝術作品本就格格不入。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内娛粉絲們對「偶像」的要求,其實根本和「演員」的要求背道而馳。
02
前段時間," 絕望的文盲 " 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質疑演員們學曆低,讀不懂劇本。
但在我看來,學曆其實從不是重點。梁朝偉張曼玉們沒上過大學,不妨礙他們依然是華語影壇最好的演員之一。
王寶強沒正經上過學,一開始甚至連劇本台詞都不認識,但他能把自己演進北電的教科書。雖然他嘴上也說不出什麽對于角色深刻的理解,但他隻要一入戲,就連科班出身的段奕宏都坦言:甩專業演員十萬八千裏。
演員是一個需要一定天賦和悟性,同時也需要創造力的職業,他們要扮演的是活生生的、真實的、複雜的人和事,而不是任人擺弄隻需要做表情的道具。這意味着演員不能活在真空中,生活和體驗才是他們的創作的源泉。
生活怎麽來?
要麽是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像 " 地鐵常客 " 周潤發和 " 熱心市民 " 劉青雲一樣,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去坐地鐵、逛菜市場,去體會平凡人的煙火氣。
要麽像周迅和張曼玉一樣,去談戀愛。
今年周迅 48 歲了,公衆熟知的就已經有八段感情。李少紅曾評價她:通過拍戲和戀愛來認識世界。确實,經曆了戀愛、分手、離婚 … 與其說是情路坎坷,倒不如說是她體驗人生的方式。她像精靈一樣遊戲人間,用愛情去丈量和觸摸人生的寬度和厚度,被快樂和痛苦滋養的同時,這些經曆也都化作創作的養分。
所以才會有李米和如懿。
張曼玉的情史更是有長達 11 段情史,最出名的前男友是爾冬升和美國人漢克。
還記得她那部被公認演技最好、最經典、曾一舉橫掃金馬金像和柏林影後的作品《阮玲玉》嗎?
張曼玉在這部戲裏演技爆發,尤其是在人群中回眸那個鏡頭——作家阿城曾評價," 張曼玉那一回眸,足以征服全世界 "。
阮玲玉因前男友試圖毀掉她的名聲而在二十五歲自殺,而這其實是張曼玉本人情感曆程的真實寫照。
當初張曼玉和美國人漢克相戀,結果漢克爲了嘩衆取寵,把張曼玉寫給他的情書公布在報紙上,後來還有導演将此事拍成電影,一夜之間讓她淪爲全香港的笑柄。
但張曼玉不是阮玲玉,她把這一肚子的委屈、屈辱和不甘全投入到這個角色中,演員和角色在這一刻實現了靈魂交映。
據悉有一天,攝影師對張曼玉說:她(阮玲玉)就在你身邊。
張曼玉說:" 如果你真的在,你一定要保佑我演好一點,我演得好一點,你也好,我也好 "。
編劇史航曾說:" 有的女孩的愛情是一件百鳥衣,她總得遇上 100 隻鳥,每隻拔一根羽毛做成衣服,那才是世界上最美的。"
好的演員也是如此。我一直覺得演員是需要一定的戀愛腦的,TA 可以從愛情中體驗和感知世界,讓大腦成爲情感的容器,遇到不同的角色就把不同的情感和靈魂釋放出來。
都别說演員了,泰勒斯威夫特這種歌手,不也是要從前任中獲取新歌靈感麽。
但偶像的要求其實更像是演員的反面。
他們最好沒有七情六欲,最好永遠在組裏呆着 " 搞事業 ",甚至隻要一段時間不進組,就是 " 戀愛腦 "" 沒有事業心 "。
我還記得吳宣儀說自己沒怎麽談過戀愛時,一旁的蔣勤勤非常吃驚:爲什麽?我們以前都生怕空窗期。
蔣勤勤當然不懂。
因爲戀愛對如今的偶像來說,是失格;戀愛腦對偶像來說,成了粉絲們最不能接受的缺點。
所以啊,演員和偶像本就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偶像販賣的是粉絲幻想投射出的完美人格,他們是漂浮的空中樓閣;但演員注定不完美,甚至最好有瑕疵。
與其責怪現在的偶像演技差,倒不如說:演員和偶像的地帶,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模糊過。
03
我相信這并非是個别偶像的問題,背後是整個時代的變化和凝視。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之所以遍布經典,是因爲彼時的香港是亂世,思想的解放帶來了文化蓬勃發展,又反哺給演員個性和生命力的表達。而如今内娛安逸,偶像們露露臉拍拍照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他們和大衆之間已然割席。
在時代浪潮中,個人的力量隻是個小浪花。
張曼玉放到今天,還會是張曼玉嗎?
畢竟,這幾乎是做偶像最好的時代——
一方面,和上一代人「因家境貧寒才進演藝圈」的勵志故事不同的是,如今的娛樂圈幾乎沒有寒門子弟。越是家庭富有條件優越者,越容易進娛樂圈分一杯羹,甚至「富二代」這個标簽可以成爲 ta 的吸粉利器。因爲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環境下," 财富 "" 家世 " 所對應的性格不再是負向的,取而代之的是 " 自信 "" 大方 "" 獨立 " 等正相關的标簽。
人們不再喜歡灰姑娘的童話,而是熱衷于談論出身貧寒的小鎮做題家和鳳凰男是如何格局小,反而家庭條件優越的王子公主們是何等有教養。
另一方面,以前的演藝圈并非高收入人群,且充滿了動蕩和不安,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沒有安全感的藝人們必須不斷訓練自己的演技或者技能,才能在 " 狼多肉少 " 的娛樂圈混口飯吃。而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藝人們隻需要拍個照片上個綜藝就能得到很好的收入,炒個 cp 比演技好更容易圈粉,而粉絲才會轉化爲實打實的錢。
但這也是做演員最壞的時代——
家庭優越的王子公主們本就活在雲端不接地氣,流量和資本又讓他們繼續積攢财富,再加上粉絲們的吹捧和市場的捧殺,誰又會去花時間去好好體驗生活打磨演技呢?
就像李汶翰和張頌文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表演完,李誠儒說的那句話一樣:
"(偶像)你爲什麽演不好,你沒餓着過。"
那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些餓着的人,他們在哪呢?
我隻知道,他們不在這些節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