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歲上大學,24 歲博士畢業,同年進入鄭州大學任教,29 歲成爲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3 歲擔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47 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與一般頂着院士頭銜的科學家相比,丁奎嶺顯得特别年輕。
2 月 21 日,經過中央批準,丁奎嶺同志正式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丁奎嶺
從分子合成到人才培養,丁奎嶺覺得,這條路他雖是偶然走上來,卻是必然走下去。
陰差陽錯
97.5 分的巧合
60 年代出生于河南商丘永城的丁奎嶺,自小在農田裏摸爬滾打,對未來的最大期許不過是能吃上商品糧。
他清楚地記得,廣播裏天天播報 " 原子彈研制成功、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 等讓當時的國人引以爲自豪的科技成果,那應當是他與合成化學第一次 " 相逢不相識 " 的會面。
" 我從事合成化學的研究,純屬偶然。" 丁奎嶺說," 無非是高考數理化裏面化學最高,報化學專業最有優勢,所以就去了化學系。"
在鄭州大學化學系,丁奎嶺第一次系統性地接觸到了有機化學。整本《有機化學》教科書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化學方程式,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唯一一個包含了中國人名字命名的 " 烏爾夫 ( Wolff ) - 凱惜納 ( Kishner ) - 黃鳴龍反應 "。而黃鳴龍先生正是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上海有機化學所的研究員。
如果說化學領域讓他心生向往,大學第一學期末的無機化學考試則像一座 " 裏程碑 ",給了他從事化學事業的信心。在這次全年級 120 多人參加的考試中,丁奎嶺以 97.5 分位列第一。這個 15 歲的聰明少年從誤打誤撞到認定化學研究,從此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
也許丁奎嶺當初選擇化學系是懵懂、随機的,但從大學時代起,他對化學的熱愛,卻是确定無疑、與日俱增的。爲此,他頂着家裏人希望他能早點就業賺錢、緩解經濟負擔的壓力,堅持繼續求學,走上科研道路。
1998 年,丁奎嶺放棄了鄭州大學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盡管職位、住房等個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在上海有機所沉下心來研究,一做就是 20 年。
出生在河南農村的丁奎嶺,從小就幫着父母幹農活,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學畢業後能在城裏找份工作,吃上商品糧;或者在村裏當個木匠,有一技傍身。沒想到,丁奎嶺 15 歲考上了大學,之後讀碩士、念博士。老母親遲遲不見兒子參加工作,一個疑問一直懸在心裏,于是她瞅着機會問兒子:爲什麽不能早點工作,到底你對國家做了什麽貢獻?
" 你對國家做了什麽貢獻?" 母親的這個問題萦繞在丁奎嶺的耳邊,從此也成爲他的人生标尺。
丁奎嶺是有機化學的專家,研究的是現代有機化學中一個重要的物質——催化劑,讓二氧化碳實現轉化利用的催化劑就是其中之一。
2019 年 6 月,位于山東棗莊的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 DMF 項目中試設備,5 月底正式投入運轉,這也意味着這位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長期緻力的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研究,走出了工業化的一步。
二氧化碳轉化中試設備投入運轉
爲了抑制全球變暖,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減少碳的排放量,科學家們也在努力想辦法,如何把二氧化碳這個造成全球變暖的 " 元兇 ",轉化成可以使用的化學原料。因爲二氧化碳性質穩定,要轉化就要采用高壓高溫的方式,這樣勢必再次造成能源消耗。
丁奎嶺研究的催化劑,能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讓二氧化碳轉化成 DMF,一種萬能溶劑,這種溶劑在醫藥、農藥、染料等行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如今,這個項目已經進入中試階段,如果成功,未來可以設計十萬噸生産規模,能爲二氧化碳高效利用提供一個新途徑。
從 29 歲當上正教授,到 47 歲增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一直在有機化學領域耕耘。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 " 自負載 " 概念,讓催化劑能反複循環使用,副産品還能轉化爲制造工藝的原料,讓藥物、金屬化工産品的整個生産過程沒有廢料排斥,真正踐行了綠色化學的理念。
2013 年丁奎嶺增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爲一名有責任感的化學工作者,丁奎嶺找到一條途徑,就是發展綠色化學。綠色化學的意義在于從原料生産到生産過程,到最後産品實現全鏈條的綠色化。比如農藥的發展,未來不是去直接殺死病蟲,而是從心理或者從激素的層面去滅蟲害。用細胞工廠,代替現在必須要高溫高壓的化工廠,用合成生物學來創造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
與 " 我們恨化學 " 的說法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化學,這将是化學人留給自己的新命題。
擠掉 " 水分 "
鑄造 " 金課 "
2018 年,丁奎嶺從上海有機所所長調任上海交通大學分管本科教育的常務副校長,對這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意味着從催化分子合成邁向催化青年一代人才培養。這既是一次光榮的使命,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一切都還得從頭學起。"
與幾年前相比,丁奎嶺的頭發越來越花白,也坦言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他總是告誡學生們要抓住最美的時光,無愧于自己的選擇,無悔于自己的青春。
" 我特别期望青年一代能夠擔起責任,在科研路上走下去,爲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 "
來到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分管本科教學,從此他的工作與教科書、與學生們的關聯更大了。" 其實,從 1990 年在鄭州大學從教至今,我一直沒有離開過三尺講台,培養人才與科學研究同樣重要。"
加入上海有機所的第二年,丁奎嶺就爲研究生講授專業基礎課《物理有機化學》。後來,他又來到上海科技大學給研究生上課。
" 有時上一整個學期,有時和其他老師分工講授兩三章内容。盡管科研和行政任務都非常繁重,但隻要上課時間确定,我就盡量不再安排其他事務,"
丁奎嶺表示," 院士也好、所長也罷,這些‘頭銜’時刻提醒我不能離開科研和教學第一線。" 至今,他培養了 30 多位博士和博士後,其中近 20 位已成爲教授或研究員。
加入上海交通大學不到一年,他已對學校本科生教育的情況做了多次調研,并提出了課程改革 " 擠水鑄金 " 的目标——擠掉 " 課程體系中的水分 ",鑄造有價值的 " 金課 ",讓人才培養中少一點 " 花拳繡腿 ",多一點 " 真功夫 "。他很希望,大學裏最具創新活力的優秀青年科學家能多爲學生上課," 教學和科研并不是矛盾的,相反,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特别是爲本科生上課,對于青年科學家進一步打牢知識基礎、開闊創新視野具有重要意義!"
" 現在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最好的時期,現在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現在的中國更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爲迫切的國家!" 這是丁奎嶺常常挂在嘴邊的三句話。
2023 年 2 月 21 日,丁奎嶺正式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從科學研究轉型到人才培養,對于丁奎嶺來講,又是一個新的起點。曆史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不變的是他對科學的熱愛和對人才的鍾愛,不變的是創新爲民和教書育人的初心。丁奎嶺希望,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能充分把握時代機遇,認識到中國是當下科技發展最具潛力之地,是青年科研人才大有可爲的最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