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高開高走,三大指數集體收漲。納指上漲 245.33 點,漲幅 1.59%,标普 500 指數漲 1.2%,道指上漲 263.71 點,漲幅 0.69%。
熱門中概股普漲,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 1.96%。富途控股漲超 11%,愛奇藝漲超 6%,騰訊音樂漲超 4%,拼多多、滿幫漲超 3%,小鵬汽車、阿裏巴巴、京東漲超 2%,唯品會、百度漲超 1%,微博、蔚來小幅上漲。哔哩哔哩跌超 2%,網易跌超 1%,理想汽車小幅下跌。
COMEX 黃金期貨跌 0.45%,報 2335.80 美元 / 盎司;COMEX 白銀期貨漲 0.37%,報 27.345 美元。
WTI 6 月原油期貨收漲 1.46 美元,漲幅 1.78%,報 83.36 美元 / 桶。布倫特 6 月原油期貨收漲 1.42 美元,漲幅 1.63%,報 88.42 美元 / 桶。
大型科技股普漲
中東緊張局勢緩和令股指得到提振。大型科技股普漲,奈飛漲超 4%,Meta 漲逾 2%,特斯拉、微軟、谷歌、亞馬遜漲超 1%,蘋果小幅上漲。HashiCorp 漲超 18%,據報道,IBM 已接近就收購雲軟件基礎平台 HashiCorp 達成協議。
英偉達報 824.18 美元,漲幅 3.65%,市值一夜大漲 726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260 億元)。最新市值 2.1 萬億美元。
蘋果 iPhone 第一季度在華銷量下滑 19%
據獨立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蘋果公司第一季度在中國的 iPhone 銷售下降 19%,是自 2020 年前後疫情暴發以來該産品在當地的最差銷售表現。
第一季度,vivo 手機銷量排名第一,其次是榮耀和蘋果。
據該機構估算,蘋果在競争激烈的中國市場的排名跌至第三,與華爲幾乎打成平手。整個市場增長約 1.5%,榮耀和小米等本土品牌增勢領先。
華爲的銷量增長近 70%,凸顯出其在昔日由蘋果主導的高端市場中崛起。Counterpoint 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華爲 Mate 60 智能手機的推出。
Counterpoint Research 高級研究分析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由于華爲的卷土重來,直接影響了蘋果在高端市場的表現,蘋果本季度的銷量受到了抑制。此外,與往年相比,蘋果的換機需求略有下降。
截至當地時間 4 月 23 日收盤,蘋果報 166.82 美元,漲幅 0.59%,市值 2.6 萬億美元。
美國 4 月 PMI 初值全線不及預期
消息面上,美國 4 月 PMI 數據意外降溫。4 月 23 日周二,标普全球公布的數據顯示:
美國 4 月制造業 PMI 跌破榮枯線,初值爲 49.9,遠低于預期值 52 及 3 月前值的 51.9,爲 2023 年 12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對經濟貢獻更大的服務業表現同樣不及預期,初值錄得 50.9,雖然仍位于榮枯線上方,但明顯遜于預期值 52 及 3 月前值的 51.7,創下五個月新低。
綜合 PMI 仍位于擴張區間,不過 50.9 的初值低于預期 52 及 3 月前值 52.1。4 月綜合 PMI 單月下跌 1.2 個點,爲去年 8 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
重要分項指數方面,綜合 PMI 數據中:訂單分項指标顯示六個月來首次出現收縮;就業分項指數顯示,就業人數爲 2020 年以來首次萎縮,單月下滑 3.2 個點至 48,是由于服務業就業人數萎縮和制造商部分的增長放緩;價格指數從 10 個月高點回落。
對于市場高度關注的通脹問題,繼 3 月份價格上漲加快後,4 月份的數據證實了這一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通脹的驅動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
過去四個月中有三個月,制造業的價格上漲幅度更大,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價格上漲,4 月份工廠成本壓力加劇,這與 2023 年大部分時間由工資相關的服務業主導的價格壓力形成鮮明對比。
下圖爲标普全球 PMI 數據的各類價格分項指數:
标普全球首席商業經濟學家 Chris Williamson 表示,美國經濟複蘇在第二季度初失去了動力,4 月份 PMI 初值顯示,受訪者的商業活動增長低于趨勢水平。随着 4 月份新業務流入出現 6 個月來的首次下降,以及企業對未來産出的預期下滑至 5 個月低點,未來幾個月的增長步伐可能會進一步放緩。更具挑戰性的商業環境促使企業以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未見過的速度裁員。需求的惡化和勞動力市場的降溫導緻了價格壓力的降低,4 月份商品和服務銷售價格的增長率都出現了可喜的放緩。
财經金融博客 Zerohedge 點評稱,緩慢的增長加上更快的通脹,這聽起來不像是降息相關的配方,事實上恰恰相反。
數據公布後,市場更多關注的是标題數據顯示的經濟增長放緩,反應是鴿派的:
美元指數短線下跌約 30 點,報 105.75。美股漲幅擴大,納指漲幅擴大至 0.9%,标普 500 指數漲 0.7%。美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走低,報 4.603%。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市場公開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