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零态 LT
哪怕如若騰訊這樣的巨頭,也難掩焦慮。
5 月 17 日晚間,騰訊發布一季度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一季度,騰訊實現營收 1499.9 億元,同比增長 11%,環比增長 3%;經調整歸母淨利潤(Non-IFRS)爲 325.4 億元,同比增長 27%。财報公布後,5 月 17 日,騰訊 ADR 錄得小幅增長;但 5 月 18 日開盤後,港股依然表現爲小幅下跌。
業績依然不俗,但焦慮煩惱也不少。在财報開篇業務回顧與展望中,簡短總結罷過去一季度成績後,騰訊用了将近一半文字闡述對大模型的期盼:" 我們正大力投入建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雲基礎設施,以擁抱基礎模型帶來的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橫空問世,幫助騰訊穩住用戶和收入基本盤,使之成爲轉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
這一次,産品見長的騰訊能否在這一波技術浪潮中完成自我革命,繼續獨占鳌頭至今仍是未知數。
視頻号來到 C 位
财報顯示,一季度,騰訊總收入人民币 1500 億元,同比增長 11%,Non-IFRS 歸母淨利 325 億,同比高增 28%,是收入增速的近兩倍。
具體來看,受益于外出活動增加等因素,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14% 至人民币 487 億元,占總收入 32.47%。
此外,遊戲和廣告仍然是備受關注的重頭戲。盡管市場對《王者榮耀》《穿越火線》等遊戲産生疲态,且因 " 未成年人保護計劃 " 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吸金能力仍然不可小觑。一季度,遊戲業務收入 483 億元,同比增長 10.8%。騰訊在财報中表示,受益于幾款最受歡迎的遊戲的強勁表現,我們的收入恢複了增長,其中包括《王者榮耀》推出 「山海經」主題的皮膚系列和精準營銷方案,在一季度創造出流水新高。
相比上述業務,網絡廣告業務收入來到 210 億元,規模雖不及前兩者,但增速最快,達到 17%。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聯互通進程加快,微信和阿裏間生态日益開放或亦将對廣告收入的增長産生促進作用。5 月 10 日晚間,騰訊廣告低調發布了一篇題爲《騰訊廣告 x 阿裏媽媽 Uni Desk 強強聯手,年中大促備戰攻略來襲!》的文章,表示騰訊廣告與阿裏媽媽 Uni Desk 首次雙邊聯合補貼,以 ECPM 扶持,助力 GMV 穩步增長。
▲圖:騰訊财報截圖
此外,騰訊還先後宣布了與京東、唯品會在年中大促等活動中的合作。騰訊在财報中也稱," 大型電商平台逐漸認可我們的服務乃關鍵的用戶獲取渠道,從而增加了在我們這裏的廣告開支 "。
對于廣告收入的增加,騰訊表示,這得益于視頻号的新增收入來源、小程序廣告增加以及移動廣告聯盟的複蘇。
作爲 " 全場的希望 ",經曆過近三年發展的視頻号,正成爲騰訊未來收入增長的加速器。不止是廣告方面,在企業服務業務的收入闆塊,騰訊亦表示,視頻号直播帶貨交易相關的技術服務費首次創收幫助其收入同比增速轉正。
内容生态方面,騰訊提到視頻号日活躍創作者數及日均視頻上傳量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擁有萬粉以上的創作者數更是達到去年同期的三倍多。騰訊稱視頻号的使用量持續增長,用戶使用時長及播放量均迅速上升,但并未公布視頻号的具體用戶體量與用戶時長,這很難不讓人産生疑問。
此前,零态 LT 在《微信 VS 抖音:誰能真正攻入對方腹地》一文中曾提及,極光大數據顯示,2022 年三季度抖音人均單日時長達到 140 分鍾,而視頻号目前隻有 35 分鍾左右,大約隻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一位長期關注視頻領域的人士向零态 LT 表示,視頻号的增長爆發期已經過去,核心用戶開拓基本完成,剩餘的用戶可能本身不習慣于微信内看短視頻内容。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基于微信生态的助力,視頻号的平均 eCPM 高于其他短視頻平台。騰訊表示,這反映了廣告主對微信内将視頻号浏覽轉化至小程序交易之能力的認可。
無論如何,一個可以預見的事實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視頻号将成爲騰訊收入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這也符合騰訊的期待。
長視頻苦等黎明
視頻号崛起以後,騰訊在短視頻領域終于占有一席之位。目前來看,雖說還未能與抖音展開正面 " 對抗 ",但發展也算風生水起。
然而,與之相對的長視頻,騰訊最近一年多來開始持續走低。無論是會員數還是用戶數,騰訊視頻難敵老對手愛奇藝。财報顯示,一季度,騰訊視頻付費會員數同比下降 9% 至 1.13 億,訂閱收入同比下降 6%,這和愛奇藝會員以及對應營收雙雙增長形成鮮明的對比。
愛奇藝最新發布的财報顯示,一季度,愛奇藝日均總訂閱會員數達 1.29 億,較上一季度淨增超 1700 萬;會員服務營收達到 55 億元,同比增長 24%。
在一些層面上,這或許與騰訊過去一段時間來降本增效有關。但客觀來看,長視頻是一個周期性項目,而非快回報産出模式。因此,用降本增效去解釋騰訊視頻的衰落多少有些舍本逐末。更何況,愛奇藝也在開源節流,但用戶、收入等都仍維持着穩定增速。
騰訊在财報中解釋道,收入和會員的下降主要受内容排播延期影響,但這顯然不足以說明問題。畢竟,如果單一季度的數據問題還可以理解,但騰訊視頻在過去一年間始終沒有亮眼表現。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22 年 9 月 -2023 年 2 月,騰訊視頻的 MAU 呈下滑趨勢,始終徘徊在 4.2 億附近,愛奇藝則一路上揚到 6 億 +。
春節期間,《三體》與《狂飙》上演隔空打擂的雙強争霸。受限于題材因素,《三體》的口碑雖然高開高走,但數據與《狂飙》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同時,愛奇藝還通過與抖音聯動,實現了雙方合作以後最爲成功的一次長尾運營。不過,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漫長的季節》實現口碑、熱度雙豐收,騰訊視頻的黎明或許就要到來。
騰訊在财報中也表示,正在優化内容,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并特别指出自制劇《漫長的季節》成爲過去五年來豆瓣評分最高的本土電視劇。
一部劇集的口碑與火爆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漫長的季節》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幫助騰訊視頻打開 X 劇場的品牌。但 X 劇場在接下來能否延續《漫長的季節》的神話,尚需要市場檢驗。一個例子是,2020 年,愛奇藝推出迷霧劇場,在第一季中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高口碑網劇圈粉無數,但在随後兩年間,愛奇藝始終未能拿出與之匹敵的内容。
這兩部高分劇集背後的核心團隊也各自奔走于他方:原著小說作者紫金陳出走優酷,《隐秘的角落》導演辛爽則恰巧成爲幫助騰訊打開 X 劇場的那個人。
除了在内容上推陳出新外,曾經牽頭對短視頻犀利抨擊的騰訊亦調轉方向,在 4 月份亦與抖音達成合作,顯示出騰訊視頻對于盈利的迫切渴望。2022 年 12 月,一向低調溫和的馬化騰罕見地在内部點名批評騰訊視頻所在的平台内容事業群(PCG),稱 PCG 團隊需要強而有力的變化。
無論是與抖音合作,還是 X 劇場的上新,騰訊視頻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黎明或許就在不遠處。
" 混元 " 模型主打一個未知
比起長視頻的焦慮,大模型顯然才是騰訊以及一衆大廠眼下更需着重發力的焦點業務。
事實上,前者所隸屬的 PCG 在騰訊内部一直處于 " 鄙視鏈底端 ",而騰訊視頻已經是其爲數不多的亮眼業務,在某種程度上承載着 PCG 的希望。後者則代表着未來的希望,其重要性于騰訊而言甚至可能高于視頻号。畢竟,短視頻已初現 " 三國殺 " 格局,未來需要關注的隻是視頻号能夠攻多少城,略多少池。
過去兩個月,國内大模型可謂是遍地開花,百家争鳴。其中尤以百度文心一言、阿裏通義千問、科大星火認知最受關注。
就目前而言,國内的大模型或許尚與 ChatGPT 存在一定差距。但衆所周知,對大模型而言,數據訓練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用戶層面而言,同樣廣受關注,正因如此,随着越來越多用戶參與,相應的模型自然亦會不斷叠代完善。從這個角度而言,相關産品自然是越早推出越好。
但在大模型領域,騰訊所打造的 " 混元 " 自 2 月初被曝光研發團隊後,鮮有消息。
據《職場 Bonus》當時的報道,針對類 ChatGPT 對話式産品,騰訊成立了混元助手(HunyuanAide)項目組,由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帶隊研發。
在本季度财報,騰訊開篇明義地指出,我們正大力投入建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雲基礎設施,以擁抱基礎模型帶來的機會。盡管騰訊對這一項目的進展情況表現得頗爲低調,但其受到的關注顯然無法避免。财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針對大模型相關問題回應道," 就我們的 AI 基礎模型混元來說,可以說我們正在取得良好進展,模型構建進展順利 "。
劉熾平還表示,騰訊的數據遍及整個互聯網,包括國内一系列高質量公共數據和騰訊内部生态數據,這足以對整體數據庫形成獨特、完備的補充。至于模型訓練情況,劉熾平則表示,正積極對訓練部門及生産線擴容。
對于混元的低調,馬化騰則回應稱," 我們最開始以爲這是互聯網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所以我們覺得(AI)非常重要,但這的确需要有很多的積累 "。
有意思的是,馬化騰還表示," 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爲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客觀而言,依托微信和 QQ 兩大社交工具,加之微信公衆号、視頻号等一系列内容産品,騰訊對數據量确無需太多擔憂。但在技術層面,一向以産品見長的騰訊可能并沒有那麽強勢,這也是外界不看好混元的重要因素。
比起早年的百度搜索起家,字節依賴算法推薦跻身大廠,騰訊一直以來都鮮少有引人關注的技術亮點。而在 AI 領域,相比百度在 2014 年就成立 AI Lab 實驗室,騰訊則和 " 後輩 " 字節跳動同在 2016 年才成立 AI Lab。更重要的是,搜索、推薦等本身就屬于廣義人工智能技術,而騰訊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顯然有限。
一個例子是,視頻号推出之時,主打的仍是社交屬性,并非算法推薦,而微視的失敗或多或少也與其推薦的不精确存在一定關系。從這個角度看,低調的混元想要在 " 群模亂舞 " 的戰場占據絕對主動權或許并不容易。
當然,至于具體結果,誰能在下一個時代成爲主角尚需時間檢驗。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