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字 " 二汽 ",号 " 次子 ",目前新能源闆塊處境堪憂。
是的,作爲車企 " 國字輩 " 的二号人物,東風汽車近年來給大家的感覺是 " 很努力 ",但實際的影響力和銷量成績,卻一直不理想。
看着競争對手紛紛擺脫 " 中年危機 ",東風汽車越來越坐不住了。就在昨日,東風汽車宣布了新的戰略。
8 月 16 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實施新能源 " 躍遷行動 ",未來 3 年,東風将在自主新能源領域投入 500 億元,推出 18 款自主新能源車型。
目前,東風自主乘用車有東風、岚圖、猛士三大品牌,其中東風品牌下又有東風風神、東風 e π、東風納米三大産品系列,在管理體制調整後,風神、e π 和納米将由集團一體化管理。
此外,東風還立下了 flag ——2024 年實現東風自主乘用車主力品牌全新車型 100% 電動化,到 2025 年實現新能源車年銷量突破 100 萬輛。
100 萬輛無疑是個宏大目标,而這個數字還做了劃分,其中東風品牌三大系列新能源要突破 70 萬輛,自主品牌出口銷量占比不低于 10%。
換個角度來看,東風汽車砸下的錢越多、立下的目标越大,恰恰也證明了它越着急。
東風汽車爲什麽着急?或許可以分爲 " 内部 " 和 " 外部 " 兩個角度去看待。
首先是内部因素,東風汽車新能源闆塊的最大希望,無疑是岚圖,但背靠大樹的岚圖,表現卻一直不溫不火。
數據顯示,2022 年岚圖年銷量爲 1.94 萬輛,平均月銷量不足 2000 輛,與年初制定的 4.6 萬輛(年中調整爲 3.1 萬輛)年度目标相去甚遠,部分媒體将岚圖比喻爲 " 巨嬰 "。
今年岚圖的情況好了一些,1-7 月累計銷量爲 18443 台,并且連續 5 個月銷量突破 3000 台,但這卻是補貼降價下的成果,來之不易。
岚圖的産品定位是高端新能源車,但品牌形象上一直難以說服消費者,岚圖車型對标理想,但與理想不同的是,岚圖 " 沒有故事可講 ",産品缺乏亮點。
不争氣的岚圖,讓東風汽車不得不調整戰略,畢竟時機不等人。
其次是外部大環境因素,今年國内新能源車市場可用火爆來形容,除了比亞迪、特斯拉兩大巨頭外,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也紛紛突破自己的交付量記錄,如理想破 3 萬、蔚來破 2 萬。
另一方面,自主大廠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同樣拿到了階段性的成果,如埃安、極氪、騰勢都有着肉眼可見的進步,尤其定位高端的極氪、騰勢,都實現了月銷量連續破萬。
有句話說得好:倘若對手都在進步而自己在原地踏步,那麽自己就等于是退步。
今年初就開打的價格戰,也讓處在邊緣的新能源車企舉步維艱,像岚圖這樣的品牌,别人降 1 萬 2 萬,它就得降 3 萬 4 萬。
車企們也知道,降價最終隻會形成惡性循環,但沒辦法,眼前都活不下去了,又如何管得了以後?
從此次東風汽車的動作,可看出它依舊十分關注 " 量 ",從内卷的當下來看,要想取勝," 質 " 才是關鍵。
新能源車的 " 質 ",可理解爲産品力,細分來看是三電技術、智能化表現以及綜合品質,在 " 下半場 ",造 10 款平庸的電動車,不如造 1 款出色的電動車。
具體的例子當然是理想,在理想 ONE 火了之後,理想便抓住時機迅速複制爆款,這才有了 L7、L8、L9 組成了的産品矩陣。
目前岚圖三款車型雖覆蓋了轎車、SUV 和 MPV 領域,但并沒有拿得出手的爆款,因此在大家眼裏岚圖一直在 " 試錯 "。
從 " 躍遷行動 " 來看,東風未來的新能源車還将覆蓋到主流電動化市場和小型純電市場。可令人擔心的是,東風汽車攤子鋪得太大,會不會 " 忙 " 不過來?到頭來精力更加分散。
另外,下半場的關鍵詞是 " 智能化 ",小鵬、理想、蔚來、華爲等,已經把自動駕駛的戰火燒到了城市輔助駕駛上,如小鵬 XNGP 年底開通 50 城、阿維塔 / 問界 NCA 年底開通 45 城、理想 NOA 年底開通 100 城。
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方面,東風旗下的岚圖均未嶄露頭角,未來投入的 500 億元該怎麽花,東風真的要好好想想了。
燃油車時代,東風确實是可以坐 " 主桌 " 的重要角色,但新能源這場大地震,卻把它無情地從中心震到了邊緣。
拿今年 1-7 月份的成績單來說,比亞迪、吉利、長安、奇瑞、長城、廣汽自主、上汽乘用車均實現了銷量上漲,唯獨東風自主銷量同比兩位數下跌。
放大到整個東風集團來看,更加困難的是兩大利潤奶牛——東風日産和東風本田,上半年銷量同比也是兩位數下滑,因此東風集團不得不寄希望于自主新能源闆塊。
作爲大型央企,東風或許還有試錯成本,但留給它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