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OliverWyman 奧緯咨詢,作者|張君毅、夏一正
随着 20 世紀 90 年代冷戰結束,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與歐洲都獲益良多,構建了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從 2014 年到 2019 年,歐盟連續 16 年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在 2015 年到 2019 年連續 15 年成爲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并在 2020 年和 2021 年超越美國成爲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但是最近幾年,全球化的根基已發生動搖。從頻發的貿易摩擦,到新冠疫情引發企業對産業鏈安全的擔憂,再到俄烏沖突暴露的意識形态對立,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去全球化風險不斷升級。
歐洲企業一方面在華有着巨大的商業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試圖推動形成與中國競争立場的力量。以芯片領域爲例,美國聯手荷蘭政府,要求荷蘭 ASML 公司禁止向中國出售 EVU 光刻機,以限制中國發展高階制程芯片。在如此兩難的情況下,歐洲企業應該何去何從?
歐洲企業面臨新形勢,尚未做好準備
在俄烏沖突中,西方國家切斷 SWIFT 結算系統、沒收私人财産,俄羅斯國有化外國公司資産、強推盧布結算等行爲,讓人們意識到在極端情況下,自由貿易的商業原則都有可能在瞬間被颠覆。在華歐洲企業此刻正受到中美歐三方壓力和要求,面臨艱難抉擇:東方還是西方?
根據奧緯咨詢近期完成的一項針對近 50 家歐洲工業品制造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90%的高管認爲,中美競争造成的潛在 " 脫鈎 " 情景在未來十年會塑造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是僅次于通貨膨脹的最緊迫的問題。但僅有 40%的受訪者認爲他們的公司在戰略方面有能力應對新的地緣政治和貿易沖突。
在華歐洲企業五大戰略選擇
面對嚴峻的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形勢,我們也對在華歐洲企業如何破局,開啓中國市場拓展新篇章提出幾個潛在戰略選擇:
01 " 退而觀望 ":轉向純出口模式
在華業務比重不大或發展面臨瓶頸的歐洲企業,在面對當前的 BANI 時代(即 Brittle 脆弱的、Anxious 焦慮的、Nonlionear 非線性的、Incomprehensible 費解的),會傾向于選擇消極保守的策略。
以荷蘭 Stellantis 集團爲例。Stellantis 集團考慮到旗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低迷表現,以及潛在地緣政治風險,于 2022 年選擇關閉旗下 Jeep 品牌的本地化制造工廠,轉而以 " 輕資産、輕足迹 " 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市場銷售純進口版 Jeep 品牌車型。
降低風險的代價是放棄了中國的市場機遇以及之後美資退守後讓出的市場空間,之後如果想再次進入中國這個充分競争的市場,是否還會有機會則需要打個問号。目前,一些企業的确有這樣的判斷,轉而聚焦歐美等其他市場的發展。
02 " 改變身份 ":中外分離,由 " 控股主導 " 退居爲 " 幕後賦能 "
對于在華業務占比較小、産品技術敏感度較低的在華歐洲企業,爲将國際政經形勢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他們可以選擇将在華産業出售給中國本土企業。新公司可憑借本地資本持有、本地化團隊管理和本地化獨立運營的業務新模式,以服務本地市場爲目标,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以奶粉企業美贊臣爲例。2021 年 9 月,利潔時将旗下美贊臣在華業務以 22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春華資本集團,利潔時仍保留美贊臣大中華區業務 8% 的股份,春華資本則占股 92%。收購後,春華資本擁有美贊臣品牌在大中華區市場的永久獨家使用權,利潔時則在供應鏈、全球研發創新方面提供支持,構建 " 頂尖投資機構控股 + 本地化獨立運營 + 百年國際知名品牌 " 的 " 新美贊 " 模式。2022 年第二季度,美贊臣中國營業收入環比一季度增長逾 20%,2022 年上半年,利潤超過預期近三成。
這種模式下,歐洲企業能夠享受到中國業務的發展紅利,并可一定程度地規避地緣政治及貿易沖突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未來時局穩定之時加碼中國市場的選擇權。
03 " 靈活架構 ":平衡中美要求,靈活布局價值鏈環節
業務内容敏感度高、不适合通過合資外包轉移風險的企業,可以選擇靈活地将部分研發、采購、生産環節進行本地化布局。不過,實施之前,企業需要進行技術、法律法規等内容的全面審查,以規避美國及歐洲方面的限制。同時企業需控制風險敞口,以防在将來遇到更嚴重的地緣政治和貿易沖突時,對企業核心利益造成毀滅性影響。
如對于研發環節,企業可以将核心敏感或者受限制的技術研發布局在歐洲總部,而對于應用類的技術研發或者中國開發有優勢的技術領域則加大在中國的布局,實現 " 立足中國,服務中國 "。對于采購生産環節,企業可以将受管制風險較高的環節提前布局到中國,避免業務中斷,而将通用性較好、不易受管制的環節按照原有商業邏輯進行全球布局。
以法國空客公司成立中國研發中心爲例。2022 年 6 月,空客公司中國研發中心正式落地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從客服中心到總裝産線再到研發中心的 " 産業本地化 " 躍遷。空客選擇了氫能源基礎設施領域作爲研究中心重點方向,規避了美國及歐盟的管制;其次,氫能源符合中國對高新産業的支持,可以利用中國先進的氫能産業優勢,與本土領先供應商合作共研,加速研究創新,爲全球推廣應用打下基礎。
" 靈活架構 " 戰略對于企業自身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企業對于世界局勢有着敏銳的判斷,對于價值鏈、供應鏈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掌控力。但如果應用得當,則能夠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
04 " 重注中國 ":在華業務自成體系,實現業務鏈條閉環
對于需要完整産業鏈支撐巨大商業利益、在華業務占整體營收比重較大的歐洲企業巨頭,在華業務的損失、中斷将對集團造成巨大影響。這類企業則可以進一步重注中國,通過将研發、采購、生産、物流、銷售和服務的深度本地化,實現業務鏈條閉環、供應鏈自成體系。
以大衆汽車集團爲例。考慮到中國巨大的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大衆集團在中國的深厚根基、中國發達且穩定的汽車産業鏈以及能源和人力成本優勢等因素,大衆集團将中國市場作爲 " 十點行動計劃 " 轉型戰略方針之一,并提出 " 在中國、爲中國 " 的本土化戰略,從研發設計、供應鏈構建、人才培養等方面,更深入地實施本土化戰略。比如大衆集團軟件子公司 CARIAD 與中國地平線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自動駕駛領域的本土定制化解決方案;大衆集團投資動力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以把控上遊電池供應鏈體系,并在廣東佛山等地建設年産 90 萬輛的 MEB(模塊化電驅動平台)工廠等。
雖然把整個産業鏈布局到中國會在短時間内對企業的成本、運營等造成巨大壓力,但長期來看,實現全面自主可控、自給自足的本地化布局,能夠對未來潛在的地緣政治和貿易沖突防患未然。
05 " 結伴出海 ":跟随中國企業出海,借機國際化降低風險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國際化,降低自身業務風險。與中國客戶連接緊密,在海外本就有拓展計劃的在華歐洲企業,可以把握機遇與中國企業結伴出海。中國的供應鏈企業相對越來越成熟,歐洲企業也可以拉動中國供應商合作夥伴走出去,到海外服務其業務。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深化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關系,提升業務表現;另一方面也可借機實現生産地多樣化、原材料來源多樣化、終端市場多樣化的轉變,提高産業的韌性、彈性。在未來國際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能夠較爲靈活地應對。
中美關系面臨挑戰,全球化根基發生動搖,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在華歐洲企業不得不正視可能存在的長期風險。不同企業應該基于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發展階段,選擇合适的發展策略,時刻保持對國際形勢的敏感度,持續提升組織的敏捷性。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風險能力,才能在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路阻且長,行則将至。行而不辍,未來期望。"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