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曉安 文 / 攝)在江蘇張家港鹿苑的銀苑中路上,有一間沒有招牌的裁縫鋪,街坊鄰居都叫它 " 父子服裝店 "。這間不起眼的小鋪子,沒有像樣的裝修,卻在熱鬧的鹿苑影劇院旁邊開了四十多年。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間裁縫鋪的老闆叫錢士偉,地道的鹿苑本地人,今年已經 72 歲高齡了。
△縫紉機前工作的錢士偉
子承父業,小店彙聚三代人的手藝
" 我父親 13 歲就跟師傅學做裁縫了。1950 年,他在鹿苑老街開了家服裝店。"15 歲那年,錢士偉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開始學習縫紉手藝。從此,兒子成了學徒,父親成了師傅。在錢士偉的記憶中,父親性格内斂,不擅交際。但是誰家要做衣服、改衣服,父子倆就會擡着縫紉機上門服務。
跟着父親學了四五年手藝,錢士偉便開始獨自完成一件服裝的制作。後來,他進入當地服裝廠做裁縫。1981 年,錢士偉在鹿苑老街上自己開起了裁縫鋪。" 開店的時候就 500 塊錢,帶着一台縫紉機、一台鎖邊機,把店這麽開起來了。"
△沒有招牌的店門
" 那時候,我的店是老街上第一家裁縫鋪,30 平方米的門面加一個閣樓。" 靠着好手藝,錢士偉在鹿苑做得風生水起。店裏最熱鬧的時候,錢士偉收十幾個徒弟在店裏幹活。" 忙的時候店裏很擠,走廊上都站不下人。"
生意紅火,于是,錢士偉的兒子畢業後主動向父親學習手藝。就這樣,在這 30 多平方米的小店裏,祖孫三代的手藝傳承了下來,一針一線,陪伴着許多老鹿苑人成長。
無謂盈利,隻爲顧客 " 私人訂制 " 好衣服
錢士偉能把店開得好、開得久,就是靠自己娴熟的剪裁手藝。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量體裁衣是兩個關鍵,量時必須要準确,根據不同顧客的身材體型,哪些部位要放開或收縮,都得心中有數。同時,還要考慮布料、質地的縮水性等。
△錢士偉在裁衣服
而裁衣時,隻見錢士偉根據量好的尺碼,拿起手中的劃粉,在布上兩三下,就确定了衣服、褲子的樣式。随後,他利索地拿起剪刀,下手精準,毫不猶豫。錢士偉說,裁衣的剪刀從開店就用了,到現在還是很鋒利。說話間,錢士偉還向記者展示了另一把剪刀,那是十幾年前,台灣顧客爲表感謝送給他的。
△陪伴錢士偉四十多年的剪刀
" 那個台灣老闆,年年都要來我這做一套西服,他人長得高,穿的衣服很講究,他穿的褲子必須要用兩層布做。" 如今,來錢士偉店裏 " 私人訂制 " 的幾乎都是年紀大的回頭客," 我記得有個身高隻有一米出頭的男人,他經常來我這裏做衣服;還有人一條腿比另一條腿能長出一寸,外面賣的褲子不合身,隻有我做的他穿得最舒服。" 錢士偉說。
△錢士偉做出來的衣服
專注手藝,想要把店開到 80 歲
30 平方米的店内,褪色的 " 飛人牌 " 縫紉機、老舊的 " 蝴蝶牌 " 機器、帶着斑駁鏽迹的電熨鬥、鐵制衣架 …… 一切陳設無一不訴說着過去的光陰。四十多個春夏秋冬,錢士偉一個人堅持每天早上七點半開門,下午五點打烊。
△用了四十多年的縫紉機
△做衣服用到的畫粉和尺子
" 賺不了什麽錢,隻是想做好這門裁縫手藝。" 從青絲到白發,錢士偉的匠心一直在延續。" 今年過年,我是初八開始營業的,有個人初六就到我店門口等着做衣服了。我要是不開了,顧客也不方便了。" 錢士偉告訴記者,疫情這幾年,街坊鄰居不怎麽出門,店裏冷清,但今年過年,店裏又恢複了往日的熱鬧。
" 我眼睛好,還看得清楚,我覺得至少能做到 80 歲。" 錢士偉不光手藝好,視力也極好,直至現在,做衣服時仍不需要戴眼鏡。他說,即便店裏年輕人來得少,都是些老顧客,但這門裁縫手藝還是要做下去。一針一線的手工味道,就是錢士偉最想堅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