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劈柴哥缺乏遠見卓識和領導力,并對早期 " 不作惡 " 的公司文化價值予以忽視。
這些所作所爲,讓谷歌徹底變了。
這兩句直戳劈叉哥心窩子的話,來自一位谷歌 18 年工齡的老員工。
因爲無法忍受谷歌的現狀,一周前,他剛剛離職。
而後,這位老哥痛心疾首地在網上自述,這些年,他如何親眼目睹谷歌是走向 " 堕落 "。
這份自白書裏不僅痛斥了管理層領導力缺失的現象,還細數了谷歌身上的種種 " 罪狀 ":
從透明開放走向 " 黑盒 ",從 " 不作惡 " 逐漸變爲短期利益驅動,從團結一心變成士氣渙散……
文章一經發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讓人不禁想起從谷歌大腦跳槽 OpenAI 的Jason Wei,在 X 上斷斷續續發表的一些所思所感。
在 OpenAI,Jason Wei 摒棄了在谷歌學習到的一些 " 技能 ",比如最大限度地包裝自己的研究等等,轉而去思考更多的事情。
我在 Google Brain 工作時,因爲寫了幾篇思維鏈和指令調整的論文,在圈子裏小有名氣。
我本可以繼續利用這些研究方向苟着……但 OpenAI 迫使我去尋找新的優化目标。
看來,并不是隻有一位員工覺得谷歌有些沉疴在身上了。
所以,在老哥這篇陳情表裏,都說了些什麽?
谷歌身上什麽變了?
老哥在 2005 年 10 月加入谷歌,這個時間點,谷歌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不久。
博客中,老哥倍感感榮幸地寫道: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夠經曆谷歌 IPO 後的早期。
并且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老哥覺得自己接觸的同事們,從初級工程師一直到最高管理層,都是真正的好人。
" 好人 " 這個概念怎麽定義呢?
在老哥的評判标準裏,谷歌好人就是 " 非常專注于做正确的事 ",且整個公司都在 " 不要作惡 " 的指導原則下運行。
多說兩句,那時候這個指導原則經常被其他人拿出來調笑,老哥聽了還挺難受的,因爲他真切地看到谷歌沒有考慮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是合法地積極追求做些對世界有益的事。
但是,漸漸地,老哥發現谷歌變味了。
博客中第一次表露出這個意思,是和 Vic Gundotra 的名字同時出現的。
介紹一下,Vic Gundotra在 2010 年任谷歌工程副總裁,2011 年 4 月任谷歌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然後在 2014 年 4 月以 Google+ 負責人的身份辭職。
Gundotra 很有工作熱情,但是在公司事務發展不如預期時,Gundotra 給内部的答複并不是那麽讓人信服。
所以可以推測大概是 2010 年前後,老哥開始感知到了谷歌的變化,具體有以下 4 個方面。
首先,是公司内部透明度蒸發。
Gundotra 在谷歌内部打造了 " 孤島 ",簡單解釋就是部分辦公大樓或場所,隻對固定的團隊開放。
這和谷歌早期的 " 完全内部透明 " 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後來的高管們,也不再像早期那樣,對員工提出的問題仔細回答,反而支支吾吾,似乎有所隐瞞。
△谷歌 CEO 劈柴哥
其次,領導層好像不再重視早期谷歌的文化規範," 整個公司的工作風格變成了以短期利益驅動。"
老哥舉的例子是公司收購了 Android 團隊,他認爲這隊人馬并沒有真正适應和融入谷歌的文化。Android 團隊既做不到 WLB,也不像谷歌的原有團隊那樣透明。
更重要的是,Android 團隊更專注于和競争對手你争我趕,而沒有把重心放在爲用戶解決實際問題上。
同時,出于短視的驅動力,公司爲了确保股價保持增長,開始裁員。
But 在谷歌早期,公司往往是優先考慮長期成功的,就算會損失一些短期利益。所以老哥狠狠批評了裁員保股價這個舉措,稱之爲 " 陰險行爲 "。
以前人們相信做正确的事情最終會得到回報,即使做的不是分内之事。
但裁員後,大家會大幅減少任何冒險行爲。
領導者不咋地,是老哥怒而寫下的谷歌第三大罪狀。
他把矛頭直指現任 CEO 劈柴哥," 谷歌的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 Pichai 缺乏遠見卓識的領導,以及他對維護早期谷歌文化規範明顯缺乏興趣。"
并且因爲谷歌最高頭頭的不得勁," 無能 " 開始在整個公司的中層管理隊伍中蔓延,他們在搞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業務,還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要求。
老哥表達了對Jeanine Banks(Google Developer X 和開發者關系副總裁兼總經理)的不爽,他認爲 Jeanine 非人性化地指揮她手下的工程師們,違背工程師的意願和技能分配工作。
更重要的是,Jeanine 還聽不進去外部建議……
最後,由于以上三方面的變化,出現了最令老哥沮喪的一點:
谷歌上下,人心渙散。
不僅僅是老哥感受到,整個公司的士氣處于曆史最低點,這個時候,又有裁員的風險懸在員工頭頂上,因此 " 員工再也不相信公司了 "。
他還從灣區的心理咨詢師們那兒得知,去咨詢的所有谷歌客戶,都表達過對谷歌的不滿。
還有救嗎?
整篇博文,老哥寫得洋洋灑灑,把對谷歌現狀的不滿一股腦傾吐出來,總之就是讓人感覺到,18 年相伴相随,老哥卻發現谷歌一切都變了。
他回憶,2004 年,谷歌創始人對華爾街留下一句名言:" 谷歌不是一家傳統的公司,我們不打算成爲其中之一。"
但現在在這位老員工眼中,從前 " 并不傳統 " 的谷歌已經不複存在了。
不過即便如此,老哥還是在博文最後表示:
我覺得谷歌還能搶救一下。
至于要怎麽搶救,老哥表達了幾個自己的觀點,我們幫大家梳理了一下:
對高層進行改組,将權力從 CFO 辦公室轉移到有遠見的領導者手中;
重新關注長期成功、用戶價值和造福人類;
仍然堅信谷歌的使命宣言:組織世界信息,并使其普遍可訪問和有用。
老哥的文章并不太長,而且雖然是主觀感受,但是寫得情真意切,因此火速傳播開來。
Reddit 和 Hacker News 上無數圍觀群衆叽叽喳喳,圍繞這篇博文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同爲谷歌前員工的網友點頭如搗蒜,瘋狂贊同老哥的一些感受:
但也有人表達了對部分看法的相反意見。
比如老哥提到公司内部透明度漸漸消失,出現一些僅供某些團隊使用的辦公場所、高管不再解釋公司動态原因的情況,就有網友覺得這些也不算什麽壞事。
對于一家大公司來說,孤島的存在是必要的,能一定程度避免公司職能的失調。
還有一位網友寫下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話,挺令人感慨。具體是這麽說的:
谷歌的變化,隻是那些曾經令人驚歎的公司回歸平庸的縮影。
以颠覆者身份起家的公司,最終也會臣服于追求短期業績的董事會或股東。
不隻是皮查伊會這麽做,每一位 CEO 都會選擇走這條路。
所以," 谷歌們 " 會繼續降低産品報價,同時要求員工有越來越多的産出。
但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會有人發現用戶的某一個需求還沒有被市場滿足。于是,他會和團隊創造新的産品。
新團隊的願景是雇傭最好的人,并真心相待——那些與舊公司們擦肩而過的聰明人,會瘋狂湧向這樣的新公司。
然後,這樣的循環不斷重複,直到納斯達克榜的前 20 名,被下一代前 20 名所取代。
" 貪婪,尤其是短期的貪婪,永遠是商業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