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燃油車推一口價自救,短期提振難掩長期隐憂。
10.69 萬元的君威、21.59 萬元的 CT5,上汽通用在 3 月的一開始就不斷挑戰燃油車的價格下線。
從 2024 年 9 月開始,上汽通用嘗試一口價這種新的定價模式,作爲試點的首款車型昂科威 Plus 順利的從月銷幾千輛的谷底,走上了月銷過萬的好日子。
這樣的轉變在 2024 年的汽車市場并不尋常,随着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攀升,燃油車的市場不斷被壓縮,剔除出口,2024 年燃油車的市場已經萎縮到不足 1200 萬輛,較上一年度再度減少了約 250 萬輛。

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縮小的燃油車市場中,自主品牌更是拿出了新能源汽車主場一般的競争姿态,來搶奪這塊不斷縮小的蛋糕,結果是到 2024 年末,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經提升到了 60%,合資燃油車的日子更加艱難。
從銷量來看,燃油車市場還有不少可以競争的空間,銷量第一的日産軒逸雖然同比下滑了 8.4%,但依然保持了 34 萬輛的銷量,大衆朗逸和帕薩特還實現了不少的銷量增幅,可以說競争越發激烈,市場的格局也在被不斷重塑。
一口價破局
汽車市場的競争,除了産品本身之外,價格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因素,有時甚至比産品本身更重要,所以國内汽車市場就一直處于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之中。
爲了應對新能源汽車的降價,燃油車車企隻能跟着不斷降價,但是收效甚微,特别是傳統的經銷商模式,面對新能源市場的競争,存在着明顯的不足。
首先就是價格的不透明,雖然車企會給出指導價,但賣出的價格全憑經銷商說了算,在銷量好的時候,即使是經銷商加價,車企也不會過問太多,如今燃油車市場不景氣,終端的價格就更是混亂。

爲了應對這樣的亂象,上汽通用給出了一口價的營銷方案,将曾經需要和銷售顧問談來談去的優惠直接擺在台面上,車價一次性到底。
爲了驗證一口價的效果如何,BC 近日走訪了多個别克門店,進行了價格确認,結果是在上海的兩家門店就昂科威 Plus 給出了完全一樣的保價單,無論是車價、保險還是貸款額度,完全一緻。
上海周邊的城市,價格也基本一緻,唯一不同的還是各地政府補貼的區别。
在與銷售溝通中,BC 了解到,别克對于一口價有着嚴格的管理,除了不定時到店暗訪外,還會對交易結果進行抽查,确保價格的透明。

上汽通用正是靠着這樣嚴格的管理,給燃油車市場帶來了一絲希望,根據門店銷售講述,在昂科威 Plus 推出一口價後,直接将價格抄底,比之前能給的優惠更多,銷量直接回暖,算是順利渡過了難熬的 2024 年。
更重要的是,一口價的政策讓消費者看到透明的價格,不再需要爲價格來在多家 4S 店之間奔走,能夠将精力集中在車輛的對比體驗上,了解真實的自我用車需求,也讓買車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随着上汽通用一口價的試驗成功,不少合資車企也都加入其中,上汽大衆途嶽在 7.99 萬元的一口價後,月銷量激增到 1.8 萬輛。

僅從結果來看,一口價的政策确實給不少燃油車品牌帶來了短時間的銷量增長,足以暫時緩解銷量下滑帶來的壓力,爲新能源汽車後半場的争奪戰赢取時間。
治标不治本
一口價的策略雖然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還有不少并不成功的案例。
例如市占率處在邊緣的現代和起亞,都采取了大範圍的價格調整,途勝 L 降價 4 萬元、索納塔降價 3 萬元、卻依然難以推動銷量明顯提升。
同時,價格策略帶來的提升缺乏後勁,在短暫的兩三個月增長之後,銷量又快速回歸之前水平。

一口價發布時确實能夠帶來性價比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和産品之前的定價相比,例如别克君威,10.69 萬元的售價對比 15.98 萬元的官方指導價确實優惠十足,但這也隻是和自己相比,或者說是和之前燃油車的價格體系相比。
但是,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在自主品牌的不斷崛起下,對待産品的對比已經不再是過去隻是合資車之間的對比,會放到更大的尺度上對比,與自主品牌對比,與新能源車型對比。
從内飾上來說,在自主品牌開始積極擁抱車機大屏,智能駕駛等新功能時,合資燃油車還保持着所謂的傳承,日系産品數年不變得内飾風格,談不上好用的車機,讓消費者怎麽看都像上個時代的産物。
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有着明顯的不同,面度各種花裏胡哨的新功能,中國消費者是樂于付出溢價的,從智能座艙到智駕系統,國内的消費者樂于嘗試各種新功能。

這種願意接受改變的消費觀念與其他海外市場完全不一樣,這背後更多是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影響,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國人更樂于接受改變。
而且,說到底,一口價還是一種變相的降價手段,還是價格戰的蔓延,降價還是對之前價格體系的調整,重塑價格體系背後說明在目前這樣的車型就隻值目前的價格。
市場上一直有 " 老舊燃油車 " 的說法,雖然不全面,但是對于 20 萬元以内的合資燃油車來說确實還是貼切的,除非燃油車能做到和新能源汽車一樣的智能,做到除動力模式之外體驗相同的狀态。
因爲說到底,消費者選擇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最終還是對比産品力,新能源汽車能夠不斷增長,背後除了政策的導向外,更有産品本身的優勢存在。
合資車企的一口價策略是多重壓力下的被動選擇,短期内确實能夠提振銷量并優化渠道,但長期來看還有不少問題需求解決。

首先就是品牌價值,價格戰從來都是雙刃劍,一面砍向競品,一面砍向自己,稍不注意就會陷入降價、貶值的惡性循環中。
另一方面就是産品力的提升,想要維持住價格,還需要産品本身的實力,包括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能力,處在中國市場,就意味着必需向新能源汽車邁進,無論是走量的品牌還是豪華品,都要面臨新能源轉型的問題。
但是,也要看到一口價策略好的一面,合資車企終于願意提升終端服務,從價格開始,一步步規範營銷體系,讓買車賣車變的更加透明。
最重要的是,敢參與一口價制定的車企,都是想要留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爲的車企,留下來,或許還有機會翻盤,至于那些還活在合資車要有品牌溢價的車企,多半是還沒有想明白 " 怎麽活 "。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