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 我們投資的公司如果要去港股(香港交易所)上市,我把他腿打斷。實際上,這是把我們投的錢給坑了,因爲去港股上市的話等于沒上,上了個‘寂寞’,可能 100 多億市值的話,隻有 100 多萬的交易量。"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近期發表的這段言論引發關注。
實際上,此言正慢慢成爲現實。
當地時間 4 月 29 日,法國知名美妝護膚品牌歐舒丹(L'Occitane International SA)宣布,其所有者 Reinold Geiger 提出,以 34.00 港元 / 股的價格收購其在港股尚未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溢價約 60.83%。
按 17 億歐元的私有化交易計算,這筆收購要約可能會給歐舒丹帶來約 60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465 億元)的企業總價值。
歐舒丹表示,其選擇從港股 " 私有化 " 的原因是,公司在港股的股份長期缺乏交易流動性,少數股東以及已歸屬購股權持有人難以在不對股價産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進行重大出售。同時,公司所面對股價波動的壓力,和對短期市場敏感反應以及投資者情緒的左右,因此考慮私有化。
日經亞洲對此評價稱,歐舒丹的私有化意味着公司對香港交易所失去信心,同時這也打擊港交所的全球形象。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對钛媒體 App 直言,港股流動性差的主要原因是 " 中美金融戰 " 導緻的。
據統計,今年 4 月赴港上市的新股中,有三隻在開盤首日遭遇破發。而更早之前,Wind 數據顯示,2024 年一季度,港股一級市場股權融資(包含 IPO 與再融資)額 255 億港元,同比減少 20.55%;12 家企業主闆成功上市,較去年同期的 18 家減少 33.33%;IPO 募集金額同比減少 31.17%,僅 46 億港元。
很顯然,一季度港股融資、上市、募資全面下降,曾被譽爲 " 全球上市首選場所 "、" 全球集資中心 " 的香港交易所,如今似乎已不再是企業 IPO 上市的最佳選擇了。
大環境不佳導緻投資者 " 避險 " 情緒高漲," 零售業 " 成融資新寵
回到過去,香港的證券交易最早見于 19 世紀中葉,首家證券交易所在 1891 年成立,中文翻譯稱 " 香港股票經紀會 ",那時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
此後,香港經濟快速發展。1999 年,随着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香港财政司司長在發表财政預算案演詞時公布,本港證券及期貨市場會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争力和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根據改革方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實行股份化并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結算)合并,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
2000 年 3 月 6 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正式生效,并在當年 6 月 27 日以介紹方式在聯交所上市。合并及上市時,香港交易所的法定股本爲 20 億港元,分爲 20 億股,每股 1.00 港元。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交易所的開放、募資美元等優勢,一直成爲中國互聯網企業以及美元基金的最佳退出選擇,紅杉資本、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全球知名資本機構都在港股完成交易。
截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内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共 465 家,占上市企業總數的 37%,市值約 61610 億港元,占總市值約 60%。自 1993 年至 2008 年底,内地企業在香港籌集資金逾 12 萬億港元。
2014 年 11 月 17 日,香港交易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同推出了連接内地與香港股票市場的滬港通機制,是香港金融市場發展一大裏程碑,開創了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模式。
然而,到了 2023 年,受美聯儲多輪加息影響,港元利息創下近十年新高,高息環境令香港整個資本市場投資環境嚴重受挫。去年恒生指數累計跌幅近 14%,恒生科技指數 2023 年累計跌 8.83%。
與此同時,香港新股市場表現疲弱,導緻 IPO 上市募資出現 " 頭部效應 "。
據統計,2023 年,港股首次招股募資額僅爲 458 億港元,同比大幅下降 56%,融資總額爲過去二十年以來低位,其中去年港股前十大 IPO 融資合計 237.62 億港元,占總融資額的 52%,意味着餘下 60 家平均每家融資額約爲 3.67 億港元,募資規模都非常小。
此外,港股市場活躍度也出現下降,不少個股呈現 " 腰斬 " 走勢,不過這也激發了上市公司的 " 購買欲 "。港交所數據顯示,2023 年前 11 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額 1056 億港元,較 2022 年日均 1247.07 億港元的成交額下降超 15%,而同時 2023 年港股回購規模同比增長 20% 至 1259.26 億港元,創下曆史新高。
相比美股強勁複蘇,港股已經不是一級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大環境不佳已成爲特殊的 " 共識 "。多位一級市場投資者告訴钛媒體 App,當前募資難、退出難,以及港股流動性差已經成爲他們最憂慮的三大 " 課題 "。
到了 2024 年第一季度,投資者 " 避險 " 情緒高漲,零售業成爲港股 IPO 融資的 " 重要新寵 " 賽道。
Wind 數據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港股一級市場股權融資總金額 255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融資金額 321 億港元同比減少 20.55%。其中,IPO 融資規模爲 46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31.17%;配售融資規模爲 75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銳減 63.44%;供股融資規模爲 10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55.52%。
其中,從各行業融資金額來看,零售業爲唯一一個募資超百億的行業,募資總金額爲 117 億港元。同時,從行業融資事件數量計算,軟件與服務、多元金融以及耐用消費品與服裝行業以發行 10 起,并列第一,資本貨物行業、材料以及消費者服務行業分别位列第二、三名。
(圖片來源:wind 數據)
今年 4 月,港股三隻新股——茶百道、天津建發、出門問問 IPO 上市遭遇首日 " 破發 ",引發關注。
4 月 23 日,頂着 " 中國連鎖茶飲第一股 "、"2024 至今港股第一大 IPO" 光環的茶百道交易首日破發,公司股價收跌 27%,盤中最大跌幅超過 38%,并在之後的四個交易日中三度收跌,目前隻有 11.3 港元 / 股,市盈率隻有 13.3 倍。
同一天,天津建設發展集團股份公司在港交所首發上市(02515.HK),也遭遇了 " 破發 "。開盤首日收報 1.52 港元,較 2.5 港元的發行價跌去近 40%,市值跌至僅 3.28 億港元。
4 月 24 日,"AIGC 第一股 " 出門問問(02438.HK)正式登陸港交所,盡管上市前認購超百倍,但難逃 " 破發命運 ",以低于發行價的 2.98 港元 / 股開盤,跌幅超 21%,上市即破發。截至上市首日,以 3.68 港元 / 股報收,跌幅 3.16%。
FSSA Investment Managers 的執行合夥人 Martin Lau 表示,外國投資者對于香港資本市場仍然缺乏信心。香港股市的營業額相對較低,許多投資者 " 談論香港成爲國際金融中心的遺迹。"
J.P. 摩根資産管理公司的 Hui 表示,投資最新趨勢是将錢存入 " 舊經濟、防禦性行業和高股息 " 公司,而不是新經濟類型。他沒有評論個股表現,但認爲資本市場的情緒仍然 " 相當謹慎 "。
多位投行人士表示,2023 年初,港股強勁開局,但随着美聯儲多次加息緻中美利差持續擴大、外資流出港股、中國經濟增長緩慢、房地産市場情況惡化等背景下,港股反彈勢頭無以爲繼,港股的流動性、風險偏好和估值擴張空間在高利率環境下顯著承壓并延續了 2021 年以來的弱勢。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顔招駿對外表示," 現在海外央行的緊縮政策已經接近尾聲,我預期 2024 年會轉向寬松,利好港股的流動性,同時有利于港股的表現,相信 2024 年的 IPO 市場會較 2023 年好。"
恢複在即,投資者提議中國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
進入 5 月,港股似乎開始恢複 " 低潮 " 迹象,5 月 2 日,恒生指數全日收漲 2.50%,報 18207.13 點,較 1 月低點上漲 22%,進入技術性牛市。恒生科技指數收漲 4.45%,報 3865.48 點。
其中,汽車、生物醫藥、内房闆塊全面上漲,蔚來漲超 20%,萬科企業漲超 10%。商湯港股周四大漲超 36%,8 個交易日累計上漲超 160%。
國泰君安認爲,4 月以來,市場在重新定價美國貨币政策的同時,也開始在重新定價中國經濟的表現。在過去的幾天中,北京開始放松非核心區域的住房限購引發市場的關注,港股和 A 股的房地産闆塊也出現了久違的行情。而五一黃金周的出行數據無疑會得到更多的關注,總體而言,投資者對于港股的信心有明顯的上升。而推升這一輪港股行情的,主要是南下資金。由于港股近期表現出色,一些海外資金也開始出現增倉。
日前舉行的 2024 中關村論壇年會 " 全球獨角獸企業大會 " 上,吳世春認爲,投資的靈魂是 " 退出 ",因此他希望中國政府未來能夠建立有效的資本退出機制和支持,能夠有更多合格的企業能夠允許被上市,不是變成債和 " 高利貸 ",讓企業通過海外 IPO 實現退出。
當前中國股權市場的募、投、退三個環節都面臨巨大挑戰。
清科研究數據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募資方,新基金數量和規模分别爲 964 隻、3530.28 億元,同比下降 43.9%、5.0%;投資方,融資數量數共 1496 起,同比下滑 36.7%;剔除單一極值大案例後,整體投資金額爲 1092.25 億元,同比下滑 22.2%,其中,國資機構金額占比達 60.6%;退出方,共發生 362 筆退出案例,同比下降 56.2%,其中境内 A 股被投企業 IPO 數量共 109 筆,同比下降 52.0%,占比 55.9%,比 2023 年減少 7.6 個百分點。
米磊對钛媒體 App 表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整體實力偏弱,亟需改善。一個公司估值到 200 億規模以後一級市場上就很難融到錢了,這是導緻中國企業很難做大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反映出大家對未來想象力的缺乏。因此,未來科技投資的核心還是做 " 風險投資 ",而科技創新 " 生态 " 需更多資本支持,IPO 收緊隻是一兩年問題,未來環境會逐步發生改變。
中關村論壇期間,一位投資人告訴钛媒體 App,當前投資環境極速轉變,可能大家面臨的挑戰和壓力都很大,這個是客觀存在的。所有人都去 " 卷 " 科技領域投資,對于行業退出壓力會越來越大。
一家全球會計師事務所高管王力(化名)今年 2 月一次交流中對钛媒體 App 表示,如今大環境下,企業上市這條路很難走通,去香港市場等境外上市渠道也不理想,企業确實面臨很大挑戰。因此,企業自身需要盡快發生轉變,要嚴格制定将來的現金流計劃,将來要花多少錢,除了融資外經營部分能獲得多少錢。同時,企業要加快應用場景的落地,盡快找到科技應用場景、商業化," 必須要變現 " 企業才能有生機。
當前,随着科技成爲中國第一生産力,加快 " 新質生産力 " 指引落地已成爲重要方向,政策也開始加大支持風險投資力度。
4 月 30 日,中國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 " 新質生産力 ",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産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積極擴大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支持民營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日前在中關村論壇上表示,創業者需要穩定且巨大的市場機會,如果考慮安全角度來說,沒有哪些國家能比中國優秀很多,因此,下一個中國隻能是 " 中國 "。大家不應該盲目去投資。如果不以中國爲基礎,選擇轉移戰場,不管哪個賽道都無法達到中國市場這一高度,其他市場可能性爲 0。
米磊坦言,尤其現在的中國,最需要一些願意長期投入的耐心資本來支持科技創新。中國投資最核心就是要有 " 耐心 ",要持續支持硬科技,資本就要用 " 長周期 " 來換取 " 大回報 "。
" 如果你是看‘倒車鏡’的話,你就沒辦法往前開車了。當你進入無人區的時候,你不知道未來是怎麽樣的,需要想象力。" 米磊對钛媒體 App 表示。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