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傳福,哭了!"
這是這幾天刷爆網上的視頻,比亞迪 500 萬輛事件更是成爲 " 國民級 " 話題。
當晚在 500 萬輛下線現場,作爲一名觀察者和記錄者,我似乎有點 " 冷漠 ",看着王傳福哽咽的瞬間,即便身邊已是氛圍拉滿,但還是多少沒能和現場同行(Hang)與同行(Xing)者那樣 " 破防 "。
也許天生不具備 " 易感 " 體質,也許後天被張雪峰吐槽的專業所訓練過,也許在 20 餘年汽車媒體職業中被磨煉過,所以看待這類新聞事件,總是有點 " 逆反 " 的心裏和 " 非主流 " 的視角。
不是 " 裝孤傲 ",而是在想:這到底跟我有什麽關系呢?
或者用時髦的話來說,個人 " 命運齒輪的轉動 " 與比亞迪有何相關呢?
1
" 賭命 " 的 " 命運齒輪轉動 "
當比亞迪第 500 萬輛車主羅振宇在台上亮出第二個身份—— " 投資者 ",津津有味地回憶起他買入比亞迪股票時,我在現場找到了前所未有的 " 齒輪共鳴感 "。
作爲一個韭菜,尤其是汽車股的韭菜專業戶,在投(炒)資(股)20 年道路上,基本是被收割的命運。
但是,2017 年開始買入比亞迪 - 持有比亞迪 -2021 年賣出比亞迪,這一波操作卻有點兒特别,讓我對比亞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甚至對 " 同行 " 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正所謂,幹哪行炒哪行。作爲一名汽車媒體從業者,希望尋找一隻長線汽車股作爲投資标的。尤其在 2017 年之後,在新能源浪潮起勢之下,資本市場對這一概念愈加寵愛。比亞迪無疑是自選股裏面的最優選之一。
就在 2017 年 9 月,港股比亞迪率先發動,月度漲幅高達 50%,上漲至 70 港元新高;A 股也在當年 10 月末高到 70 元人民币。在股權激勵乃至王老闆回購的消息刺激之下,比亞迪帶給投資者無限遐想。
于是,我們大舉殺入比亞迪港股和 A 股,成本都在 65 以上。此後,在 2018 年以及 2019 年國家新能源政策不及預期,比亞迪銷量未見好轉,股價長期徘徊在 40-50 元區間,甚至一度下探至 35 元以下。
兩年半時間,我們幾乎在割肉、做波段還是補倉的焦慮中彷徨。
在王傳福演講現場,我對投放到公屏上的這句話尤爲印象深刻:" 比亞迪 2019 年度财報:淨利潤創五年新低,痛失全球新能源車銷冠!"
當年,比亞迪利潤錄得新低,隻有 16 億元,但在研發上卻投入了 84 億元。我清楚記得,在分析年報時,我們一群 " 韭菜 " 也同樣在嘲諷:王老闆能否把研發費用砍去一半,作爲促銷費用?!
作爲汽車媒體人,在比亞迪低谷的那幾年,擁有多次參觀比亞迪研究院并作交流的契機。正所謂,眼見爲實,在比亞迪研究院的所見所聞,堅定了我持續分段補倉的信心。
在 500 萬輛現場,聽到王傳福講述:最近 12 年來,比亞迪有 11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淨利潤,甚至很多時候是淨利潤的 3-4 倍以上的 " 咬牙投入 "。現場回過頭來看,這何嘗不是王傳福的一次 " 賭命 "。
對于研發投入的笃定和闆凳厚度的 " 眼見爲實 ",于是,我們在 35 元絕望中加倉,45 無奈中再補,後來每漲 5 元就補一次,一直補到 60。
這正是炒股生涯中我們第一次如此 " 賭命 "。
終于在 2020 年的 3 月,戲劇性轉折又來了:我們等來了一次絕望的股價:31.87 港元。
也就是說,之前接近三年的買入和持續補倉,全是虧的。
當時心裏有一種莫名的 " 無奈 ",與比亞迪人交流時也能感受到他們上下的 " 委屈 "。一如王傳福現場感歎:" 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 "!
因爲從 2019 年開始,比亞迪多款重磅新車陸續投放,一改以往的顔值,相當有國際範,在市場中相當能打;同時一系列新平台和技術正在蓄勢待發。但股價卻被持續打壓。
不過,時代紅利屬于有準備的人。那就是王傳福及其比亞迪人。
2020 年,就在股價探底 5 個月之後,比亞迪開啓了瘋狂上漲模式,幾乎 " 牛不回頭 " 一路狂奔至 100 元。
這時候,身邊的股友們都下車落袋爲安,收獲了 2-3 倍的收益。我卻在被股友們的笑話中 " 惜售 "。
又是一次 " 賭命 "!
但我堅信,時間來到 2020 年,無論是新能源政策、行業趨勢、資本市場熱捧,還是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橫空出世,這一切都将讓幸運的天平向比亞迪傾斜。
數據讓全球汽車業以及資本市場都爲之驚歎。
2021 年,比亞迪乘用車的終端銷量達 72 萬輛,新能源銷量達 53 萬輛。2022 年,比亞迪得益于 DM-i 超級混動和 e 平台 3.0 全面爆發,比亞迪在幾乎所有細分市場都一舉奪魁。最終比亞迪在去年乘用車終端銷量達 161 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的終端銷量爲 159 萬輛。
銷量勢不可擋,股價也一飛沖天。
當 2020 年底 -2021 年,比亞迪港股在 200 元上下時,我果斷出貨。後面沖高至 330 元、50% 的上漲之路,我們就沒再參與," 不能賺盡最後一個銅闆 "。後面比亞迪股價幾乎沒有給我們 " 撿煙蒂 " 的機會。
可以說,持股比亞迪 4 年時間,幾乎兩次 " 賭命 " 般的操作,讓我們感受到價值投資的魅力和長期主義的回報。
借用比亞迪的主題中 " 感謝同行 " 一詞,我們在資本市場值得與比亞迪成爲 " 同行 "。
用 " 羅胖 " 的話來說,做了一回時間的朋友。
由此,比亞迪值得成爲投資者的 " 時間的朋友 "。
此後,我的交易更趨于長期,更青睐價值股,也堅定了 2021 年考取 " 證券從業資格 " 的選擇——這之後真的成爲了專業的 " 韭菜 "。
2
孤獨者、逆行者、死扛者…… " 相惜 " 同行
羅振宇的一番演講勾起了我與比亞迪 " 同行 " 之路跌宕起伏的回憶。而王傳福對于創業當中幾個轉折點的講述,卻令我們這些所謂的 " 媒體内容創業者 " 有着 " 惺惺相惜 " 之感。
2003 年懵懂少年闖入汽車業,2008 年巴菲特入股,2011 年承認戰略挫敗,開啓低谷期戰略調整,2019 年持續投入開發插電 DM 系統……這些在大屏幕上或者在總結中,也就是那麽随意一句,卻藏着創業者在 " 關鍵時刻 " 多少孤獨、彷徨、和解、決絕、較勁、活下去的 " 故事 " 和 " 事故 "。
我這個小小的 " 創業者 " 現場感受到,王老闆這 20 年,乃是一次次決斷與一次次 " 取舍 " 的交集。
孤獨者、逆行者、死扛者……創業者有着很多故事的起伏,也有着很多 " 事故 " 的無奈。也許化爲一句通俗的話:保持初心,方能走得更遠。
這才成就了比亞迪二十年堅持,迎來向上突破。
當然,創業者在行進路上,更需要 " 同行者 "。
從這個角度,我大概更能從心扉,認同比亞迪這一次提出的:" 在一起 "。
獨行快,衆行遠。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群人 " 在一起 " 前行。
尤其是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業而言,這一次 " 無人區 " 的探索,更像是一個國家在這個頂尖産業的 " 創業 ",全班同學 " 在一起 " 尤顯可貴。
3
功夫拍案
從 " 賭命 " 同行到 " 相惜 " 同行,我們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在創業道路上,與比亞迪 "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
當王傳福現場數度哽咽,作爲旁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 不易 ";作爲資本市場的同行者,感受到的卻是一種" 不疑 "。
從 " 不易 " 到 " 不疑 ",這大概就是我在 " 王傳福哭了 " 現場," 冷漠 " 的 " 遐想 " 與 " 瞎想 "。
點擊圖片,直接看往期精選文章
▼
歡迎點擊關注
☟